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理解教育

2007-04-23李帆

人民教育 2007年6期
关键词:李亮南开德育

李帆

学校是有气质的。这个气质,往往凝聚在校长的身上。

接触过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的人,哪怕是一面之缘,也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儒雅与冲和:她是百年名校的校长,却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她学数学出身,却常常能将古文脱口而出。

2006年11月,广东深圳,《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全国百年名校校长论坛”。轮到康岫岩发言,台下无一人离座。

到了发言的结尾,一段“人世代谢,倏忽百年。南开学校雄才辈涌,名闻遐迩。然发展无止境,奋斗正其时……”的铭文,字字珠玑。

语毕。几秒钟的沉默,然后就是长达几分钟的掌声。

校长们纷纷挤到康岫岩身边,只有一个要求:“能去南开看看吗?一所建立百年而盛名不堕的学校,一定有什么秘密!”

14年校长,只做一件事

1993年,康岫岩被任命为南开中学的校长。其时,南开建校已89年。

做这样一所名校的校长,康岫岩感到了压力:南开如一艘大船,载重量大,能抵挡较大的风浪。但是,大船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有更快的前进速度。如果“自恃船大,吃老本”,在这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也“只能望洋兴叹”。

如何引领南开乘风破浪?

上任伊始,康岫岩一口气读了十多本有关南开历史的书籍,重点的地方还做了笔记和记号,以便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南开第一任校长张伯苓的两个问题,让康岫岩印象深刻。张伯苓说,办学首先要知道:“(一)须造那类人;(二)当用何种方法。”

89年后,南开需要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时代的回答。

进入南开的学生,成绩都不错,是大家眼中的“学优生”。可是,这样的学生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吗?

不久,康岫岩遇到了一件事。

那是高一新生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两天,一位学生的教材、笔记全丢了。后来调查出,是同班的张光(化名)拿走了。

康岫岩找来张光,问:“你是想参考一下他的笔记?”

学生的回答让康岫岩吃惊,他说:“这不马上就要考试了吗,我把他的笔记本藏起来,让他着着急,这样期末考试,他就考不到我前面去了!”

现在说起这件事,康岫岩仍然唏嘘不已:这种“学优生”,其实给南开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

发展这些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不简单,因为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要求高,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高。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容易,因为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教育有很強的选择性。

面对这些有着极大发展潜能的学生,康岫岩思索着,并逐渐明确了:当代南开“须造”的人应该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健全的身躯及心理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兼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两翼齐飞。为高等院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的发展培育拔尖创新型后备人才”。

这就是南开构建的“整体高素养教育”理念,也是南开办学的主导思想。

在康岫岩看来,“整体高素养教育”意味着要求学生思想品行、知能、健康、艺术、劳动技术等方面整体和谐地发展。但是,南开所要求的“整体高素养”发展不是以平面的视角简单地论述德、智、体、美、劳不可偏废的关系,而是从立体的视角来看待上述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学生的个人素养中,“体”属于基础层面,无“体”则无一切。“德”、“智”与“美”属于精神层面。其中,“德”与“智”是精神层面的“双基”。美是沟通德与智的桥梁,而“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理想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体脑结合、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

“整体高素养教育”理念,奠基于南开人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判断之上。

“这个理念,不是凭空产生。它是我们在提炼南开89年办学历史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康岫岩说,追寻传统是为了接续传统,更是为了创新传统。

“回顾担任南开校长的14年,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实施‘整体高素养教育。”

教育成于细微

康岫岩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

记忆中,父母对她很少有生活上的过多呵护和学业成绩上的唠叨。从她懂事起,每个晚上,父母不是在灯下看书,就是在批改作业。

这种养成的影响,对康岫岩来说是一生的。现在,工作再忙,她每天晚上必定看一会儿书,才能睡着觉。

“这不是很好地说明了教育的规律么?”康岫岩说,教育的规律之一就是养成。要养成好的素质,教育就要起于细心,做于细微,行于细致,成于细雕,来不得半点粗心和粗糙,更容不得虚招和花架子。

在南开,康校长的细心是出了名的。

一次,瑞典学生到南开进行交流学习。中午,瑞典学生和南开学生都在食堂里就餐。

吃完自助餐,一些南开学生把餐具留在桌上,起身就走了。

瑞典学生吃完饭后,先把桌上残留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再把餐盘送到回收处。

康岫岩记在心里。第二天,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她特地说起了这件事:“昨天,我们南开中学的学生输给了瑞典的学生。在吃饭这件事上,我建议各个班都开个主题班会,就从这件事情讨论起。”

第三天,学生们自制壁报,贴在橱窗里。讨论的主题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外显的行为细节,很能说明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当许多教育者都提“素质教育”时,康岫岩仍然坚持“素养”的说法:“素质是内在的,发于外,就形成了‘素养。而‘素养更具有外显的特征和对个人行动的直接指导意义。”

当然,“素养”还可以解释成:素质的养成。这也许更切中康岫岩对教育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就要注意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

就在这次讨论后,南开几百名学生参加了一次集会,需要在广场上就餐。

吃完饭,看到附近没有垃圾桶,学生们就自觉地把包装纸等垃圾收集起来,送到较远的垃圾回收处。学生走后,广场地面干干净净,没有一张纸屑、一枚果核、一块痰迹……

广场小贩和保安问南开的老师:“你们怎么教育的学生,有这么大的规矩?”

教育成于细微,就意味着教育不能是概括性的空谈,而是要在具体的行为养成、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上做出规定,使学生在自我规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这,康岫岩一直坚持,在学校的每一幢建筑里,必装一面整容镜和一块“容止格言”的横匾。

“容止格言”出自南开创始人严修之手:“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从进入南开的第一天起,康岫岩就背下了这段“容止格言”,并在后来的岁月中用格言的内容对照自己,要求学生。

在南开教育者看来,这段格言穿越了百年的时光,却并没有失去教育的意义———透过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规定,格言暗含着对一个人为人处世态度的规范和警示。

“头容正”,意味着思想上的端正。“肩容平”,要求学生能担负起肩上的责任、道义和使命。“胸容宽”,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胸怀宽阔。“背容直”,是要求学生有“脊梁”,挺直腰板做人,敢于作为。

当代南开对格言的再解读,表明了南开教育者对养成教育的深入认识:养成教育不单单是外在习惯的养成,它的本质应是价值观教育。毕竟,人的行为细节也是有道德意义的,是谓“道德细节”。

不招声乐特长生

“整体高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南开人看来,教育不能只让已显特长的学生得到发展,更要让学生没显示出的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者要做“淘宝人”,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宝贝”。

1995年,康岫岩面临一个抉择:是否每年降分招收一批有声乐特长的学生,以提高南开中学合唱团的专业水平?

当时,南开没有常规训练的合唱团,需要的时候,就把自愿报名的学生召集在一起临时训练。所以,南开在中学合唱比赛中成绩不佳。

有些老师建议,要不降分招收一些专业特长生?

康岫岩不反对适当降分招收一些艺术特长生,可她想得更长远:“一個合唱团得招收多少‘降分的特长生呢?还有其他的艺术社团呢?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康岫岩琢磨,能不能从学生中挑一些有潜质的组成一个合唱团,让这些“非艺术特长生”的音乐旋律感染和带动所有的南开学生?

这一想法得到了南开领导班子的赞同。一位副校长还提出:高一新生一入校,第一件事就请音乐老师挑选有声乐潜质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组成一个“合唱班”。这个班与其他班相比,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声乐课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于是,当年开学,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就有一个面试:在音乐老师面前唱上两句。

家长心里犯嘀咕:南开中学这是演的哪出戏?报名还要唱歌?

很快,家长们知道了答案。一部分家长不理解,害怕合唱训练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他们找到班主任,找到康岫岩,说:“我们孩子没那个天赋,还是把他转到别的班去吧!”

康岫岩安慰他们:“先让孩子在合唱班试试,如果真的对学习有影响,再转班行吗?”

合唱班第一次训练,康岫岩特意坐在下面看他们的训练情况。

一开始,指导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讲发声的专业知识,而是讲“合唱与唱歌的区别”:“唱歌和合唱是两回事。如果在合唱中大家都把自己的音色发挥到极致,那么效果就像一包针扎向听众!”

“合唱要求的是‘合,是‘和谐、‘合作。这里突出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我希望我的话大家能够逐步领会,能够在今后的训练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听完这番话,康岫岩差点鼓起了掌:这不是对学生进行的做人做事教育吗?合唱班办对了!

事实也证明,合唱班的学生不仅音乐艺术修养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精神风貌、集体主义精神、协作精神都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这样,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也成了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内心世界得以充实,他们的想象、创新、自信、合作等现代素质也得以养成。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南开几届合唱班的学习成绩都在本年级名列前茅,100%的学生进入了重点大学。

现在,合唱班成了家长眼里的“香饽饽”。一些家长还悄悄找到校长:“我的孩子很有唱歌的潜力,可不可以转到合唱班?”

在南开,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精神的主要途径,除了合唱班这样的形式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社团一直是南开的传统。曾在南开中学上过学的,像周恩来总理曾是话剧社成员,温家宝总理曾是篮球队成员。

如今,南开的社团呈现出更多元的色彩,既有传统的京剧社、话剧社、相声社,也有现代的电声乐队、动漫社。

尽管升学的压力很大,可南开一直坚持下午两节课后,就把时间留给学生从事社团活动、上选修课。因为他们深知: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莘莘学子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文氛围,不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升学率再高,也不是什么好学校。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在“整体高素养教育”理念中,德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南开教育者心里,思想品德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1995年,南开提出了“大德育观”。

“什么是‘大德育观?”许多人都曾问过康岫岩。

她回答说:“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这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人都是学生的榜样;二是人人都有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三是时时处处都有德育工作。”

为了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14年间,南开中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制度网络:在培养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的基础上,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高年级学生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制、学校管理班制、义工制、社区联络员制。

这五项制度,让德育贯穿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游离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之外,也不是从其他教育中剥离出来。

2006年下半年,高二学生石小磊经过争取,当上了高一(8)班的辅导员。

新生军训时,按照规定,石小磊要全程陪伴。

一开始,石小磊想得很简单:学生辅导员,就是和新生尽快融在一起,在他们刻苦训练的时候,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平时帮他们打打水,和他们聊聊天,只要让他们轻松度过军训就可以了。

可后来,石小磊琢磨出了问题:一个新的班集体,往往凝聚力不强。遇到困难,就容易人心涣散。而且,由于是新集体,没有选出班委,一旦出现情况,局面就很难控制。这个时候,自己作为学生辅导员该怎么办?

军训开始后不久,高一(8)班的进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班级。为了迎接两天后的阅兵式,教官增加了训练的强度和速度。已经很疲惫的新生,一时适应不了,出现了动作不规范、精神涣散的情况。

同学之间开始抱怨。

“教官太狠心,我们这么累,还不让人休息。”

“主要是一些人太笨,连累了我们班的进度。”

一些同学甚至吵了起来。看到别的班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石小磊心急如焚。

趁着休息时间,石小磊往高一(8)班的同学面前一站,语气前所未有地严厉:“一遇困难,就轻言放弃,你们有什么资格成为南开人!军训不仅要锻炼大家的毅力,还要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可你们看看自己的表现,军训对你们有什么效果!”

原来无精打采、东倒西歪的学生慢慢坐直了,看着与自己差不多大的辅导员,争吵的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的训练中,石小磊不再把自己定位于“后勤辅导员”,而是和高一(8)班的同学一起走正步、排队列。他的认真、仔细、不怕苦,影响着高一(8)班的同学们。

阅兵式時,高一(8)班在场内,场外,石小磊一直喊着号子。当8班的方阵得到好评时,石小磊和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此时,“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义得到最为生动的展现:不仅教职员工是德育工作者,就连学生自己也是德育工作者。

在德育上,每个人都是教育者,又都是教育的对象。因此,作为校长,要给教师德育的权力;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德育的权力。

一个学期过去了,石小磊发现自己也发生了变化:以身作则的意识不断增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有意无意间,他更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高年级辅导员在管理、教育低年级同学的同时,也在教育、提高着自己。

和“高年级学生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制”一样,其他四项制度也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毕竟,教育是一个需要受教育者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于是,在南开,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站在台上成为了主角,学生才会由心底生发出一种责任感:对同学的责任感、对班级的责任感、对学校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正是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的利器。更重要的是,责任感还是一个人优秀品格的基石: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对他人的关怀,不再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不再只沉醉于个人的内心;有了责任感的学生,才会有一种博大的爱和对世界深深的关怀。

“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重视体育,是百年南开的一个传统。

首任校长张伯苓甚至认为:“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康岫岩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作基础,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受影响,都会打折扣。中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有利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为这,南开设置了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比赛项目,几乎达到了“月月有比赛”的程度:班级篮球、排球、足球联赛,踢毽、跳绳、拔河、越野长跑、寒假健康冬令营、班级冬季长跑比赛……

“我们的口号是‘健康学习、工作60年。”康岫岩说,这个口号,是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

几年前,学生李亮(化名)的家长向康岫岩提出:孩子患有哮喘,能否免修体育?

康岫岩看了看李亮,初一的学生了,身高才1米4左右,体重就更别提了。

康岫岩与体育老师商量:孩子的体质虽弱,但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得到改变。免修体育,看似为孩子好,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此后,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因材施教”,鼓励李亮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体育兴趣。从打乒乓球、羽毛球,到踢足球、打篮球,李亮的体质不知不觉地有了改变。

每个月,康岫岩都要到李亮的体育课上看看他运动的情况。三年过去,李亮长成了一米七几的男子汉。

到了高三,李亮不仅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各种锻炼,而且在单杠、双杠、跳高等项目上成绩还是满分。

李亮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身体也强壮起来。

他的父母感谢南开:给了我们孩子一个健康完整的生命,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

就在李亮毕业的那一年,天津市团委和市学联在烈士陵园共同组织“成人仪式”活动,要求南开中学参加。

猜你喜欢

李亮南开德育
改天请你喝酒
好心人的愤怒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必修1复习测试题一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是爱南开的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