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度”

2008-11-28贺剑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新课程多媒体

贺剑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参与者热情之高,在新中国课改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场铺天盖地的改革浪潮给广大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21世纪的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走出人们的视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当我们审视当今的课堂教学实效时,却又令人难堪地发现,与课改前相比,学生的背诵和积累少了,错别字和病句却多了。个别实验区,课改后学生中考语文竟然出现了零分现象。这是偶然吗?不,这种结果,正是在课改中走了极端,不能很好地把握“度”的必然。

回顾这几年的课改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做法的确过“火”了:要么对传统的做法全盘否定,要么目的手段本末倒置,要么面临矛盾主次不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新的误区,引发了新的问题。要想课改真正取得成效,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学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凡事不走极端,做到不偏不倚,折衷一些,在选用各种教法、学法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度”。

一、实践创新需有度

新课程提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有的教师就简单地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再重要或不再需要。谁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强调训练就可能被指责是保守落后,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就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活动课,故事会、辩论会、才艺秀大行其道,布置作业热衷于上网查资料、上街搞调查、动手搞设计,而将语文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训练大量减省。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发动学生大搞戏剧表演和《威尼斯商人新编》的创作,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对有关常识了解甚少,也没有很好把握人物性格,结果表演难以尽如人意,新编的戏剧也毫无价值。这种做法看似注重了实践,也很有创意,其实细细想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说,学生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要知道,语文知识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和形成技能,所谓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岂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

二、探究学习需有度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备受重视。比如在学习“狼”这一专题时,要求学生从课外读物、电脑网络中搜集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积累的原有知识,通过探究来获得新的启示,形成对“狼”的全新认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探究性学习耗时多,不经济,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而且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并不是所有的班级、每位学生都适用的方法。如果将“探究学习”作为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不顾实情滥用探究的话,恐怕是“吃力不讨好”,收不到实效。

三、学科渗透需有度

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又一新理念是强调跨学科学习。的确,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现行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方面的导向,许多综合性学习,不仅包含语文知识,也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探索月球的奥秘”中有地理和艺术的问题,“追寻人类起源”中有生物学科的内容,“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把视角引向科学技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有历史和军事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大大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几年在某些语文课上,跨学科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走得太远了,以至于许多语文课失了“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四不像”,严重弱化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功能,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显然是对新课程的误解。因此,在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千万得注意从语文出发并回归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只有跨得“必要”,跨得“有度”,才能跨得有效。

四、延伸拓展需有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

延”,语文学科有着最广阔的天地,在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人文色彩最浓郁,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能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或将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彰显教师功力,又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让学生搜集并交流课外咏春诗文,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并在比较品味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应该引起警觉的是,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每堂课都煞费苦心去安排“拓展延伸”环节,为了讨学生喜欢而把课讲得天花乱坠、漫无边际,这显然又是走了极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将拓展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成为课内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对课程资源恰当的开发利用。

五、多媒体运用需有度

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的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现代教学中显示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在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倘若我们能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中与黄山相关的片段,学生就不仅会咀嚼到这篇解说词,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而且能通过视听获得“江山如此多娇”的真切感受,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热情,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肯定地说,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多媒体在展示形象、化解教学难、提供事实、填补认识空白、借用直观、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但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仍不失为语文课堂主要的教学手段。若舍本逐末,由“辅助”成了“主教”,把学生原本用来潜心读书、充分思考和品味语言的时间挤掉,就事与愿违了。再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生的关注,也许既浪费了时间,又因其过多的预设而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此看来,多媒体不应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它只是诸多教学手段之一,不是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法宝”,不是教学目的,也不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门面和装饰,只有恰当使用,“有度”使用,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时,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郭沫若在《白鹭》一文中写道:“……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之美,美就美在适宜,由此我们是否也应得到这样的启示:在语文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的种种举措也唯有“必须”才最为实用,唯有“适度”才最有成效。

“过犹不及”,的确如此,从这个层面上来重新认识儒家的“中庸之道”,你会发现它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新课程多媒体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