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防”背后的调控隐忧

2007-05-14杨中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5期
关键词:蓝皮书经济

杨中旭

4个月的时间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从“单防”转为了“双防”,预示着一个通胀压力日趋严峻时期的来临

对外界而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1月27日传递出的“双防”信号只是一种官方的正式“追认”,因为在那之前一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已经在新加坡访问期间公开表示,为了使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二是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进入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中共中央通过政治局会议、与民主党派等党外人士的座谈会等会前“例行动作”,已经清楚地向外界表明:“双防”将成为2007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也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今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曾开会研究经济问题,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各地区和部门也被要求不折不扣地与中央保持一致。

受到广泛关注的CPI已经足以解释“单防”转为“双防”的原因:7月份CPI上涨5.6%,8月份加速上涨为6.5%,9月份小幅回落为6.2%,10月份重新冲至6.5%。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中国经济形势预测蓝皮书(以下简称经济蓝皮书),经济蓝皮书在总报告中称: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经验来看,CPI维持在3%左右的变动属于正常的波动,4%以上至5%左右为温和的上涨,6%~10%为较严重的上涨,而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了。

全面通胀时代逼近?

年中的“单防”目标提出之前,不仅学界在经济增长是否过热方面意见不一,中央部委内部意见亦不完全一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在做新闻发布时,面对记者的提问,否认了经济过热的提法;而到了8月上旬,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之时,经济正在转向过热已经成为定论。

到了年底,官学两界又在通胀性质上产生分歧,绝大多数学者和官员在经济蓝皮书发布会等公开场合坚称当前只是结构性通胀,但一些学者和官员私下也对本刊表示,全面通胀的时代“已经来临”。

经济蓝皮书中一篇名为《2007—2008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式分析与预测的文章》中,提出了“复合型通货膨胀”的概念。文章称:通过对物价变化的考察可以发现,近期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成本推动的,有需求拉动的,还有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通过对2002年1月~2007年8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分析,文章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本轮物价上升最明显的特征是以食品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非食品类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则没有明显上涨,有些甚至还出现下降,属于比较典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但是,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3位执笔者指出,分析表明:5年半以来粮食价格比食品价格波动更大,加之目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呈紧张状态,国际粮价普涨,“需要注意的是谨防粮食价格上涨带动全面价格上涨”。显然,需求拉动型通胀已具雏形。

同时,本轮物价上升的第二个特征表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目前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形下,消费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可归因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如环保治理费用的提高、资源性产品采购费用提高,特别是石油、矿砂、大豆等进口商品价格都有大幅上涨。近来,为了应对石油价格上涨,使用粮食生产汽油等工业用油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对玉米等粮食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抬高了粮食价格,尤其在期货市场中粮食价格上涨更为明显,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

在货币层面,经济蓝皮书中一篇央行文章进行了通胀合成指数分析:2006年11月,M1(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开始超过M2(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由于M1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关系更为紧密,M1与M2的增速“十字交叉月”刚好与本轮通胀的始发期吻合。

东北财经大学的3位学者则指出,通过2000年1月~2007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M1的曲线图可以看出,M1增速和通货膨胀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央行2007年第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表明,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企业和居民更倾向于活期存款。资金持有的短期化推动货币供应量不断走高,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加上消费需求的旺盛,很容易形成通胀预期。

由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等执笔的经济蓝皮书总报告中,除了东北财经大学3位学者指出的3种推动通胀的因素,又加上了经济增速过高形成的价格上涨压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汪同三表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而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趋严重”。

经济蓝皮书总报告中对此这样表述: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财政收入高速增加,企业效益向好,加之十七大的召开,以及奥运会因素,各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冲动将会更加强烈,会对价格上涨形成更大的压力。

调控两难

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保证国内成品油的供给。之前的状况是,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油价始终受到管制,国内两大石油巨头生产出的成品油更为倾向于出口国外。

在通胀预期加大的背景下,这已经不是中央部委第一次出台类似的行政调控措施来立竿见影地缓解CPI上涨压力。尽管这一调控与体制改革中要求放开上游要素价格的逻辑相悖,但在目前情况下,“考虑到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稳定的大局,相关上游产品价格的控制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汪同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实际上,原来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还有一部分成因来自下游产品价格的人为压低”,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对本刊说,“比如在社会保障、医疗福利等方面的缺口”。

在经济蓝皮书中,总报告给出的3条应对之策之一就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但这些都需要上游产品价格调整作为配套改革跟进,例如众所瞩目的资源税改革和燃油税改革。而这些改革一旦施行,又必将抬高上游产品价格,从而对通胀造成更大压力。

同时,经济蓝皮书还指出,下游要素——居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亦是引发通胀预期的重要因素。而藏富于民、向消费型国家转变正是近年来中央以人为本的发展基石。上下游相关要素的改革目标同时与通胀调控相冲突,无疑加大了中央调控的难度。

“历史经验表明,通胀的出现,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梁优彩说,“但通胀一旦出现,调控起来就比较棘手。”

面对不断升高的通胀压力,经济蓝皮书总报告建议:2008年应把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说法,已经和7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首要任务已经有所不同。当时,“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总报告给出的具体建议,并未纠缠于通胀与体制改革的两难局面,而是将不断上升的投资增速作为位列首位的政策建议。书中说,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相比,投资增长速度仍然过快,且最近出现了反弹趋势。2007年1~8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7%,超过了上半年的25.9%近一个百分点,比去年高出约3个百分点。投资反弹将是经济出现过热的主要驱动力。

此前,央行公开承认,由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新资金不断涌入,央行紧缩性利率政策的效果“被完全中和掉了”。经济蓝皮书的多篇文章都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具体建议: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改变负利率状态,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蓝皮书还建议财政政策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具体体现在惠农、低收入群体补助、在校大学生补贴、廉租房供应等方面。最后,和半年前的夏季报告一样,汪同三等人给出的遏制通胀的最后一条建议仍然是遏制房价快速上涨,防止资产泡沫的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新加坡期间,公开谈到了备受各界关注的房市和股市,“近些年来房价上涨较快,人民有很大的意见”,“要使股民懂得买股票可能挣,也可能赔”。

猜你喜欢

蓝皮书经济
2021年度《甘肃蓝皮书》发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年“宁夏系列蓝皮书”正式发布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
人权蓝皮书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