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幸福的教育
2008-04-24任国平白宏太
任国平 白宏太
在很多人眼里,河北衡水中学已成为一种教育现象的代名词。
每一年,全国的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学校设立“校园开放日”以来,最多一次接待了近两万人。去年,衡中召开教育研讨会,“呼啦”一下来了一千六百多人。一位专家看着主席台下黑压压的人头,脱口赞叹:“没想到,衡中竟有这么多崇拜者!”
在人们留下的意见反馈表上,随处能看到这样的评价:
“学生激情四射,教师充满爱心,校园处处可育人!”“来衡中已不下四五次,每一次都有新感受!”“感动,激动,震撼,如获至宝!”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一大批师范毕业生走上衡中的讲台,教职工人数由十年前的140多人增至近500人,其中“80后”一线教师多达200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衡中的教育质量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逐年走高,在全省遥遥领先。
衡中像挖掘不尽的宝藏,吸引着人们深入探究。2008年春天,时隔几年后再次走进衡中,记者在学校奇迹般的发展背后,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共同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得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对各种赞誉,衡中校长张文茂始终保持清醒,“多年来,我们努力创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特区,通过沟通、服务、引领,让教师感受到幸福,让教育变成享受。”
迈好“成人”第一步
阳春三月,又一批衡中学生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时刻。
在学校莘元馆前,18岁成人仪式正在举行。踏着红地毯铺设的甬道,1600多名高二学生依次走到师长面前,接受成人帽,躬身行拜谢礼,然后庄严地迈进“成人门”。
“让青春在责任中闪光!”主席台上的标语,寄托着对学生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出席仪式的有衡水市领导、市教育局领导和家长,校长、年级主任和家长代表分别送上热情洋溢的贺词。场面之隆重与气氛之热烈,让学生们有些受宠若惊。作为成人节的礼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本《宪法》、一枚成人纪念章和一块成人蛋糕。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把“成人”这个抽象的字眼变得生动而真切。“哎呀,一踏上红地毯,我的腿都不知道怎么抬了。”一个学生抚着成人帽,掩不住一脸幸福。“我儿子长这么大,头一次给我鞠躬。”家长哽咽地说,能亲自给孩子戴成人帽,让她很激动。
这已经是衡中的第九届成人仪式,每一次活动都很精彩。“整个仪式仅半天时间,但从筹备、设计到举行,用了一个多月。”高二年级班主任丁业胜很感慨。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外出考察、上网搜索、访谈,寻找灵感。戴成人帽就是今年的一个新亮点,一次研讨中,有位班主任提议,效仿古代男子成年“加冠”的做法,也给学生戴成人帽,大家一致赞同。成人纪念章是全校征集、学生自己设计的。
“每个教师都是怀着真诚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高二年级部主任信金焕说。
成人仪式前,学校请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可在仪式前一天,信金焕发现,班里有三个学生的信还没寄到。了解后才知道,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写信。信金焕心里不是滋味:“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写的信,他们该多么失落和难过,尤其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简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当晚,批改完学生作业,信金焕打开电脑,代笔给三个学生写信:“亲爱的孩子,当老师得知你们没收到家长来信时,突然有了这个想法,请原谅老师的越俎代庖……”三封信写完,已是次日凌晨了。
第二天,三个学生意外地接到信件,都感动不已。“我一向以为自己很坚强。可是在成人仪式上,我的泪水一直流个不停。老师的信是最珍贵的成人节礼物。”一个女生激动地说。
成人仪式后,各班举行了主题班会。该怎样“迈好成人第一步”,师生和家长一起回忆成长经历,一起畅想,一起分享成人蛋糕。最后,每个学生写好自己的愿望,投进许愿瓶,相约将来一起开启。“那一刻,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丁业胜说,“以成人仪式为起点,各班开展行动大比拼,比班级风貌,比宿舍内务,比个人行为,目的是将学生的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
在衡中,诸如此类的学生活动有很多。“像每周之星评比、十大学星评比、十佳班长评比、八十华里远足,等等,都已成为学校品牌性的常规活动。”校长张文茂介绍,“学校在开学初就把活动计划布置下去,有些大型活動往往延续一两个月。”
表面看来,衡中的校园生活很轻松,其实不然。作为一所全寄宿制高中校,从清晨被唤醒,到晚上熄灯休息,衡中学生一天的生活紧张有序。考察者惊奇地看到,即便是在列队等候跑操的短暂间隙,也没有学生说笑打闹,或看书,或读小卡片,人人惜时如金。
的确,面对“名校”的压力,衡中不敢懈怠。教学上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德育工作上,他们主张把发展自主权交给学生,总是不吝投入、不吝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无论学习多紧张,每个班一周一次的班会课,两周一次的团活动和德育活动课,都是雷打不动的。
衡中人显然明白,决定学生长久发展的,除了来自课堂和书本的有限知识外,还有从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取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
理解,从交流和沟通开始
让高二年级生物老师赵春胜激动的是,这次成人仪式,323班的学生特意邀请她参加。这是学生一生中难忘的时刻。班主任、家长代表、任课老师……能来见证这一时刻的,无疑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仪式的最后,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和梦想,叠成幸运星或纸鹤,放进许愿瓶里。
许愿瓶当然要由最信任的人为他们保存。让赵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班长走过来,悄悄在她耳边说:“老师,您是我们最信任的人,您帮我们保存吧。”学生们都觉得,许愿瓶放在赵老师那里最踏实。那一刻,年轻的赵老师眼圈湿润了,她知道,瓶子里放着每个人18岁时最纯真美好的心愿。
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春胜老师,文静而略显瘦弱。谈起几个月前发生的这一幕,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2006年,赵春胜来到衡中。回顾两年的成长历程,尽管多为一些零散的小事,但正是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赵老师慢慢走出青涩,开始体会到职业幸福。“每天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成长,有痛苦,有快乐,感觉挺幸福。最快乐的事是,一堂课下来能达到一种师生共鸣。如果我讲的内容让学生似懂非懂,就会特别难受、懊悔……”赵老师娓娓述说着自己的体会。
2007年9月,赵春胜接手323班的生物课。之前,323班生物课老师是衡中的生物奥赛金牌教练员,深受学生欢迎。赵春胜明显感到,学生不适应她,甚至有点拒斥。课堂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些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容,但效果并不明显。
“也许是学生在知识方面不信任我?”赵老师暗自思忖。她更加注意备课环节。在深挖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增加学生活动内容,也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但学生依然没有那种渴求的目光,没有和老师的温情交流。这让年轻的赵老师真有点挫败感,也有些委屈。
一个多月后,学校开运动会,323班的班主任请了婚假。
赵春胜作为任课老师,承担起了“临时班主任”的角色。运动会开了两天,她始终和学生在操场上奔走,和学生一起欢呼……
运动会第二天,下起了雨,气温骤降,班上不少学生感冒发烧了。赵老师带着几个重感冒的学生去医务室,还给其他学生带了板蓝根。“我至今难忘在青年教师集中培训时,张文茂校长的话,‘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当时,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病了,心里既难受,又着急,感觉他们就像我的亲人。”赵老师回忆道。
这件小事之后,师生都感觉心气顺了,教学效果逐渐改善。这个并非刻意营造的情感交流契机,悄然化解了学生心头的疙瘩。
为了让任课教师和学生有一个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衡水中学打破只有班主任才上班会课的常规,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走近学生,隔周上一节德育活动课。
在那节德育活动课上,赵春胜敞开了心扉———
“为能备好一节课,老师宁肯不要美丽,第二天带着黑眼圈来到教室。在备课时总想尽可能在课堂上少留下一些遗憾,把准备工作做得尽可能完美。因为责任,因为心中有爱,我会尽最大努力把教育做得完美。为了备好课,我宁肯舍弃女孩子的最爱,周日不去逛街,成天泡在备课区。虽然离家很近,只有一个小时路程,但我情愿一年只回三次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
和学生说这些话,赵老师心情平静,她平时就是这么做的。但学生听了之后,一直在不停地鼓掌,经久不息……
赵春胜理解了学校安排德育活动课的良苦用心。作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很重要,“学生首先在精神上、心理上接受你,对你的人品了解、认可、欣赏,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今天的孩子,成长于物质丰富、思想开明的时代,他们个性鲜明、热情奔放。对威权式的教育,他们本能地拒斥,强制、命令更是适得其反。衡中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像赵春胜这样的年轻人,在育人工作中逐渐理解和适应了学校的一个理念:教育就是服务。教育服务的内容就是“了解并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这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年轻的心灵,一起跃动
近几年,衡中每年新进入教师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有几十人。这些“80后”教师,充满青春活力,走在衡中校园里,常被误认为是在校学生。
2007年,王辛一来到衡水中学,快节奏、激情如火的校园生活,就给这位新上岗的教师很深的印象。
初来乍到,王辛还带着明显的大学生活痕迹,做事不紧不慢的。但她很快发现,学生在校园里总是行色匆匆,即便是从教室到餐厅的几分钟时间,有的学生手里拿着书本,有的则是边走边聊学习。这种拼搏上进的氛围,也促使王辛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
在如火如荼的实践课堂里,需要新任教师作出调整,尽快适应,好在衡中为他们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成长平台。
每年7月1日,新毕业加盟学校的青年教师都有为期4周的集中培训,目的是实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无缝隙衔接”。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校长从师德角度讲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学校中层讲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微观方面包括班主任怎么上好第一节班会,怎样和家长沟通……张文茂校长发现,初登讲台的师范生习惯于“满堂灌”,不注重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培训,使得新任教师“脱胎换骨”,满怀信心地进入临战状态。
正是通過培训,王辛认识到,站稳讲台是得到学生认可的首要条件。衡中对新教师有明确要求: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创出佳绩,四年成为骨干。
2006年,衡中斥资数百万元,建起了覆盖全校的“教学观摩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每位老师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全校几十个教学班的课堂现场,可尽收眼底。
这个系统,对王辛这样的年轻教师帮助非常大。由于经验不足,年轻教师备课时,课堂教学设计难免有缺憾,课堂调控也不到位。王辛说:“看教学观摩系统,如同亲临有经验教师的课堂现场一样。”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仔细揣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是精华,可以吸收、借鉴;是问题,可以引以为戒,从而使自己尽快成长。
如果说,站稳讲台是让学生认可教师的业务能力,那么走近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让师生同享携手成长的快乐,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007年秋季开学,王辛参加工作刚两个月,学校举行运动会。每个班代表队前都有一个打牌子的导引员。出乎意料的是,她所带的336班学生一致推举王辛担任了班级导引员。
这是全校唯一一个由教师担任导引员的班级。
作为数学老师的王辛,平时除了教课,没有更多机会接触学生。最初接到336班班干部的邀请,请她出席班会时,“学生也没有告诉我什么内容,一头雾水”。
下午两点,336班班会课。王辛一进教室,迎接她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的王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学生大声喊道:“请王辛老师给我们班举牌!”
“我有点犹豫。”王辛觉得导引员还是由学生担任好,可学生却异口同声:“您不但是我们的老师,更是336班的一员。”这一句简单的话,带着学生的诚挚和热情,让初为人师的王辛感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内心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她欣然允诺。
运动会开幕式上,王辛带着自己的“队伍”出现在入场仪式上,全校师生投以惊讶而羡慕的目光。“当时我特骄傲。”王辛笑盈盈地说。岂止王辛,336班每一位学生都无比骄傲,因为老师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件事,让王辛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起初的那种陌生感顿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辛属于“80后”,学生都是“90后”。但在王辛眼里,学生们个个都懂事。王辛家远在东北,只身在外。遇节假日,学生们会相约而来:“老师,虽然您一个人在外边,但身边还有我们这么多同学,您一个人要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事,没有父母关心,我们来关心您……”这些稚嫩的贴心话,每每让这位“80后”老师感动不已,“感觉内心获得一种力量”。衡中教师的工作节奏快,但因为有这份支撑的力量,再忙再累,也不觉得苦了。
无疑,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改善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在成长中感悟和理解教育
有段时间,班里几个调皮学生让班主任张华挺闹心。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反映,他们违反课堂纪律,不服管教。“一味批评只会让他们更抵触,需要换一种方式。”张华不动声色地酝酿着。
这天晚自修前,张华走进教室:“各位,老师最近在做一项调查研究,请你们配合做一份问卷。”问卷很简单,只有几道选择题,比如“你在做作业,周围有人说闲话,你怎么办?”“后排的同学无意碰了你一下,你做何反映?”“有人说了一句评价你的话,你会怎么想?”学生们有些莫名其妙,但很快都完成了。
“这份问卷测试的是个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张华说。让大家吃惊的是,测试表明,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正是那些调皮学生。“没搞错吧,他们可是混乱制造者。”一个学生质疑说。
“测试肯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张华笑了,“要知道,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即便周围再吵闹也不会分心。反倒是心理不过硬、管不住自己的,稍有风吹草动就坐不住了,是不是?”“对呀,老师平时多看我两眼,我都会犯嘀咕。您要多表扬两句,我能高兴一整天。”一个调皮学生接茬说。
课间,张华把这几个学生叫过来:“对这个测试你们有何感想?”一个学生反省说:“老师,以前觉得您对我们有成见,现在明白您是为我们好。”另一个当即表示:“原来我们才是混乱环境的最大受害者,以后我们要相互提醒,别再闹事了。”
“这一次学生肯接受,是因为我没有摆出说教面孔,而是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张华欣慰地说。做了9年班主任的他也曾走过弯路,是学校的支持和引导,让他找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刚做班主任时,张华觉得在学生面前要有威严。见了学生,脸沉得像包公。可越是这样,烦心事越多,他像个救火队员,按下葫芦浮起瓢。
看来,严加管教,缺少交流,只会跟学生越来越对峙。可究竟该怎么做呢?张华一时有些茫然。这时候,张华得到了一次到北京参加德育研修的机会。“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舍得投入,那次培训开销七八千元,当时我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一千元。”
培训让张华大开眼界,也唤起了张华的信心。渐渐地,他对学生的训斥和惩罚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遇到问题懂得去摆事实、讲道理。但他很快发现,说教虽然减少了矛盾,增进了理解,但仍有欠缺。“说到底,我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去说教,缺少换位思考,学生不一定真信服。”
2005年,衡中与高校联系,为教师开办研究生班。张华踊跃报名,用两年时间学完发展心理学的全部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如今的他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和建构。“和过去相比,自己现在最大的变化是更宽容了,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成长。”张华坦言。
在衡中,校领导同样是以宽容和信任的态度面对教师发展。学校每次承办大型研讨会,校长张文茂都有一个要求,尽可能地推荐年轻教师。“不提供展示舞台,怎么能成长?即便没展示好,也能找到不足,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张文茂的话中透着关爱。
“大学同学听说我当了班主任,既吃惊又羡慕。”高一班主任王丽娜对记者说,心理学专業毕业的她一来就被安排做班主任。
尽管上岗前经过一系列培训,王丽娜起初仍不适应。“因为担心镇不住学生,我表现得很严厉,但学生明白我是装的,根本不怕我。”无奈之下,王丽娜向师傅求教。为了让新班主任没有后顾之忧,学校为他们指定了“对子班”,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做师傅。
师傅笑着对王丽娜说:“你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明白自己的优势。”一语点破梦中人,王丽娜醒悟了:“是啊,我虽然没经验,但有朝气,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何必烦恼呢?”
王丽娜试着丢开“面具”,真诚面对学生。一次值晚班,她发现某男生宿舍熄灯后在喧闹,第二天询问,学生却狡辩说:“英语老师让各宿舍准备一出课本剧,我们白天没时间,只好睡前商量。”王丽娜想了想,笑道:“既然你们费心准备,演出时我一定要看。演不好,我可唯你是问?”
以后几天,这个宿舍的学生每天认真排练。演出那天,他们信心十足地抢先上台,表演得很不错。可没想到,一个女生宿舍演得更棒。课后,王丽娜把宿舍长找来:“你觉得女生们的表演怎么样?”“很好,我们甘拜下风。”男宿舍长挠着头说。王丽娜随即说:“据了解,她们可没用休息时间排练。以后有任务,能否在不违纪情况下更好地完成呢?”“老师,我们以后保证按时作息!”
没有严词厉色的批评,教育效果反而更好,尝到甜头的王丽娜更积极地调适自己。第一学期末,学校重新分班。王丽娜发现,学生们留恋原来的班集体,新班级凝聚力很差。怎样打破彼此的隔膜呢?
新年到了,王丽娜想召开元旦晚会,学生们推来让去,谁都不肯上台表演。王丽娜说:“这样吧,咱们做个小游戏,叫‘自画像,请每人写一段自我介绍,以宿舍为单位交上来。”
一叠叠纸片递上来了,王丽娜从某宿舍随机抽一张来读,请大家猜姓名。根据描述的特征或爱好,学生们很容易猜对,被猜到的人也很高兴。试过几次后,王丽娜说:“咱们增加点难度,打乱宿舍来猜。”这一回,学生们多半都猜错了。偶尔猜对一次,全班一阵欢呼。
游戏结束了,王丽娜请大家谈感受。一个学生动情地说:“原以为没人关注我,想不到大家对我这么了解,感觉很温暖。”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王丽娜适时引导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很重要。但刚才的游戏说明,我们对身边人关注不够,希望大家扩大交往、增进了解!”
元旦以后,王丽娜明显感觉到班里的变化。以前跑操时,学生们不愿喊新班级的口号,说难听。现在,当他们齐声喊出新口号,感觉气势如虹。“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胜过我讲许多大道理。”
贴近彼此心灵,学会关爱
“老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这学期拿奖学金了。”
“老爸,我刚刚当上奥运志愿者了,为我骄傲吧。”
“老爸,最近很忙吗?要注意身体呀!”
高一年级部主任张括志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实际上,这些都是毕业的学生发来的,“老爸”是他们对班主任最亲近、最特别的称呼。
初次接触,四十出头的张括志性格沉稳、不苟言笑,颇有威严。但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心思缜密、像慈父一样的好老师。经验丰富的张括志在教室里走上一圈,学生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往往不用他点名,有心事的学生就主动找他诉说。
在班主任工作中,张括志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他制作了很多小卡片,全班人手一张,称作“师生连心卡”。学生们的学习问题、思想困惑、生活感悟、情绪波动,都可以写上。张括志每天要收上来浏览,或公开解答,或私下谈心,或书面回复。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让他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工作十几年,张括志始终对学生满怀眷恋:“他们就像我的孩子,而作为教师,你的爱必须比父母之爱更广博、更深厚,必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
如今在衡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他们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是在和学生的亲密互动中,逐漸培养起来的。
“快乐生活每一天!”年轻班主任王惠琴的QQ签名写道,这份快乐和自信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她就像朋友一样,每次在校园里碰见,老远就会打招呼,让我们丝毫没有拘束。”已是北京大学学生的纪洋回忆说。因为担心影响学习,王惠琴并没有把QQ号告诉学生,可不知何时起,她的QQ里有了许多学生,每次登录都有学生的留言。
去年有段时间,王惠琴请了半个月假处理家事。等她一回到学校,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的书信、零食和小礼物。有一个学生每天叠一只纸鹤,上面写着真诚的祝福和日期。这份默默的关注让王惠琴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也领悟到了为师者的责任:“学生喜欢你,就会尽可能地通过各方面了解你、关注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有影响。”
在衡中,每个年轻班主任都有和学生沟通的独特方式。如果说王惠琴是让学生感到温暖的“阳光天使”,体育教师姜健就是一个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玩、一起闹的“麻辣教师”。
因为教体育的缘故,姜健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每天一下课,他就会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教室里,拍拍这个的肩,再跟那个聊几句,看到班里气氛沉闷,就会给学生讲笑话、唱歌,偶尔诗兴大发,还会一本正经地念自己写的诗歌。如果有谁违反纪律,他也会严厉批评。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度曾让姜健和学生关系紧张。一个周末,他们班110号宿舍的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决定来一次狂欢。夜深了,学生们仍在打扑克、听音乐、看小说,玩得不亦乐乎,被生活指导老师逮个正着。
姜健很恼火,来到班里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通。盛怒之下,一些过激的话伤了学生的心。以后几天,他一进班,大家都绷着脸,任他说笑话、唱歌都不灵了。这可咋办?晚上,姜健坐在办公桌前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他把110宿舍发生的事,用黑色幽默手法,添油加醋地写成小说。
第二天,姜健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老师最近有了新创作,请你们鉴赏一下。”一开始,学生们不理会,可刚听了开头就好奇地睁大眼睛,支起耳朵,听着听着,禁不住笑出声儿。最后,当姜健大肆夸张地描述学生们被“抓现行”的尴尬情形,有的学生已笑翻在地。
一笑泯恩仇,班级里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姜健课间又和学生们有说有笑了。
多年来,注重与学生深层次地沟通交流,一直是衡中教师的优良作风。王辛深有感触:“衡中老师批改作业不会只看结果,打个对钩或叉号就了事,而是看清每个步骤。学生做错了,原因是什么,要写出分析;做得好,要写上鼓励的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交流。”
有了这样细致入微的教育,外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教育成就,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工作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命是美丽的。这是衡中人追求的境界。
衡中教师中有62%是女教师,这其中又有118名“80后”女教师。青年教师成为了衡中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2008年三八妇女节前夕,衡水中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学校为此举办了“幸福与教育———女教师发展论坛”。
2004年毕业的李海红是论坛三个主发言人之一,上台讲述“超女教师是怎样炼成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成长。”她的观点得到了一致认同。
一说到“超女”,容易让人想到李宇春、张靓颖这样的娱乐明星。“超女教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学生写给李海红老师的教师节贺卡中寻找答案:
喜欢您宽容的个性,喜欢您奉献的身影,喜欢您感恩的心灵……爱您没理由,敬您没商量,因为您是我们心中的“超女”———超级美丽、超级开朗、超级宽容、超级能干的女教师……
全体“海飞丝”(李海红的粉丝)敬上
“90后”学生有自己热衷的流行文化,他们对老师的爱纯朴而真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正是从这张扬、率真的教师节祝语中,李海红获得“灵感”,将自己的发言题目定了下来。演讲时,年轻老师都心有意会,年长的老师感到茫然,他们不知道“海飞丝”是什么意思。“李宇春的粉丝是‘玉米;郭德刚的粉丝是‘钢丝……因为我叫李海红,学生就自称为我的‘海飞丝。”
4年前大学毕业来到衡中的李海红,专业成长顺风顺水,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她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带了一轮,2007年又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起高三备课组组长。“怎么可能呢?自己这么年轻。”当时宣布的时候,李海红自己都不敢相信。
起初,由于经验不足,李海红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难题,但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发挥了作用。遇到难题,师傅都会帮着把关。学校的教研制度也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周两次的教研会上,老教师们毫无保留,对年轻教师给予鼓励和引领。
高三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李海红把握不准。这时,师傅张括志指点迷津:“多见一些题,会更好一些。”
那时候李海红新婚燕尔,但晚上一般都是十点之后才回家,挤出时间就是做题,“感觉在发着一股狠劲”。整整一年,李海红把近十年所有的高考题做了个遍。这样,对于教学热点和命题趋势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我这样教了,学生能不能接受?”4年前,李海红对自己的教学总有些疑惑。现在则很自信,“我这么教,肯定有好的效果。”
作为“80后”,李海红对自己的学生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她说,让学生感到在感情上有一种亲近感,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已升入大学,逢年过节,手机短信简直是轰炸式的,一条接一条,说明学生还记着你。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温馨。”李海红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能体会到育人快乐的人,就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與幸福”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
数学老师王琳说,学生快乐我快乐。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舞台。一个懂得课堂并且能够享受上课的人,课堂自然会成为幸福的空间,充满生命活力。当教师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就会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丽。
历史教研室主任裴冬梅说,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在疲惫时,能静静停靠。事业和家庭如鸟之两翼,只有二者平衡,才能展翅飞翔。
一份好工作,一个美满家庭,是每个职业女性的追求。“女教师的成功不仅在事业上,还有在家庭里”,信金焕老师给记者讲述起自己的故事。刚当年级主任那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突然加重,信老师的情绪有些不好。
一次,信金焕晚上11点回到家时,看到丈夫仍然在玩电脑游戏,她不由得怒火中烧,冲过去抢过鼠标,关上电脑,嘴上还不依不饶:“这么晚还玩儿,有时间为什么不读书?”爱人哑口无言,目瞪口呆。信金焕呢,气冲冲回到卧室,插上门。
早上五点半起床后,信金焕才发现,爱人为了表示“抗议”,一直玩电脑到天亮。平静下来,信金焕自己寻思:坏了,我不仅把丈夫当成了“教育对象”,而且当成了“出气筒”。
后来再谈起这件事情,爱人才对信金焕说了心里话:“我玩会儿电脑,还不是想让你晚上11点回到家时,能够看到家里那盏亮着的灯吗?”信金焕无言以对。
衡中的老师们,就这样“忙碌着,幸福着”。正如信金焕老师所说,教师工作很忙很累,但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影响学生一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成长是一段旅程。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陪伴与引导,像一道美丽风景,温暖着学生的心灵。
作为衡中的新希望,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丁业胜、赵春胜、王辛、王丽娜、王惠琴、姜健、李海红……这些“80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成就了学生,发展了自己,体验着成长的幸福。
在这里,是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给了学生成长的力量。衡中319班学生何鑫宇忘不了一件事:在学校80华里远足中,瘦弱的他勉力支持,远远地落在后面,正准备放弃时,潘宿奎老师走过来拉起他的手说:“别着急,我陪你一起走。”一路上他与老师聊着天,不觉间,终点变得不再遥远。“如今,每当我稍有懈怠,一想到老师,就会觉得信心倍增。”何鑫宇自信地说。
这个夏天,又一批学生要离开衡中,临别时诉说着眷恋:
“衡中的精神散发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与我终身相伴。”即将进入北京大学的纪洋说。
“在衡中学到的知识是次要的,高考仅仅是一项‘副产品,重要的是,她一点一滴地教会我做人。”同为北大学生的苑远说。
“当初觉得衡中生活太苦太累,不想来,但如今这里已成为生命中难忘的印记。”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夏天说。
“选择衡中,就选择了一条追求卓越的路。师恩在左,友爱在右,永远伴我前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的杨萌说。
何为终身难忘的教育?学生们的成长感悟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