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环境探析

2008-07-16王占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

王占军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作为新知识与技能的首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建设关系着经济 及国家竞争力。而当前大学组织生存所系的外部制度环境及内部治理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 阻抑了大学创新能力的发展。推动大学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变革内部治 理结构,以此为提高大学创新能力提供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大学创新能力;制度环境;组织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32-04

当前大学处于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吸收、运作、转换与创造成为个体、组织 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也在钻石体系四大要素中的生产因 素,强调生产高等专业教育人力的大学院系的重要性——能提供产业高层次及持续性的竞争 优 势[1]。在全球化以知识为本的经济社会中,经济及国家竞争力系于创新,而创新 有赖于新 知识的创造与利用。大学作为新知识与技能的首要来源,不论在教学或研究方面皆有创新的 品质,通过对研究人员与学生训练的积极改变,使其具备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教师及学生都 能成为创新的承载者,进而对区域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2]。有鉴于 此,有必 要辨识大学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并探究大学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要素,这将为建设大学创 新能力提供方向和┞肪丁

一、大学创新能力的涵义

与大学创新能力相关的概念包括创新力和组织创新力的概念。从词源学看,创新(create) 的拉丁文是creare,意思是产生或者引起生理上的意识,也具有发生或者产生的意思。使用 词源学作为导引,创新力作为一种创造力,和各种形式的思维能力,例如观察力和洞察力、 猜测力区分开来。而组织创新力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角度,这受社会心理学理论 的影响。例如英国学者加菲尔(Jaafar)认为关于创新力的理论基础有三:原过程认知理论 、发散思维理论以及联想谱系理论(意思是联想以前没有意识到相关的事实,使之建立关联 的过程)。此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界说方式,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间甚为流行,例如有关 性格因素的探讨,或是研究认知能力与人类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并发展客观的评量工具来 加以测定,或进一步地提出提升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3]

传统的个体导向研究过度重视人的因素,在八十年代逐渐受到学界的质疑,并开始将焦点转 移至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的酬赏给予方式、作决定的选择性、竞争的环境、他人的评 价等等,将使受试者的创造表现受到影响。艾姆比认为,组织创新力是许多个体在一个复杂 的社 会系统下合作工作,产生有价值的、有用的新产品、服务或者程序[4]。因此,组 织创新力 的概念就意指在组织背景下的行为以及行为的产物。维德曼等人把组织创新力定义为一系列 广义上的创新,创新以广义上的组织的变化为特征。对组织创新力的理解包含创新过 程、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创新情景及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5]

相对于组织创新力研究成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大学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襁褓之中。除浙 江大学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发布的国际大学创新能力客观评价报告之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非 常少见。但徐小洲教授课题组报告未对大学创新能力做概念界定,而是直接以创新实力、 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三项大的指标来评价大学创新能力[6]。此外,张慧洁教授 从大学的 特点与规律上探讨了大学创新力的要素, 论述了这些要素形成的原因, 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 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不同层次大学创新力要素的内容、结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创新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内部系统机制、外部系统机制、体制、制度、文化、管 理、政策之间的关系。本文则借鉴组织创新力研究的成果,把大学创新能力界定为大学现行 的组织、规划、用人、领导与控制等各项活动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创新 能力,而且组织创新已被成员所接受。

二、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要素

1贝笱外部制度环境的维度

(1)教育政策对大学创新能力的抑制。近些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处于扩张时期,政府出于 提 高效率的需要,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分类指导政策,虽然 对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统筹权,但是拨款、科研、评价等政 策缺乏针对性的分类,仍存在着简化对象的倾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院校的趋同。此外,大 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明显,这也会迫使政府的教育政策要体现出平等 主义倾向,这也造成了院校的趋同[7]。而且,政策上的区别对待仍然 可能导致 院校趋同,因为对高水平大学的重点资助可能激发其他学校追求更好的心理,容易使得学校 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放弃自身优势,向某一类型大学看齐。教育政策向精英教育的倾斜, 缺乏对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院校的鼓励,造成了处于中下层的院校缺乏政策动力。由此,在目 前本身就缺乏市场竞争传统的高等教育机制下,大众型高等教育组织的主动性被进一步抑制 了。而重点建设政策向各层次的师范院校释放的信号是,越是学科齐全的综合型、研究型院 校 所得的资源就越多,获取资源就越容易。由此导致教学型学院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为了有更多 的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就自然努力向上一层次的大学发展。除此之外,专业设置政策也是 导致大学趋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带 有很强的指令性和权威性,学校招生必须按照专业目录的规制进行。这样,各层次的院校专 业设置必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连带效果是,致使各层次院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的 要求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造成了大学的高度趋同,“千人一面”致使大学创新力难 以实现。

(2)大学评价对大学趋同的诱导。社会机构和官方的大学评价或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组织结构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查高考 生对大学排行榜的认知发现,大学排行榜对考生起到了报考大学的参考标准作用。在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千方百计吸引满意的生源,这是当前大学社会排行榜之所以受 到大学重视的原因所在。此外,由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并未根据院校类型进行区分,所以评 估指标中的内容被各类型的学校所重视,其引导大学趋同的作用不言而喻。尽管评估指标中 设置了办学特色一项,试图对所有的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但 可 能会出现一个悖论。这正如王英杰教授所说:“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使大学办出特 色来,但是结果可能是大学的‘特色都相同。实际上,一所大学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 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有特色就很不容易了,就应该给予充 分的肯定,在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能促进大学办出特色来。”比较当前的大学社 会评价的指标,我们发现科研、规模、学科齐全和师资等指标都使研究型大学在大学排行榜 中占有先天的优势。其导向作用是所有的大学只有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才能在排行榜占优, 从而吸引优质学生和更多的资源。目前社会评价的问题是,虽然有多种类型的机构,但是 评价方法大同小异,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终的导向是院校的趋同。

从外部制度环境的维度分析发现,无论是某些教育政策还是社会评价,都无形中对院校办学 定位 带来了消极“导向”作用。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目前的资源配置政策 使低声望的院校面临着向“上层"发展的压力。特别是在官方的和非官方的高等教育分类法 和 大学排名出现之后,分类和排名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院校对自身排名和身份的关注。面对环 境压力,院校通过升格,或者通过合并、改名等形式,不断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身份,由此造 成了当前高等院校趋同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2贝笱内部制度环境的维度

(1)大学组织资源动员的不足。组织资源是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组织资源不仅包括办学条件等实体要素,还 包括对个人的动员。只有具备充分的资源动员能力,大学组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目前的问题是大学对政府的依附性导致组织自身的主体性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比较差 。大学总是依靠政府给予办学资源,由此也影响到组织机构的设置,导致大学普遍采取科层 同构 的组织形式。这是单位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会导致大学组织在其他资源方面(社会资源、 校 友资源、个人捐助)获取能力不足,筹款能力低下。单位制下成员的依附性导致激励困难, 成员总是试图获取更多的回报和个人资源,而事实上,只有组织得到足够的贡献,并且能提 供足够的回报以获得这些贡献时,组织才具有主体性,才会继续存在。

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学自身也在进行一些变革,国家对大学组织的直接控制减 弱,近些年人们讨论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人事改革、学生权力等都从侧面反映了单位制 下的大学组织中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组织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获取资源时处于不利境地,一方 面是合法化权力得不到组织确认,另一方面不能依靠原有权力形成非制度化的关系,这些都 影响到了教学人员和学生参与组织资源分配。这种由于分配的失衡,给大学组织激励带来严 重的问题,使得大学组织在成员资源的动员和获取上能力不足,使大学组织不能有效地运 用物质激励、团结性激励和目标激励来动员成员资源,而这将直接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

(2)大学过度科层化。从大学组织属性看,它不同于工商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尽管也具有科层组织的部分属性, 但就其主要的活动内容而言,它是属于专业化的、学术性的机构。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德 •布劳(Peter M.Blua)所指出:科层化的刻板与纪律性同学术组织是不相容的,它要求自由 地采取一个更富于弹性和想象力的途径从事教学活动,即激发学生去探求事物本质的兴趣; 大型的学术机构,不同于一般组织,它要求具有更复杂的管理。对预算和日常程序的过分关 注往往易为学术探求带来危险;无疑,大学在诸多方面同企业组织根本不同,这里没有8小 时工作制,没有直接的监督,没有清楚的效益测量评价以及其它;尽管教员彼此间存在等级 以及对学术事务的影响作用不同,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彼此监督的等级关系,所有人员都是 操作者[8]。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和布劳的论述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中国大学存 在过度异 质化的科层问题。大学作为一种单位存在,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大学校长由教育部或者省 级政府任命,也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级别。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高校的法人 实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办学自主权等,但旧体制积留下来的官僚组织特征依然比较突 出,组织内部的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作为专业化组织的学术属性不能 得以真正、充分地体现[9]。科层制的异化造成了大学组织中官僚主义严重,抑制 了大学学术属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大学的创新力建设。

在20世纪80 年代,大学组织结构与政府机构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在21 世纪初,大学组织结 构的多样性增强,反映了社会的直接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放松管制和办学自主权的扩 大,大学越来越追求效率。在既定投入条件下,努力扩大产出,或在既定产出条件下,尽量 减少投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成为大学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方面。大学组织机构变化 透视出大学逐渐趋于效率主义的价值取向。其行为强调绩效和政绩,而大学组织的另一个维 度——学术结构,则强调追求真理,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这客观上加剧了学术文化和行政 文化 的冲突[10]。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造成了组织核心目标的偏离,大学 校长要花 费相当的精力去协调两种力量的平衡,无疑会使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受到影响。目前,中 国高校存在的过度科层化的问题将成为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三、结 论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革新与多元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作为知识首要来源的角色遭 到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外部制度环境对大学的创新发展存在着 一定的障碍。而且,大学组织资源动员力不足以及组织内部的过度科层化也相应地影响了 大学的创新力。大学创新能力的建设既需要各院校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宏观上也需要 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

首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 是如何保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问题。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变政府对大学实行计划管理 、大学是政府的隶属机构而不是利益主体的局面,使高等教育形成“卖方市场”,增加大学 的危机意识,从而形成大学自主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形成自主性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同时,财政、科研拨款、专业设置以及大学评价政策要根据院校不同的特征,进行有针对 性的分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和特定的职能定位,并以 此 作为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和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根据。只有完善外部制度环境,才能正确 引导大学组织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其次,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外部制度环境的变革必然要求大学内部治理构与之相 适应。内部治理主要是指大学举办者对大学经营者(主要指校长)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激励 约束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安排[12]。一方面,大学校长要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 中起到平 衡和协调作用,应就学校本身的组织能力与定位运筹帷幄,进行策略性的规划,以促进创新 作为。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对内部的单位制度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要在 组织内部 构造良好的激励体制,把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和团结激励结合起来。创新力的增长与管理 者的支持和干预程度,以及创新主体被管理者所理解、尊重而得到的学术劳动的安宁程度成 正相关。正如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科•博克所说:大学的进步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研 究设施之外, 还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授们能够在一个不受 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开展工作”,因为在集权化的限制与指令下, 人们不能发挥出 最佳的工作状态[12]。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将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适切的利益分配 机制,并促进创新主体与人才群体效应环境密切融合,为大学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Porter M,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 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4):9 7-118.

[2]Ropke, J.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academic kn owledge cre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ized economy. [EB/OL].http://stepcenter2.myftp.biz/Lehrstuehle/VWL/WITHEO3/document/entreuni.pdf, 2006 -11-12.

[3]Stein, M.K. Stimulating creativity[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35 .

[4]Amabile, T. M.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10): 123-167.

[5]Woodman,R.W,etc.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Th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18,(2): 293-321.

[6]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 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J]. 高等教育研究,2006,( 6):25.

[7]赵婷婷. 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分化与趋同[N]. 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2005-7 -15(003).

[8]Blau, P. M. 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M].Piscataway: Transacti on Publisher,1994.48.

[9]阎光才. 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特性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81.

[10]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 育评论,2007,(1):56-66.

[11]马廷奇. 大学发展与大学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 2004,(2):17-20.

[12]张慧洁. 论大学创新力要素[J].现代教育科学,2007,(3):32.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Creativity

WANG Zh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 As the chief source of new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in the times of kno wledge economy, university crea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etitive ness of nation. However, the deficiency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 l governance system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ll restrain the developm ent of institutional creativ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 reativity, modern university institutions must be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refo rm of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creativity;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rga nizational creativity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产学研演进态势析论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关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外部制度环境对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
技术高管、制度环境与技术效率
基于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的FDI绿色溢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