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2008-04-24常学勤

人民教育 2008年18期
关键词:资源教材课程

常学勤

导读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谈到课程资源开发,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备课资料的充实,很少把教师本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看待,对教师这一课程资源的独特性更缺乏应有的认识。只有当我们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认识教师自身素质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时,教师的自我提高、改革教师教育、优化教师的配置等措施才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功能角度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因其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因而属于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而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人们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雖然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没有这些基本条件,课程是无法展开的,因而属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些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即兼具条件性和素材性两种课程资源的特点。

1.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在影响办学水平的众多条件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具决定性的,这其中既有生源质量、管理者水平,更有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学校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图书等物质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其价值具有相对的潜在性和被动性,其价值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使用者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利用水平。教师作为这些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不加利用,其价值为零;利用不充分,价值发挥就会很有限;若利用不当,则还可能有负面的影响。而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我们常常会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不过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学府,还是在偏僻的乡间村校,都可见这样的优秀教师的身影,他们是支撑国民教育的脊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的设施再精良,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学高身正的教师,民族的优良传统才得以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薪火才得以相传,一所所学校才因有了名师的润泽而儒雅厚重或激扬灵动。

2.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孩子往往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令学生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渊博,独到深刻,风趣幽默,教学艺术高超,善于体察和沟通,为人公道正派,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甚至漂亮、潇洒、时尚、有个性,都可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理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那些令学生倾慕的因素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和延续。同理,教师如果素质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趋于多元。作为教师,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更由于其与学生微妙的心灵接触,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有人说:“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质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教师学高身正的前提下,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质量。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所说,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身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

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独特性。

教师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相对于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1.动态性。教师个体和群体,无论是自觉还是被动,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今日的教学新手,可能是明日的教育栋梁;当然,今天的教坛领军人物,如果停止学习,一个时期后也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可见,相对于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而言,教师队伍的个体和群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因个人天赋和努力的不同,外部支持和发展机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体现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动态性特点。

2.生成性。首先,教师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在生成性,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即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过程。一方面,学生这一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其潜能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生活阅历、先天禀赋、认知水平、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人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方法、结果不尽相同,也正是由于有这些诸多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到现实世界、精神世界、思维世界的丰富多彩。所以,差异本身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通过共享和交流而达成共识和谅解的过程,是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体验与感受、见解与猜想就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优秀的教师正是以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思想、问题、态度为课程实施的资源,逐步完成教育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使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建设、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如何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是对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教育智慧的考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态度和处理,决定着对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3.主动性。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能够主动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无论何种课程资源,要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益,都取决于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资源意识和素质状况。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角色诠释,至于开发课程资源,则不在我们的文化视域和教师的关注范围之内。在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够。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迎接信息时代迅速成长起来的学生发起的挑战,要适应多元社会中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就不能仅是课程资源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还应是积极的开发者。事实上,有些课程资源是已被认识的,虽已在利用,但程度仍很有限;有些课程资源虽客观存在,但因其存在方式潜隐、价值潜在,尚未被发现和有效利用。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者,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其素质至关重要。

三、教师决定着教材、学生、家長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教材———教师认识和利用水平参差不齐。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但什么是教材,对教材应持何种态度,教师对教材的利用水平,同样决定着教材的课程资源价值。若认为教材即教科书,且教科书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就不会主动地去开发教科书以外的教材,更谈不上质疑或鼓励学生去质疑教材,至多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已。反之,如果认为教科书是教学的例子,是师生对话的素材,教师就会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更与学生的个性感受对话,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鼓励并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存在。如果认为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材料皆可视为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取舍就是一种必然。所以,同样的教材和文本,能不能在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有赖教师自身的积淀;至于这种理解、超越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则更显教师的功力。

2.学生———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课程资源。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隐喻暗示: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多于、优于学生,学生一定不如教师。如果说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推定还可能成立的话,在信息时代,教师个体对学生群体的知识优势已逐渐丧失。

笔者曾目睹一位著名的旅美华裔作家与高中学生的互动活动。作家不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生僻的古典诗词,想探探学生这方面的底子。他没有料到的是他点出的任何一首,都有学生即刻吟出,结果不仅没有难倒学生,自己却落个“掉书袋子”之嫌,难以收场。因此,面对这一现实,教师除了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之外,还应虚心向学生学习,并适时地把讲台留给那些学有所长或在某一方面有研究、思考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就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教育活动得以成功的合作伙伴,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对这一资源的认识程度、利用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更取决于教师的胸怀。

3.家长———容易被功利性利用的课程资源。

家长是学校教育中可资开发利用的极为丰富、经济、便利的人力资源。在发达国家,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不仅常被邀请为学生开设讲座,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职业感受,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参考,家长更有对学校办学措施的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在我国,人们虽然已认识到家庭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作用,但从学生整体成长的角度看,对家长资源的利用还多停留在对其职务的关注上———教师利用家长的职务之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一些功成名就或学有专长的家长也开始被邀请给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应该说,这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进步,它标志着我们看待课程资源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四墙之内。但是,这种利用和认识仍是零散的、短视的和功利性的,缺乏系统的考虑和长远的眼光,那些默默无闻的、从事着普通职业的(甚至是下岗的)、无职无权的家长一直未引起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其实,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智慧,面对困境的坚忍不拔,对责任的认识和坚守,对职业的理解和忠诚,对幸福和成功的诠释,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接班之初,若能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参与班级的活动,无论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培育、心理的成长,还是对父母职业的认同、家庭自豪感的建立、社会的认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使得各地各校之间课程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但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即使是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素材性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更是在哪里都会同样具有的。所以,条件落后与课程资源短缺并不一定呈正相关,真正缺乏的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可见,教师是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其他一系列相关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水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就是在提高教师这种课程资源的品质。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教师成长更关乎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远见的管理者要舍得在教师培养上投入人力、财力和时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而不仅仅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

(作者单位系太原师范学院师资培训处)

猜你喜欢

资源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