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舟子的2007年

2008-09-18

大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方舟子

杨 雪

“张仲景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

“中医唯一的出路是‘废医验药,废弃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中药和中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舟子

2007年注定将成为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关于中医是否应该废止的讨论此起彼伏,波及面很广,各方冲突又极为尖锐,实在是前所未有。当然,所有有关中医的话题,都指向一个人,他就是方舟子。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今年40岁,看起来却像28岁。而他的“直言快语”、“胸无城府”的心态和难以掩饰好恶的神情,让人疑心他只有18岁。方舟子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喜欢崔健、贝多芬、瓦格纳、杜工部;喜欢金庸的小说;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喜欢鲁迅的《野草》,为此拜谒过上海的鲁迅墓5次;喜欢《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纯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煮酒论英雄”。

面对四方攻击,他自认为“心理素质还不错”,“鲜有焦虑”。对于他的某些“敌人”,他的反应是:他们想和我做朋友,做不成了才来骂我没有朋友,哈哈哈……

他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生活状态 :上网三四个小时,处理一些邮件,包括调查一些打假的举报,找专家验证什么的。然后就是写作和读书,包括给一些国内媒体开专栏,每月要写十多篇,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活动,给一些公司做顾问啊什么的,“已经不做科学研究了。”

2007年,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始于2月4日,恰逢农历立春。

这天,方舟子带着自己的新作《科学成就健康》出现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他的伙伴何祚庥、司马南、中国科普所原副所长郭正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南元等人出席了4日的首发仪式。方舟子坦言:我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一些想来捣乱的人。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医学当成是科学而不是信仰的话,就不应该迷信古人。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一种药物被使用了一千多年并不能证明其没有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就被众人议论纷纷的中医问题又一次被挑起。

中医的支持者及中医们纷纷跳出来指责方舟子对医圣张仲景评价是不尊重历史,否定传统,甚至斥之为卖国贼。还有支持中医的人在网络上专门建立博客,攻击方舟子,甚至骂方舟子是“方逆”。

方舟子却认为,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现代医学的学生除非是本人对医学史感兴趣,否则没有人会去研读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经典著作丝毫不影响他们行医。

3月18日,一场被戏称为“中西医‘京城论剑”的座谈会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举行。包括中医、西医、医学史、科技史、哲学、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20多人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健康报、人民网等全国21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方舟子、张功耀、何裕民等20多位学者汇聚一堂。因为观点相对,这场座谈显得略有火药味,往往某一学者还没讲完,就被另一方的提问所打断。下面是这场论战的比较集中的几个观点——

发展论

金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

傅景华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中国中医科学院

邱鸿钟 广州中医药大学

程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主要观点:中医有待进一步发展,前途光明。对中医理论可在批判中综合、创新,对临床治疗经验要继承、创新,对治疗方法、药物开发要吸收、创新。

消亡论

张功耀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主要观点:中医是伪科学,必须废止。中医的概念不明确,概念之间逻辑极为混乱;中医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整体医学;中医没有实验基础;中医在阴阳五行之类的奇文中陷得太深,它自己中断了走向科学化的可能。中医已经没有什么走向了。中医既不可能现代化,也不可能科学化。

融入论

卓小勤中国卫生法学杂志社

祖述宪安徽医科大学

主要观点:中医药学只有融入现代医学才有出路。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医学最终将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中国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独立存在,因此,中西医“显然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中医的存亡不在于外部如何评价,而在于自身如何发展”。

废医验药论

方舟子生物学博士

主要观点: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废医验药。废弃其非科学的理论体系,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杂志对此次座谈有这样的描述:“这次讨论会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参加会议的学者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甚至提交了多篇论文,讨论的视野开阔,思考深刻,因而使这场关于中医的争论大大深化了一步;在发言中,多位学者一致肯定了去年本刊发表张功耀一文引起的中医第四次大讨论,其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中医,激发中医界自强不息的精神,吸引社会各方对中医的关注;而且有助于我们特别是主管中医的政府机关对中医政策反思,有利于改进对中医的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与会学者争鸣的学者风范表现甚优。一方面,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论战敢于交锋,寸理不让;另一方面,又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会中虽有个别人企图扰乱会场秩序,但多次被与会学者制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7年4月,一身轻松随意装扮的方舟子走进了重庆电视台演播厅,与63家重庆药企代表以及重庆中医药界的人士谈起了“龙门阵”(重庆电视台一档谈话类节目)。 在他没有出场之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重庆中医药界专业人士,已经个个正襟危坐,其中不少人还在衣服口袋里准备了长篇辩论词,随时准备掏出来宣读。

“你在污蔑中医,你是在打胡乱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在听到方舟子的言论后,立刻从座位上弹起直奔主持人,想将主持人手中的话筒抢过来与方舟子辩论。主持人不得不高举双手。另一专家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他指责方舟子,称方舟子大肆攻击中医是动机不良,是为了出名。方舟子表示否认,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医唯一的出路是‘废医验药。”

5月26日,上海新闻娱乐频道《陈蓉博客》在节目录制前,三位嘉宾已经在休息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有些硝烟弥漫。这三位分别是方舟子及两名中医支持者何裕民、万峰。

如同方舟子每次在公开场合参加的中医问题讨论一样,录制现场几近失控。双方都在抢夺话语权。本有“愤怒主播”之称的万锋越说越激动,而方舟子最后也守不住斯文,肝火渐旺;如此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得脸红脖子粗……

“我对科学一无所知?我哪里对科学一无所知了……你才对医学一无所知呢!”“你说你说,你还说得出来什么?你就知道废除中医,你还知道什么?……”方舟子嗓门不大,压不住万锋,却依旧很积极地应对。

到此,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暂告一个段落。

方舟子事迹

1994年2月:创办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创作类电子杂志“新语丝”。

1995年6月:建立国际上最早的中文电子文库之一“新语丝电子文库”。

2000年3月:“新语丝”设立“立此存照”专栏,成为中文网络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至今揭发50多个“假学术”、“假文凭”和学者抄袭剽窃案例。影响较大的有“哈佛最年轻的教授”夏建统事件、“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北航抄袭事件”、吴征假文凭事件、杨雄里院士抄袭事件、王铭铭剽窃事件、汪丁丁事件、清华“十面博士”董关鹏事件、朱苏力招生事件、薛涌事件等。

2000年6月:出版的《方舟在线》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多学科网上争鸣文集”,引起轰动,获“2000年《Newton-科学世界》杯十大科普好书奖”。

2000年:“新语丝”揭发“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2001年:揭露“核酸营养”骗局。

2002年:与国内基督教人士产生极大分歧,最知名的是针对丁林的批判。

2002年:至今未平的“克隆人论战”。方认为,在技术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并没有一种能经得起推敲的理由禁止克隆人”。

2002年:批判“伪纳米”技术。

2002年:对朱海军等“民间科学家”的系列批判。

2002年:批判北大“科学传播中心”是“反科学传播中心”,矛头直指北大科学传播中心吴国盛、刘兵、刘华杰、田松等人。

2003年:发布“中医骗子论”。把中医视为“骗子”,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到发表《艾滋病拯救得了中医吗?》,为此与中医界人士论战不止。

2005年:“转基因事件”。就“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类有害,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县书展开论战。在云南大学演讲,直击“伪环保”人士。早前和环保人士展开“应否敬畏自然”大争论,方舟子坚持“人类无须敬畏自然”。

2006年:批判螺旋藻、活性水生成器、黄金搭档等不具有宣传中所称的保健功能。

2007年:质疑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的真实性。驳斥林光常另类养生法。认为眼保健操没有科学依据。

中医百年的四次论争

第一次: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中,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因此中医学界组织“医疗救亡请愿团”,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未获允许。

第二次: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卫生部通过“废止旧医药”议案,中医界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要求政府取消此议案,不久,请愿团收到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

第三次: 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但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1982年,新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第四次: 2006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及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医存废之争推向高峰。

猜你喜欢

方舟子
从肖传国案件看对公共知识分子言说空间的管控
PEER PRESSURE
方舟子:我在揭穿一个青年偶像
是时候谈谈方舟子了
韩寒和方舟子,完胜的机会都是零
信愤青还是信“大师”?方舟子与社会哪个不正常?(9则)
方肖之战:从“文攻”到“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