APP下载

高考作文走向何方

2008-11-28熊少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学生

熊少华

2008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结束了,和往年一样,欣喜之余,疑惑多多,感慨多多:高考命题指挥棒的指向是什么?高中生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

去年我的一个外侄女初中毕业升高中,交了几篇作文让我辅导,我连续看了好几篇,如云里雾里,实在看不明白。于是问外侄女:“你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她说:“舅舅,我写的是散文!”一句话把我呛得无言以对。我于是告诫说,还是好好把事情叙述清楚云云,不料外侄女振振有词地说,那是小学生的写法,老师说了,那样写,考试不能得分。我无语了。

是学生作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作文教学出了问题?是到了值得中学语文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近些年中学生作文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生活,尤其是高中应试作文显得特别突出。作文的形式几乎都格式化、套版化;作文的内容大多言之无物,动辄引入古人说事,作文语言追求的只是浮夸和华丽等等。这类写法已成为一种时尚,深得学生青睐,或者说更得不少语文老师的青睐。不知从何时起,这类作文在阅卷场上能抢阅卷老师的眼球,总是被判为高分。于是乎,这类高分作文反过来又成了将来学生作文的范文和样板,加上许多出版商看到了商机,大量地收集和如法炮制更为典范的“新八股”,集结成书,什么“作文大全”、“考试作文宝典”、“应试作文技法指南”等书籍充斥各大书市,在此类书中,什么“万能开头法”、“点题法”、“三比法”、“文化搭台诗人唱戏法”等等,所谓“作文速成法”多如牛毛、不一而足,对作文虚假化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又如何呢?我们把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进行过一次大组合,只要去掉这些作文有关话题的内容,然后任意将各段进行重组,就是一篇或者多篇词汇优美的文章。如果任意将某省市的考试话题嵌入其中,就能充当该省市的考场优秀作文,真可谓有专家痛斥为“全国作文同一题”。难怪有的书商在一些学校做销书报告时公然说:“只要买了《××技法指南》,只需多少天,你就能考场制胜。”

仔细读读书商们汇集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有读来生厌,甚至令人恶心的味道,因为作文如果剔除掉一些华丽的词汇、故作姿态的比喻和排比以及千篇一律的古代名人名言之外,没有剩下多少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说什么独特的感受、鲜明的观点,就连是什么样的文体,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记述了一个什么事实都看不出来,真不知其作文的价值何在?就好像两个模样都不清晰的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之后,谁也分不清楚哪是西施哪是东施了。

比如2007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话题“酸甜苦辣话高考”就击中了格式化训练的软肋,不少考生由于长期受到的是格式化的套版训练,没有把握作文的真谛,面对“酸甜苦辣话高考”,不能体会到这个话题是要求抒写自己高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不能体现作文话题是贴近生活,需要的是真情实感,不少经过各种套版训练的学生不假思索,将平时练就的“本领”原封不动的施展出来,在组织材料上,将李清照、司马迁、李白、苏轼、屈原、庄子等古人恭请出来,然后连缀了他们的优美诗句或是哲理话语,炮制了读来语言优美而又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成就了“古人也参加高考”的幽默。如:

高考是酸。李清照呀,当你“浓睡不消残酒”,而且和丈夫一块春游竟然“误入藕花深处”,你贵妇人一般的生活多么甜蜜,可是,南渡以后的你,竟然是如此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尤其是你“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你是千古其酸呀。

高考是苦。司马迁呀,你面对残酷的刑罚,以痛苦的灵魂,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具有凌然正气的你,才能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类作文为数不少,使得阅卷场上不时激起一阵阵的笑声或叹息声。

无独有偶,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在自然中生活”,很显然,重庆的作文命题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指向,那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同时继续反对宿构和套版作文。从阅卷场的情况看,宿构和套版作文仍然不在少数,尽管在统一阅卷标准上一再强调不再支持这类作文,但很多阅卷老师还是看好一味追求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的东西。比如下面这篇作文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羸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声呼号,诗意,永恒地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唯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

阅卷老师普遍认为该文应该进入一类或者二类卷,当阅卷专家组一致认为只能定为四类作文时(因为最后有一段用同样的笔法写了苏轼而切题,否则,本文应定为不及格),很多阅卷老师很茫然,有人认为,如果作文能力不强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漂亮的文字的,如果这类作文都不能得高分,那么就没有高分作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这篇作文的内容看,虽然都有了古人的“生活”,可“自然”在哪里?“自然”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含义,而这篇作文用了大量看似华丽的辞藻,给模糊的模样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油彩,实属东施效颦之类。不错,这篇作文的作者作文能力肯定不差,作文水平肯定远远高于一般四类卷的学生。既然有这么好的语言功底,具有很强表达能力,为啥不把自己真实水平体现出来呢?既然是“西施”为何要涂抹那么多的油彩把自己也弄得面目全非而弄巧成拙呢?其失分的惨痛,该谁来买单呢?

再看看另一篇考场作文的片段:

正如鲁迅感叹的一样,我不知道家人为什么要送我到学校里去?我不能再光着脚丫攀上树枝去,轻轻挨近鸟窠,用手指敲敲鸟巢,鉴赏那还没有睁眼的肉乎乎

的小鸟张着漏斗般的小嘴等着喂食;或者守在鸟窠旁,看着大鸟觅食回来不能靠近,在远远的树枝上对我“谩骂”,最好玩的是那一“谩骂”,嘴里的食就掉得无影无踪了。我也不能趴在田塍边,寻找水田里一个个黑乎乎的小洞,用嘴对着水面轻轻的吹气,就能看见一条鳝鱼的头缓缓伸了出来,当断定是一个大家伙儿时,我就用食指伸进洞口来回的摆动,那鳝鱼误以为是虫子,一口咬着我的指头,我就猛的一提,将一根长长的鳝鱼拖出洞来,经常是手指被咬出一条条的血印子,可那真正是“痛并快乐着”。我将不能……

反正这一去就失去了儿童的自由和乐趣。从此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有能争到但难以保住的名次。最让人感动而又最让人悲哀的是每次考试前年轻而美貌的班主任那殷殷的希望——考第一!我考了第一,首先是给班主任挣了面子和奖金,其次是让父母在亲友同事中挺胸抬头,其三才是我长长的舒一口气,因为按天地君亲师的秩序,我可是“太上不辱师,其次不辱父母,其次不辱身”。可我永远不明白这样为“第一”而学习于我有何好处。我渴望读书,可我不愿意读带功利性的书;我渴望满腹经纶,可不愿意老师针对“考点”复习考试;我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出将入相,但我不愿这种百无聊奈的电脑似的输入方式。听说西方的教育就很好,倡导的是自由的发展,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和兴趣。呜呼,那才是我真正的乐园。

如果要评价一下,至少可以给出这么几点高分理由:第一,紧扣“在自然中生活”,有“自然界”的生活,儿童的乐趣和天性跃然纸上,有追求“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的生活,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第二,表达能力强,采用了对比,而且具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影子,也暗引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句子,书卷气浓郁;第三,细节描写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亲切自然;第四,富有真情实感,表达了对当今教育制度的不满,同时又不偏激。

现在的学生作文,就喜欢刻意玩色彩,玩哲理,玩深沉,甚至玩意识流,给人的感觉就是炫眼,其实一片空白,除去了外在的语言,什么都没有。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学生作文的问题,看看很多满分作文集子或者网上的各省市的满分作文(现在很多所谓满分作文都是一些写手的同题作文),就让人无奈和痛心。

赵谦翔认为,中小学生写作文,就是要用真情实感去写,还学生心目中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不要唱高调,更不能误导学生,作文本应出自天然,敢于写出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他目前想在中小学生中推广的“绿色作文”理念。

如果翻检一下刚刚恢复高考的七七届的高分作文,和当今的高考作文相比,似乎缺少所谓的文采,似乎没有名人名言,也没有刻意而为之的修辞格,更谈不上花样多姿的所谓创新。除了作文中还残留着文革的口号以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作文带着泥土的芳香,包含着浓浓的真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许多作文波澜不惊,甚至于是平铺直叙,但读起来却令人心动不已,因为它能把读者带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那时的考生完全没有经历什么作文专项训练,更不知道作文技法为何物,但他们的作文却犹如一株株带着露水的野花,那么艳丽,带着芳香,其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力透纸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产品”,这才是真正的“绿色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对虚假作文说“不”,早就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但由于高考命题有意无意给学生留下了造假的空间,尤其是高考阅卷的认可效应起着指挥作用,为了分数,老师和学生上下齐手,为文而造情,以致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人人痛惜而又人人为之的怪圈。近两年来重庆高考作文似乎开始在纠正这样的倾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重庆作文在“要求”中首倡了“不要套作”,可以看出重庆高考对中学作文起着良性的导向作用。

[作者通联:重庆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学生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学生写话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