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建立
2008-01-21石学东
石学东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银行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为信贷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任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完善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还未真正理解和掌握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深刻内涵,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参与和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主观上片面强调经营业绩目标,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只是简单地把内部控制理解为“规章制度+执行”,将其理解为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的具体化,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检查等同起来,导致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不充分,工作主动性不强,只能被动性采取一些措施,制定一些规程,而不能形成自觉行动。
1.2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仍然不足
尽管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章不循、执行不严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信贷风险的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贷款过程中依然存在违反国家政策、金融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个别商业银行负责人不严格执行制度,按个人意志办事,信贷审批和授权随意性大,甚至滥用职权,造成重大信贷风险和损失;有的为虚造经营业绩和内控指标达标,直接篡改账目和报表,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严重失真。
1.3信贷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还需要加强
科学设置信贷机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高效、安全运营的基本保证,虽然商业银行实现了审贷部门分离制度,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但从机构设置上看,商业银行还存在既按照客户类别设置信贷部门,又按照贷款种类设置部门的情况,这种设置方法与信贷资金经营的内在规律不相容,容易造成部门间推责揽权,实际运行中权责难以匹配和落实,导致信贷风险管理分散,不利于加强内部控制。
2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分析
2.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环境
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发行股票并全流通上市,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造,实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银行治理模式。
在经营制度环境上,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通过资产组合来防范和降低风险。
2.2强化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治理体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不清晰,组织治理结构不科学,导致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经营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各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负责人受到党和政府的干预。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领导受国务院甚至政治局的考察与任命,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的领导要经过中央金融工委的考察同意,商业银行总行才能委任其代理人。地方性商业银行负责人的人事管理也概莫能外。
2.3进一步完善逐级授信授权制度
实现总行对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逐级、纵向的授权和授信制度。纵向逐级授权授信时,应当实行总量控制与结构控制相结合。要根据各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指标、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分支机构的最高综合授信总额,在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部门实行信贷授权审批,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风险大小,对不同种类、期限、担保条件的授信在行长、副行长和审贷委员会之间确定不同的审批和签字权限,审批和签字权限应当采用量化风险指标体系;根据风险度、额度等指标确定哪些贷款该上审贷委员会,由审贷委员会开会审批,哪些贷款不需要审贷委员会开会审批,而由行长或主管副行长直接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