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树立澳洲新形象
2007-05-14王艳
王 艳
澳大利亚人已经厌倦了霍华德的老面孔,期待一个年轻而可靠的政府。于是,新人登场了
在澳大利亚新总理凯文•拉德之前,从没有一位西方领导人能如此快速地获得中国人的好感。他有一个方便记忆的中文名字“陆克文”,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9月的APEC峰会期间,陆克文用两分钟的中文致辞抢走了霍华德的风头,并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他与妻子出席北京奥运会。对于还是在野党领袖的陆克文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殊荣。竞选开始后,他又破例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汉语采访。
“他喜欢卖弄自己的中文。” 陆克文的对手曾嘲笑他。
结果陆克文赢了,关于“中国牌”的误会也就出现了。事实上,“中国”并不是这次澳大利亚大选的关键话题。
“够了就是够了”
历史仿佛在重现。
1996年,澳大利亚第38届联邦大选。工党已经连续执政13年,时任总理的基廷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绩卓著,所以工党把基廷包装成领导澳大利亚的最佳人选。自由党领袖霍华德则针对选民日久思变的心理,提出口号“够了就是够了”。
结果,新人霍华德胜出。
四次连任总理以后,霍华德却遭遇了与基廷相同的命运。
如同当年的基廷一样,霍华德强调执政党依然是澳大利亚人的正确选择,他要选民做出决定,选择有经验的团队或是陆克文一般的无名小卒。“不管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选民都清楚我在重要政策上的立场????澳大利亚需要的不是新领导者,也不是旧领导者,而是正确的领导者。”
政治评论家曾说过,霍华德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非常缺乏魅力:他的老派作风,他的固执,他的言语无趣,他那又粗又短的眉毛,配上一副维多利亚时代的眼镜。
不过,现在的澳大利亚似乎对这个无趣的面孔实在是很厌倦。“我退休前,他已经在那里。我退休了十多年,他还在那里。”在首都堪培拉生活的麦克马洪老先生说。他给记者看一份他列出的“我最讨厌的东西”清单,霍华德名列榜首。
陆克文简直就是霍华德的反面:比霍华德年轻了18岁,一副正统的知识分子形象。“哈利•波特”的绰号还是来自工党内部,目的是为他制造一些平民气质。
今年8月份,澳大利亚《周日电讯报》登出了一条关于陆克文的爆炸新闻:早在4年前,当时担任影子内阁外交部长的陆克文出访联合国期间,顺道 “拜访”了曼哈顿一家脱衣舞夜总会。因为他对脱衣舞娘有“不恰当”的行为,而被夜总会负责人警告,差点被赶出门。后来,陆克文为误入声色场所道了歉,但否认曾有过不检点的举动。
“这俩人我都烦,但非要选一个的话,那就两个无聊的人当中选一个次无聊的好了。”在悉尼一家高尔夫球场工作的托尼说。
有人说是霍华德对权力的贪欲导致了自由党的失败,他早就该交班了。
数年前和今年6月前后,财政部长科斯特洛几次透露霍华德与他早有约定,要让位给他,他要求霍华德兑现承诺。此事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最后都不了了之。原因是几次民意调查的结果都显示,选民对科斯特洛始终不感兴趣,虽然他与陆克文年龄相同。
这次大选前,霍华德公开宣布,如果取胜,他将很快交班给科斯特洛。显然,选民放弃的是整个自由党的老面孔,把机会交给了等待11年的工党。
政策融合时代
霍华德在位13年,创造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神话。澳大利亚的失业率跌至33年来的4.3%新低,家庭收入增加一倍。
不过,选民似乎并不担心左翼政府的经济政策。因为根据陆克文的竞选纲领,他同样是一个经济保守派。他保证会持续经济繁荣,控制国家预算盈余,降低通货膨胀和利率。
早在选举开始的第一周,执政的自由党提出高达340亿澳元的减税计划后,工党就 “复制”了霍华德政府的举措。此后,执政党以投资基础设施笼络选民,工党也不断表示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并强调工党的投入一定比霍华德的丰厚。
“陆克文总是喜欢在别人提出新主意之后说‘我也是。”霍华德讥讽道。
大选前两周,陆克文的保守主义立场突然遭到质疑。工党的重要成员透露,一旦获得政权,工党将推翻竞选主张,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陆克文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要把“社会主义”从工党党章中删掉。出任工党领袖后,陆克文称自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曾也不会成为社会主义者”。他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要把澳工党“建设成为现代化、进步和民主的党”,就必须走英国工党的改革之路,走兼顾公平与自由竞争的“第三条道路”。
新领袖前后不一的表示,让人看不懂他的真实主张。而在关键时刻,前工党领袖莱瑟姆的解释帮助陆克文摆脱了尴尬处境。他指出,澳大利亚已经到了政策融合的巅峰,两党只是简单地依照民意测验和舆论来制定政策,工党执政后会更保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霍华德后来不再将经济成功作为竞选主题,反而侧重提醒国民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不过,选民显然认为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而工党又能组成一个相当可靠且年轻的替代政府,于是新人入场的条件成熟了。”澳大利亚国防部前秘书史密斯说。
相对于内政,陆克文在外交方面的表现似乎更为“颠覆”。
12月3日,陆克文在堪培拉宣誓就职。当天,他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是迄今为止陆克文新政的最大亮点。霍华德时代,澳大利亚和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澳大利亚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转变,将使布什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孤立。
“这是新一届澳大利亚政府的第一个官方行为,显示政府决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陆克文发表声明说。
有专家认为,陆克文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陆克文聪明地摆脱了“布什傀儡”的角色定位,为澳大利亚树立了崭新的政治形象。巴厘岛会议开幕式上,与会的各国代表和科学家将掌声献给了澳大利亚,欢迎陆克文政府加入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
目前,陆克文已经定下在明年年初访问美国。与布什通话的时候,他回避了撤回驻伊军队的问题,而是向对方重申,澳美同盟仍是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主轴。
舆论猜测,访美期间陆克文将与美国就澳大利亚从伊拉克撤军问题达成某种妥协。这也许意味着,工党政府将采取一种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剧本还没有写好”
陆克文与中国的关系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一边在农场放牛,一边读着中国考古书,幻想着关于中国的事情,后来才决定选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时,他已经能与同学讨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所以,很多人预期陆克文会在政策上“倒向中国”,但他认为自己不会。“我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总的来说,我是乐观主义者。从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外国侵略,或是国内政策造成的灾难,中国都只能专注国内问题。未来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还不清楚,剧本还没有写好,而这是国际社会要与中国一起合作努力的。”
陆克文竞选期间说,他正在制定一个为期50年的澳中战略,其核心是强调中澳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我们澳大利亚希望长期成为中国的能源和原料供应国。” 此外,他希望在金融服务业方面跟中国合作,并向中国推销澳大利亚生物科技和清洁能源科技。
如同霍华德一样,他依然强调的是经济关系,只不过希望把单一的资源主题多样化。
澳大利亚一方面看好中国市场,相信中国对澳大利亚能源的依赖,愿意和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崛起也并非毫无保留。这种平衡的基点不会因政府首脑的中文程度而发生根本改变。
“用不了多久,亚太地区的人们就会知道,陆克文能够掌握这个地区的所有语言,不仅仅是汉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及国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艾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