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8-01-07赵艳红
赵艳红
凡是款式新颖、穿着得体的服装,无一不是设计者殚思竭虑、精心剪裁的结果。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离不开这把特殊“剪刀”的精心剪裁。这里的“剪裁”是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应有的选择、舍弃、调换和补充,甚至于“跳出课堂”,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或者改变课堂结构,先学后讲,以适应职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把剪刀运用的好与坏,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教材观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以语文课本为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扬弃。每一单元的教学都应抓住重点和精华所在,将专业特点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一掬水”引出“江河湖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为:探究“最美”的内涵。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重点思考:托尔思泰墓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完后,学生普遍反映课文并不难懂,学生说为什么是最美的,因为托尔斯泰是伟人,伟人死了,却葬得如此朴素,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至于高尚人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就含糊其辞,说不清楚了。这样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太过简单和概念化了,未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而要职校高一学生理解本文内涵,又确实有难度,因为他们对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托尔斯泰的身世、思想更是无从了解,认知水平也很有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对作品主题及深层内涵的领悟。一时间,我觉得很棘手。那么,从什么地方寻找突破口,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更深入呢?我设计了如下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去查资料,先去自己发现,自己探究。①茨威格的生平及思想;②托尔斯泰其人其事;③托尔斯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朴素的方式来埋葬自己?④震撼作者心灵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将查到的资料记在预习本上,将对后两个问题的思考也写在预习本上。看得出学生通过查资料,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开始对作品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领悟,课前他们就迫切地想揭开谜底。有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上课时我讲到托尔斯泰的出身,讲到他的理想追求,讲到他晚年毅然放弃财产和贵族特权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在一个小站上。最后因势利导,讲到托尔斯泰选择这种朴素的墓葬方式是他的理想追求的一种延续。而这种追求也正是对人本质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这种追求展现出托尔斯泰有着博大的胸襟、仁慈的心灵,能不让人震撼吗?在我讲述时,全班一片肃静,同学们频频点头,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
二、大课堂观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即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如: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把“文学精品课”、“东方时空课”、“小记者在报道”等贴近时代脉搏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向课堂,这样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他们喜欢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这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课文的延伸。我还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如办墙报、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
三、大教法观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于无法之中取法。职高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进校一段时间了,很少有人在正式的公开场合大胆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获取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之一,如在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题是“我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分小组坐好后,开始同学有些拘谨,怕说不好让人笑话,我一再强调没关系,想到一点说一点。在我的反复启发下,慢慢地有人发言了,再后来就越来越热烈。有的说古人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这样很容易被对方接受;有的说古人很聪明,常采用迂回战术,欲说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甲事,请君入瓮;有的说谈话时一定要注意措辞,要尊重他人;有的说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越说越兴奋,越说越自信,有些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剪裁”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我们要拿好这把“剪刀”,为学生剪出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