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精彩的钥匙

2007-04-23刘卫锋

人民教育 2007年6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教案名师

刘卫锋

我曾听过不少名师的课,也在各种教学杂志上看到过不少名师的经典课堂实录,总想把他们的精彩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可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就抱怨自己的学生不行,不懂得配合。近期拜读了肖川先生主编的《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一书后,我恍若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己也许已经找到破解这一困惑的钥匙。

这本书中一共介绍了17位名师的备课经验。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经验非常丰富的一线教师。他们对于备课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给我启示最大的是于永正、周益民、窦桂梅三位小学语文界的特级教师。

以前我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而于永正老师把备课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写教案属于显性备课,而比它更重要、更需要教师下功夫的是“隐性备课”。于老师把“隐性备课”细分为备字词、备朗读、备作者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备练习、备学生等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年逾花甲、早已蜚声大江南北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备课时在朗读上花的功夫,让我这个年龄不到于老师一半的后辈汗颜不已。备任何一篇课文,于老师都力求把课文读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不手舞足蹈;读《桂林山水》,同学们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把课文读活。”可能正是于老师这种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才锻造出了无比精彩的课堂。

“语文教师需要尊重童年的权利,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他首先要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角色阅读教材。”这是年轻的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给我的启示。他在备课时经常以不同的角色走进教材,除了扮演孩子的角色,还有作者的角色。他在《为课堂蓄积智慧、快乐和力量》中谈道:“‘我是作者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真切地走近,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或者重建作者的感情世界。”是啊,当学生在课堂上被作者的感情感染,他们所得到的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熏陶,关于人生和修养的熏陶。这种熏陶,就来自于教师备课时“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解读和钻研。

过去,当课上得不顺利、学生学得不主动的时候,我总是去抱怨学生,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文章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她在外地的学校上了两次《再见了,亲人》,都很成功。后来第三次上时,她感到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后,她没有埋怨学生,而是认真检查自己,反思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找答案,并对教案进行了重新设计。是啊,备课不是单一的直线运动,而是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只有课后不断去总结,不断地反思,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备课,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成功秘訣。教师可感可触的巨人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名师”。也许现实中的我们与名师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也许苍天注定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也许我们只是在拷贝名师的精彩,但如果我们也能像名师那样去备课,我们的课堂同样也会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教案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浅议"名师"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