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场论

2008-11-28黄建恒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营造语文课堂师生

黄建恒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以于漪、钱梦龙、洪镇涛、魏书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名师的课堂教学和以余映潮、李镇西、韩军、程红兵为代表的新一代名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他们的课堂教学总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老师的注意力、思想感情、眼光等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学生的思想在课堂的小天地里驰骋、跳跃、飞扬,学生的感情在课堂的天空中激荡、交融、升华,文化的清泉,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润物细无声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学生的记忆。名师的语文课和其他优秀教师的语文课确实有股磁力吸引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简单的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手推自行车,手对自行车的推力直接作用在自行车上;甲推乙,甲对乙的推力直接作用在乙身上。甲乙两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甲组同学对乙组同学的拉力,或乙组同学对甲组同学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为媒介的。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直接接触,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也是通过别的媒介而发生的,这种媒介就是语文场。名师及其他优秀教师的语文课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中形成的语文场较强的缘故,而许多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不能吸引学生,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中形成的语文场较弱的缘故。因此,研究语文场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的形成机理、属性及其规律,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谓语文场,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文本之间形成的对话空间,是交往互动、对话交流的语文环境、氛围和情调。简言之,语文场就是运用语言行为进行交际或交流的对话环境或对话空间。语文场可以说主要就是对话场。就其狭义而言,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以语言或其他文化手段相互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一种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情调,是或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或师生文本之间交往互动的对话、相互进行文化交流的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和文化状态,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的呈现方式,是文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文化底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文本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的特殊表现。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狭义的语文场。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交流对话是语文场的基本来源,而教师则是语文场的最直接的来源。当德才兼备的语文教师置身于语文课堂时,就如同一尊佛光普照众生。这尊佛光,就是这位语文教师形成的语文场。当具有学习动机、学习意识或求知欲并且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或生活经验的学生置身于这个语文场之中时,他们就一定要受到这尊佛光的照耀和爱抚,他们就一定要受到文化的感染、浸润、熏陶,他们就一定要受到这位教师魅力的作用。这与其说是这位教师的魅力,倒不如说是这位教师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的魅力。也就是说当师生处于语文课堂这个统一体中时,师生之间通过语文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受到的教师魅力的作用,实际上是教师所辐射出的语文场对学生的作用,学生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实际上是被教师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吸引。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语文场中,在受到语文场的感染、浸润、熏陶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不断地悄悄变化提高,当这种变化提高达到某种程度时,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互动便达到高峰的体验状态,形成或情趣融融、或书声朗朗、或议论纷纷、或如痴如醉的文化胶着状态,此时所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理想。一般说来,一个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越高,教育思想越科学,学识越渊博,文化底蕴越深厚,基本技能越娴熟,越有教学风度,那么他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的强度就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反之,他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的强度就越小,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也就越小。笔者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教师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中所受的吸引力的大小,当作判断一个语文教师所辐射出来的语文场的强弱大小,从而从一个方面来判断这位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

在名师或高素质教师的课堂上,教师营造强烈浓郁的语文场作用于周围的学生。当语文场的强度一定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或意识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浓厚,学生的学习基础或经验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习的态度越端正,学生的好奇心越强烈,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形成的语文场对学生的作用力或者说魅力就越大,而此时,学生在课堂语文场中受到的语文场的作用力或者说魅力也就越大,因而文化效应即语文场产生的效果,亦即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学习意识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的学习基础或经验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又没有什么求知欲,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形成的语文场对学生的作用力或者说魅力也就越小,而此时,学生在课堂语文场中受到的语文场的作用力或者说魅力也就越小,因而文化效应即语文场产生的效果,亦即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差。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语文场较弱而学生方面的学习动机或学习意识也淡薄,或学习兴趣不浓厚,或学习经验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如果再加上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文化感应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自然也就很差了。一般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态度成正比,而且跟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语文场强度的大小成正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是师生或师生文本在共同营造的语文场中通过语文场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结果。

情的感染性是语文场的基本属性。我们知道,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汉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既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以学习文章怎样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而文章又是运用汉语言文字来表情的,师生又是充满感情的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相互作用,共同营造的语文场就必然饱含感情的因子。语文场把自身饱含的感情因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和教师,从而感染着学生和教师,影响着学生和教师。师生随着语文场的苦乐悲欢而苦乐悲欢,随着语文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语文场所饱含的感情因子牢牢地吸引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化着学生,染化着学生,同化着学生,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而教师正是通过这种语文场的特性及其作用,来显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实现其人文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意的渗透性也是语文场的基本属性。既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以学习文章怎样运用汉语言文字为主,而文章不仅通过运用汉语言文字表情,也通过运用汉语言文字达意。语文教学不仅是情感活动,而且也是认知活动。教师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即认知的对象——意,然后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手段传递到语文场中,使得语文场天然地携带着认知的对象——意,而作为具有一定感受、知觉、思维、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能力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语文场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映,从而使得语文场具有意的渗透性。

语文场具有理的指向性。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一堂好的语文课,人身处其中,或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或让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或让人如醉如痴,令人着迷;或使人情动于衷,潸然泪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文场具有理的指向性的缘故。文道统一或文以载道,必然反映到语文场中,使其具有理的指向性,由此决定了语文场本身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在这样的语文场中,学生自然而然便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高超境界和体验。课堂上语文场愈强,课堂便愈有魅力,即悦人耳目、扣人心弦、牵人情思、激励追求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既是师生之间的相容力,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又是学生自身被教师激发起来的学习驱动力。这种吸引力之根源正在于语文场本身具有理的指向性。理的指向性是语文场的重要属性。

语文场还具有智的启迪性。语文场愈强,语文课堂便愈有魅力。这种魅力还具有或师生或师生文本互动的智慧启示力,即语文场本身具有很强的智的启迪性。语文场强的语文课堂启人心智,师生心理相容,互相理解,切磋研讨,如琢如磨,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协作奋进。教学中师生或师生文本互动交流,教师之言行,是对学生的感召,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师生或师生文本对话互动交流,彼此激发,课堂活泼,思维活跃,相得益彰,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常有灵感闪现,教师学生不知不觉自乐其中。总之,语文场具有智的启迪性,它是语文场的重要属性。

语文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对话交流,是广义的语文场形成的基本条件,而狭义语文场的形成,则靠师生或师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因此,师生或师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是语文课堂语文场形成的基本条件。但师生文本在语文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差异的。一般说来,教师是形成语文场的最直接来源,是形成语文场的最直接因素,决定或主导着语文课堂语文场的高低强弱。那么语文教师主要是靠什么东西来营造语文场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师营造语文场主要靠或精湛或高超的运用语言的艺术。既然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汉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既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以学习文章怎样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而达到此目的、完成此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有效营造语文场。如前所言,语文场是运用言语行为进行交际或交流的对话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营造语文场的主要手段就是艺术的语言,因为“批判的武器决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摧毁”(马克思)。语文场只能靠言语行为或言语交际来营造,使学生在用言语行为或言语交际营造的语文场的浸润、熏陶、渐染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于漪老师说得好:“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运用艺术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语文场所起的作用。

那么在师生或师生文本交往互动的对话中,教师应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营造语文场呢?首先,教师要用准确、简明、严谨的语言营造语文场。清新的分析,透彻的讲解,要言不烦的概述,都要注意用词的分量,明确范围的大小。感情的褒贬,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都要得体恰当,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做到言简而意明,言简而意赅,言简而意丰。其次,教师要用鲜活感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营造语文场。好奇心与好新鲜是中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新鲜感人、情趣横生的语言,既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叩开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探究活动和求知欲,从而营造良好的语文场。再次,教师要用生动、亲切、优美的语言营造语文场。生动的语言具有审美快感,而美的东西人人都喜爱,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生动、亲切、优美的语言悦耳动听,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用生动、亲切、优美的语言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遣词造句的精当,和谐的语调,适度的音量,恰当的语速,贴切的比喻,连珠的妙语等等,均是营造语文场的重要技巧与手段。第四,教师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语文场。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抓住恰当的时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善于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从而营造和谐、愉悦、活跃的语文场。第五,教师要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营造语文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育的根,更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是爱的事业,而这种爱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注情,善于传情。只有满怀真情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出美丽的乐章,形成师生互动交往对话的语文场。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新鲜的导语、形象的描述、巧妙的点拨、适时的激趣、恰当的牵引、得体的启发、奇巧的设问、激情的讲解、亲切的交谈、深情的演讲、娓娓的叙说、活泼的口语、参差的句法、变化的句式、丰美的词采、柔和的音质、得当的音量、和谐的节奏、平和的语调、商量的口吻、探讨的语气、真诚的鼓励、热情的赞赏、悉心的支持、善意的批评、中肯的评价、诚挚的问好、自然的小结等等,都是语文课堂教师运用艺术的语言营造语文场的常用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审时度势,抓住时机,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角度与方式,善于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发挥语文教材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充分有效的对话。而最重要的是把“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品味语言、质疑问难、研讨切磋、议论纷纷的语文场。

教师用教材(文本)营造语文场,可以从语文教材中拈出璀璨夺目的美点: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爱国主义精神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来营造语文场。例如用艺术形象的美营造语文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以美的氛围和感染,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思路,讨论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或者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形成情趣融融的语文场。

教师用教材(文本)营造语文场,最关键的是在读写听说的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始至终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标点,如何谋篇布局。一句话,揣摩和品味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语言表情达意,从而形成品味语言和品评语言的语文场。

用“美读”营造语文场。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美读是把无声的文字符号化作有声的语言韵律,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栩栩如生。校园里,晨风中,朝阳下,小鸟鸣叫,美读声声;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声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教学生“会读”为本领;学生以读书为根本,以“会读”为乐事。领读,齐读,赛读,分部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林林总总,形成书声朗朗、积累语言的语文场。

利用作文教学营造语文场。课堂教学设计、审题、立意、构思、作文、修改、评改等要始终引导学生关注和留心语言的运用,如何运用语言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其中作文评改则是引导学生留心语言运用的极好途径。在评改中,引导学生从意义与声音两方面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和选择运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意识与批判精神。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习作中语言运用上的不够精确妥帖之处,推敲斟酌遣词造句的差错,思考运用怎样的语言才恰如其分,从而形成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推敲语言、锤炼语言的语文场。

用广博的知识营造语文场。例如用优美的童话、古老的寓言、神秘的传说、动听的神话、生动的故事、新奇的逸闻趣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古今对联等等,形成趣味盎然、其乐融融的语文场。

利用教具或其他语文课程资源营造语文场。如采用音乐手段渲染气氛以营造语文场;或者用精湛的板书营造语文场;或者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引进时代活水,例如名篇时文,像魏书生老师那样不断将大量社会信息引入课堂教学,营造充满生机而又鲜活的语文场;或者组织课外阅读、写作小组以影响其他学生而形成沉思默想、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抄抄写写、翻翻查查、鸦雀无声的语文场;或者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会、故事会、赛诗会、朗诵会、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激情澎湃的语文场;或者为学生的广泛学习提供课外学习场所,如阅览室,也可在班内建立起“图书角”,群策群力,组织收集有教育意义的书刊等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谐相处的语文场。

语文场的营造和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学生、文本是营造和形成语文场的主体(文本是特殊的主体),而教师又是营造和形成语文场的主导因素。由教师的仪表美、教态美、开讲美、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形成的教学美,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思想、德识才学等内在美的反映,一方面是教师风度、行为举止、言传身教等外在美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教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在师生或师生文本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风景迷人、怡然心醉的语文场。

研究语文场的人文现象、特性、生成机理及其规律意义重大。首先,它有助于解释、说明语文教学迷离混沌的现象,自觉遵循语文场的特性、生成机理及其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它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既然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与语文场的强弱息息相关,而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主导着或决定着语文场的强弱,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再次,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然语文场是在师生或师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互动交往中产生的,这就要求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它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异化或泛化,即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第五,它有助于语文课堂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和开拓语文教改的新局面。第六,它有助于正确理解、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标。要落实语文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充分地营造和形成语文场。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语文》1993年第5期。

③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⑤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营造语文课堂师生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