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2008-04-24白宏太
白宏太
第一次去衡水中学,行在北方寥廓的原野上,无端想起那些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悲歌慷慨之士。
这样的意象,在观看衡中学生跑操时,猛然间又浮上脑海。当数千学生排着严整的队列,像斯巴达克方阵一样从面前跑过,当男生和女生用同样高亢的声音,从胸腔里迸发出青春的呼喊,那一刻,除了震撼,记者分明感觉到,在这片黄土地上,学生们背负着社会和家庭沉甸甸的希望,仍在为改变命运而努力。
时至今日,衡中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在河北这个农业大省,衡水的经济水平整体靠后,对教育的支持很有限。多年来,学校招生也基本局限于城区四十多万人口这个很小的范围内。
和衡中领导者有过多次接触,他们都是朴实的北方汉子,既没有三头六臂、通天本领,也不是能说会道、精明过人,只是像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精耕细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铸就了衡中的神奇,让她长盛不衰?
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面对人们急切的期待,衡中校长张文茂的回答平淡而实在:“学校获得的荣誉越多,压力就越大。但衡中一直很开放,我们怎么做就怎么说。”
“校园开放日”在衡中已坚持多年,来访者太多,为了接待方便,学校统一时间,一个月或一季度集中开放一次。具体做法是,无条件地敞开一栋教学楼,所有教室、办公室,所有教学设施、教学资料,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向观摩学习者开放。
“真是个扩大宣传的好办法!”记者想,但衡中人自有深意。“开放日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很多不足。”张文茂说,“我们不作秀,不藏私,也不怕露丑。”
為了让来访者知无不言,衡中人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只要提交意见反馈表即可得到,但须提出有效意见,不能一味赞美。学生记者也活跃在人群中,随时随地收集各种声音。学校还安排教师进行暗访,私下了解人们的真感受。
当人们摩肩接踵地前来“取经”时,衡中人并没有以老大自居,相反,他们每年都会派出大批教师,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学校强调,外出学习不是“挑刺”,关键是看亮点,看人家哪些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到位、更有新意,回来后学校及时总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
衡中人从不认为已经做到了极致,总是觉得工作中可改进之处太多。比如,衡中要求管理人员每天至少和一位教师沟通,每天至少和一名学生谈心,每天发现一个工作中的问题,每周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等。这一系列规定共九条,被称为“走动式管理九个一”。
“起初只是一些零散做法,后来明确提出走动式管理,规定了‘五个一,再不断细化、不断完善,逐渐变成了‘七个一、‘九个一。”张文茂解释说,“我们认为,不断总结提高,也是一种创新能力。”
“追求卓越”是衡中的校训,在这里,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创新着。
如今,开放已成为衡中学校文化的重要特征。外人难以理解的事,在这里倒显得很自然。教室里装摄像头,在一些学校曾颇受争议。但在衡中,教学观摩系统成了大家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好帮手。通过这套系统,教师可以自由观摩别人的课堂,每一节课都变成了公开课。教师们精诚合作、智慧相生。
这与其说是一种开放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睿智的态度、一种坦荡的胸怀。
与很多名校相比,衡中在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无优势可言。先天的劣势决定了学校必须另辟蹊径,提升教育“软实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有那么多人来学习衡中,因为这里没有高不可攀、不可复制的独特经验,从相似的发展基点和境遇中,人们看到的是自身的希望。
或许是脚下这片黄土地,赋予了衡中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让他们不敢懈怠,总是激情满怀。正如张文茂所言:“尽管困难很多,但我们坚信学校上升空间还很大。现在各地都在学习衡中,这也促使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有新增长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荣誉、成绩和追捧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平常心,才能开启智慧之门,向着更高远的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