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2007-05-14梁小民
梁小民
成功的企业各有自己的模式,失败的企业都有共同规律。照猫画虎地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未见其成功,不知不觉地重走失败企业的老路却必然失败。总结失败者的教训比总结成功者的经验更重要。
当歌颂成功企业的书遍地开花时,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失败企业,这就有了他在2001年出版的《大败局》。书卖得出奇地好,六年中共重印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于是,吴先生再接再厉,在2007年推出了《大败局》的修订版及《大败局Ⅱ》。这两本《大败局》给出了这些年十九家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从兴到衰的全过程,让我们从中反思它们失败的教训。别人交了学费,我们吸收教训;别人走了弯路,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这样的免费午餐为何不吃?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瞬间作大,然后又倒下去,已成为一道道流星。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在第一册的《初版序言》“从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谈起”和第二册的《自序》“关于‘中国式失败的思考”中给出了一些分析。在我看来,这些企业的失败既有外因,又有内因。
就外因而言,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较差,作者称为“政商博弈的败局”。应该说,中国的民營企业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只要中国没有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种状况就很难得到根本改善。在很长时期里,我们回避产权问题,私人产权在法律上没有得到保障。许多不得不戴上红帽子的企业,如健力宝,还跨在产权不明晰上。现在私人财产的合法权利已经得到确认,但在实践中要得到落实还存在一个过程。国有企业对经济的绝对控制,某些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法的横加干预(无论是限制或拔苗助长),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不规范的法制等等都是导致民营企业衰亡的原因。
但是,与内因相比,外因还是次要的。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之下,有许多民营企业不也发展得相当好吗?企业失败了,不要抱怨个人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应该承认,那些失败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有“失败基因”。
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家本身,企业家的个性与修养是决定性因素。不少民营企业家出身于草莽,成功的光环使他的个性弱点得到充分显示。例如,不顾实力的盲目扩张,不适时机的多元化,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走钢索,等等。这一代企业家缺乏管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缺乏企业家应有的心态,缺乏企业家的职业精神。但他们在成功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就为以后的失败留下祸根。贵族需要三代培养,企业家也不是一代就能炼成的。
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企业的成败往往在一瞬间。从这个角度看,成功的企业家读读这本书,对防止这种瞬间巨变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