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理解当下的学生

2008-04-24陈平

人民教育 2008年18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老师孩子

陈平

教育不是工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毕竟,教育不是“工业化流水线”,它无法以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去教育学生。

于是,有人认为教育是农业,可教育工作似乎也不像农业那样简单:人们常说农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过程就像农民“耕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真实的教育并非如此———种瓜似乎不总是收瓜,往往是眼看种下去的是“稻”,长出来的是“麦”,收获的却是“小米”。愿望与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记者曾在一个小木屋的阁楼上发现了一本成绩册:算术3分(5分制)、绘画2分,老师的评语包括“没有回家做数學作业”“上课时大声说话”等。(《江南时报》)这个孩子在我们看来很不受欢迎,也不可能有大的出息。可以说,教师的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好的收获,但这孩子是俄罗斯前总统普京。

其实,教育工作很难用具体的工种来比喻。教育太复杂了,它更应该是社会关系学,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教育的主要特征。

生活中的交往每天都在进行,但学校与平常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学校是由老师、同学、教室、课程等共同构成的;教育的交往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这些“交往”中,最主要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

教育又是一门相互“理解”、“沟通”的工作或艺术。没有“理解”与“沟通”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理解。但目前的情形下,学生好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理解了。

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分化

春节后,小邓的妈妈见小邓穿的球鞋太破旧了,于是把这双鞋扔进了垃圾堆,准备给他买双新鞋。但小邓觉得这双鞋还可以穿,就从垃圾堆里捡回了这双鞋重新穿上。小邓因此被评选为学校的“节约钻石之星”。但评上“节约钻石之星”后,小邓就一天一天变得不开心起来,同学们总是在背后议论他,说他是个“吝啬鬼”。小邓获得明星称号后反而失去了朋友。(南方新闻网)

小邓的“节俭观”无疑代表了我们主流或传统的价值观,但这样一种价值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受到挑战。

2004年3月,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到南京师大附中给中学生开选修课。一次讲授中,钱老提及1957年北京大学一个学生为给胡风平反被逼疯、逼死的故事。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胡风是南京师大附中的校友,附中校园刚刚竖起了胡风铜像。结果,第二堂课就有学生举手对钱老说:“我觉得这个学生牺牲得没有价值。”钱教授后来讲:坦白地说,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我很吃惊,也很痛心。

以上这两个故事,生动地显现出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分化,这是社会开放与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教育在接受这种现实的同时,也应有所作为:要教育学生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正义、人道、关爱、节约等。

学生更具有自我意识

央视《实话实说》有一期关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节目,主持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部分孩子讲,“妈妈请多理解我一点”、“妈妈请相信我”。

我想,十几岁的孩子呼唤大人对他们的“理解”与“相信”,是孩子有“主见”与“自信”的表现,也说明孩子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但这种意识过早、过强地在孩子身上出现,也体现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些不成熟的孩子,教育者应该怎么做,如何引导孩子去作出正确的判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生不愿人云亦云,更有自己的想法

我认识一名初二学生,由于受日韩文艺作品的影响,对日本的文化有好感。她认为,日本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真正的爱国应该从努力读书与工作做起。尽管她还是个孩子,但我觉得这些看法已超出了她的实际年龄。

当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向受教育者时,我们常常担心,他们会缺少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辨别的能力。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我们也不能低估学生的选择力。过去,我们总是担心学生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和个性;但现在,有个性、有见解的学生不再少见。这样的学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事物,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学会用个性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用思想的美丽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而不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局面。

当然,有个性是好事。但一旦发展到“太有个性”,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一些学生因为“个性”过于强烈,影响了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过激的行为,内心抑郁、暴力、自杀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融入团队、理解他人,将是教育现在和将来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孩子接受教育开始需要理由

“为什么偏偏问的是我?”在课堂上,曾有学生对我的提问进行反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得说:“我是随机的。”感到我对他没有歧视的意思,这位学生才回答了我的问题。

如今,教育学生需要理由,没有理由学生根本不服你。如果只是依靠简单的说教或是凭教师的权威来教育学生,已起不到多少作用了。

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变得模糊

平日里文静用功的初中女生小美,经常在校园网吧和人“干仗”,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她是乖得不得了的好学生,在网上却是出口成“脏”的“小油条”。虽然她觉得骂人不好,但每次宣泄完她特别轻松。好多大人对此发愁,为什么像这样的“两面派”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还看到报纸上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8岁女孩对母亲讲自己做的十分得意的事,说是“为了竞选班长”在选单上填了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一个是班上表现差的人。她说表现差的人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这样使有竞争力的人少了一票,等于给自己加了一票,自己获胜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无论是初中生小美,还是那个8岁女孩都让人困惑:这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我们还真不能用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孩子。其实,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隐藏着“天使”与“恶魔”,只是哪一个压倒哪一个的问题。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让孩子尽可能具有“天使”的品质,尽力抑制“魔鬼”的邪念。

面对新一代的受教育者,教育需要大力改革。实施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界的应对之策。素质教育提倡的多元评价,提醒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成才”,更是让学生“成人”。而学生的成才,需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改变衡量的标准: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当然,面对新一代的受教育者,在改变的同时,教育也需要执守。就拿师生关系来说,目前,师与生的关系日趋微妙:有学生害怕见老师的,也有老师害怕见学生的;时而学生向老师下跪,时而老师向学生下跪。但不论师生关系如何改变,教师的一些基本职能无法改变。教师要组织教学,传承知识,所以,建设现代的师生关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作为学生要敬重老师,尊敬师长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第一步;二是作为老师要关爱学生,有平等的师生观,关爱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

总体来说,新一代受教育者呈现出的新特点,对以往“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课题:我们该如何了解他们,才能让教育成为真正的“交往”与“对话”?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老师孩子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