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时代凸显

2008-10-06涂爱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平等沟通思想政治教育

王 娟 涂爱荣

摘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我国社会现状,从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时代彰显和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呼唤与需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平等; 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41-04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经历了较为激烈的争论和日益深入的探讨,在这一探讨过程中,沟通的理念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时期面对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确立沟通的理念。

一、信息化要求平等沟通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不仅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穿透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信息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受影响最大、最直接、最深刻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技术基础,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在信息化的大趋势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创新,而沟通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必须树立的理念之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居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教育对象则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位势差、时间差和数量差[1]。

信息位势差即教育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信息传输时机、传输渠道以及教育内容信息的选择,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表现为自上而下、单向垂直的信息传输方式。信息的时间差是由于自上而下,单向垂直的信息传输是通过逐级传输即层级式传输实现的,不同层级的信息接收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有时信息传输到最末一个环节即基层单位时,已经时过境迁,教育作用大大减弱。

信息数量差是由于教育者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和信息选择,加之信息传输渠道的单一和狭窄,信息在逐级传输过程中的自然流失和人为流失,使得教育者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占有明显的优势。

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占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教育对象不能自主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教育对象才能获取信息,教育对象明显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必然导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形成“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接收关系。

然而,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为个人自由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公共信息源。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思想政治信息也是应有尽有。各大综合网站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新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图书、期刊、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异军突起,使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社会思潮得以更为迅速、广泛的传播。网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源,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取向浏览和共享任何网上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于一身,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人与人之间广泛、迅速、便捷地交换信息成为可能,这种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多种信息传播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的竞争和融合,网上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使个人的信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要想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信息传输的途径和时机都是几乎不可能的。教育对象现在每天都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不仅不再是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影响力也大为减弱。

二是信息化推进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进程。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政务逐步普及,政务公开渐成趋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披露越来越透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精神,重要文件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的改变逐级传达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媒体迅速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甚至做到同步传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政务公开破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的体制性障碍,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位势差、时间差和数量差逐步减小和消除,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

由上可知,在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者不再能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及其传输,其信息的优势地位必然丧失,教育对象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迫切需要重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变灌输—接受关系为交流—共享、交流—引导关系。

二、全球化呼唤确立沟通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人类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日益频繁,政治的、文化的、观念的东西也在世界范围内交融汇合,势必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各种思想意识与传统文化相互荡激。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实际,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另一方面必须突破狭隘的视域,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意识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地与世界多元政治思想文化交流与对话,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断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语境。

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是对话与交流。这要求人从单子式的封闭的存在转向开放的共生的存在、从个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当今的实践活动决不是单凭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所能把握得了的,只有通过主体的共同认识活动才得以比较充分地把握。在过去,科学研究的理想条件是孤独与自由,而在当今时代,孤独已为协作所代替,崇尚合作精神已经取代了对天才的崇拜。每个人的发展都不能在一个孤立的体系中进行,而必须善于向他人、向社会、向整个人类开放,通过多极、多重主体之间的互动,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每个主体只有向其他主体开放,与其他主体交往,才能超越个体的自然性和有限性,成为世界的、属人的存在。“从封闭的单子式主体走向开放的共生主体,从孤立的个人走向合作的世界人,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呼唤”[2]。全球化要求的这种共生型独立人格表现为:它首先是一个独立性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他能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而不是顺服、委归于各种依附关系;其次,这种独立性是以承认他人的独立性,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为其规定性的,正是在这种普遍独立性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再次,共生性是一种新的人的结合关系,这种新的结合关系不是依附性关系的回归,而是它的否定之否定。它既内涵着独特性、多样性的个体价值,同样也显示当代人在价值上的普遍相关性;最后,这种共生性也不是追求完全的同质性,它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宽容、对话与沟通应当成为一代新人的至关重要的品质[3]。全球化时代要求的这种共生型独立人格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时代使命:培养既有主体性又有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现代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树立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双主体地位和主体间沟通关系,实现自身方面的转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沟通理念

早在党的十四大,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社会和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并为我国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经济注入了活力,这是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但市场经济毕竟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不一定能够给每个人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而要较长时间后才能使个人受益;有的改革措施能够给多数人带来利益,而不一定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利益,甚至可能使少数人的利益暂时受到不利的影响,大多数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人们还不能一下子就接受它。目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进行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和奖金分配的改革,政府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住房制度的改革,等等,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和每个人的利益,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安定团结,影响到个人的思想稳定,甚至引发各种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影响全社会的凝聚力。要及时解决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大量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需要有组织地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了,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民主和疏导的原则,避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说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采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4]。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敞开思想,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都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一方面通过沟通人际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化解矛盾,理顺各种关系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另一方面通过给不同群体或个体利益表达的机会,帮助各种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而实现人们之间利益矛盾的协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难免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就可能随之产生。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来调适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人们的心理由不适应、不平衡向适应、平衡转化,从而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沟通理念

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即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和谐决定的,而人是具有思想意识的社会行为主体,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律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确立沟通理念,着重通过互相沟通方式,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内在的适应调控、疏导教育和导向协调等功能。对人们的思想、心理进行适当的调控和人际关系作适当调整,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新型人际关系得以形成,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维持、关系协调与关系增长系统,要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处理和协调好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三大关系,即达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社会关系和谐的整体而系统的和谐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调适人们的心态,促进身心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具体表现在,首先,沟通能够使人达到宣泄感情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通过沟通中的倾诉可以释放压力,放松自己。其次,获得心灵的慰藉。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不幸的事情,因而产生苦恼、失望、恐惧等消极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导致心态的失衡,通过沟通,对方的安慰和开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或消除痛苦和恐惧,从而平衡心理,稳定情绪。再次,获得归属感。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关怀与照顾,而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往往使人们感到孤独和无助,尤其是发现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不一致时,很容易感到焦虑,这就需要通过沟通克服认识偏差,在相互不断认可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笼罩在温馨氛围中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体不再有孤独感,个体之间也没有疏离感,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化解隔阂,促进人际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5]。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夫妻、亲子、邻居、朋友、同学、师生等等关系。若从社会角色的角度划分,人际关系则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几大类。构筑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就是要通过对这些方面人际关系的调控,使之产生共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的经历、社会地位、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利益和事物的认识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的差异,对他人情况了解的局限性,必然导致个人与个人之间普遍地存在分歧和矛盾。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本应导致交往依存度的提高,结果却因为过度的竞争使人际交往变得无序,以致人与人之间互信度不高,阶层之间认同度下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受到挑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在人们之间造成隔阂,使人心情不舒畅,抵消力量,影响团结。

沟通是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和协调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人际关系的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意见沟通和感情沟通三个方面,他们分别满足公众的求知需要、宣泄需要和情感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运用,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感情、思维、态度和观点的交融,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达到交流思想、坦诚相见、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目的,就能取得共识,明确目标,协调步骤。通过沟通可以增进了解、互相理解,缓释自己的情绪,转变自己的态度,从而使人际关系正常起来。擅长沟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沟通去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主动适应自己,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消除各自的戒备心理,达成合作,化解隔阂、消除误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所谓社会整合,就是社会成员的思想规范以及行为的一体化过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伴随着这些发展的便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断丰富,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规范、行为、职业等方面的分化。而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对这些分化趋势进行相应的整合。唤起人们心目中崇高的道德情感,强化民族成员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树立起正确而崇高的价值目标,就容易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自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沟通的整合功能有价值整合和文化整合两个方面。价值整合也叫认同性整合或者意识形态整合,是在意识形态内的思想性整合。由于人们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多元价值观念为发挥价值整合提供了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整合功能就是使人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在更广的范围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大的力量。文化整合即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和激荡的全球化时代,通过沟通为社会提供一个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宽松而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认同和包容的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看作我打你通、我说你听的过程,看作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塑造”、“改造”,忽视甚至否认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的丧失。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内容的探讨与交流,这一过程不仅使双方产生认同与共鸣,达到互识和共识,而且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双方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得到发展,并在这种共同活动中获得情感沟通,最终获得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双重提升,这无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子忱.信息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与对策[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6):46-48.

[2]闫艳.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54-56.

[3]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6-10.

[4]江泽民.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4-03-07:(1).

[5]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维民]

猜你喜欢

平等沟通思想政治教育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