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道德与道德课堂
2007-04-23常力源
常力源
一、课堂中的道德问题呼唤道德课堂。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有它确定的含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活领域,相反,它可以穿过各种生活领域之间并不坚固的边界,弥散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即生活,课堂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它同样需要道德的支撑,同样需要根据生活世界的标准对课堂生活作出伦理上的判断。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以博大的胸怀及仁爱之心善待学生,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获取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以及“分数本位”评价观的影响,在相当多的课堂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道德缺失,极少数的教师甚至在教学中不乏强制、压抑、言语暴力、人格不平等、体罚等现象,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课堂“灌”、作业“滥”、考试“多”、管理“死”。很多老师或是出于良心,或是恨铁不成钢,用心良苦地“以牺牲儿童今天的幸福来换取明天的发展”。
诚然,道德课堂要倡导,同时也应由教化、规范来约束、外塑,但如果我们从道德的层面来审视它的话,这种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与创造,以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有悖于道德精神的。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有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却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师生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
种种与道德精神不相符合的教育现象会导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失真、失范,使得我们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也违背了人的生存本性与价值追求,其负面影响切不可等闲视之。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不能仅仅把板子打在教育者身上,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二元化的评价标准也是重要的根源。但是,我们身处其中,就难逃其责。特别是在教育全球化变革的今天,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改进、完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什么是道德课堂。
按照鲁洁教授的观点,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这种课堂强调的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德行问题,包括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德行问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行问题。它要求课堂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身心特性、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要求建构合乎人性的教育目的观,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开展教育,塑造学校教育的道德空间。目的是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效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环境中,产生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
三、关于构建道德课堂的几点认识。
1.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思想基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是要以学生全面的、未来的发展为本。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无知的被动受体,应让学生更有活力、更尊严地、更自主地学习和生活。只有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告别强制、压抑、言语暴力等不道德的现象,从而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形成道德课堂的目的。相反,如果一名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是以分数为本(以分数为目标),那他就难免有急功近利的举动,就难免有强制、压抑学生的行为,就难免出现考试多、作业滥等现象,也就难免使自己的课堂远离道德课堂。
2.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因而也成为了构建道德课堂不得不关注的“本质”和“灵魂”。学校管理要指向教育的这一“内核”,就要服务于教职工的发展,高度关注教职工生命成长的质量,将教师的发展由工作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快乐。我们应该知道,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营造出“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使学生“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素质水平不高的教师则难以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发展,甚至可能抑制、扼制学生的发展,更不用说缺乏师德的教师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了。
所以,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我们构建道德课堂才有了基础,有了可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道德课堂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通过引领使教师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从而使教师自觉地完善人格,追求课堂中的道德高尚,体现生命的价值。
3.要有丰富的校本课程。
道德课堂的范围不能僵硬地局限于教室之中: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除了教室里的小课堂外,我们还要将课堂延伸拓展到整个学校甚至社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根据學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开发出不同层次的、大量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化以及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差异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除了显性的课程外,还要努力建设有道德的隐性课程,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功能,使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心灵每时每刻都受到感染。这样的校本课程本身就有浓浓的道德气息,既体现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差异发展的道德关怀,也是学校教育废止“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以及“分数本位”评价观等不道德现象的有力佐证。
4.要充分挖掘课堂本身的道德性。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要积极营造“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道德课堂,杜绝强制、压抑、体罚等现象,避免课堂“灌”、作业“滥”、考试“多”、管理“死”。这应是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师职业操守的具体体现。
第二,要使课堂教学洋溢着道德的光辉,要使教师们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不仅仅在思想政治课上,而且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包括校本课程),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能力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道德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重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又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概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课堂既要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要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
道德课堂是人性化教育的理想模式,其实现的前提,就是坚定不移、真心实意地推行素质教育。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形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可能下大气力建设师资队伍,才可能有开设校本课程的空间,才可能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才能挖掘出课堂本身的道德性;只有这样,课堂道德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道德课堂才能得以真正落实,学生、教师、学校才能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