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孩子一同成长

2007-04-23沙柳

人民教育 2007年6期
关键词:德福旅程生活

沙柳

去年夏天当我拿到《学校是一段旅程》这本书时,出于对华德福教育的好奇,几乎一口气就翻阅了大半本,许许多多有关学校教育负面问题的争论,甚至自己小时候学校生活中记忆犹新的片断,不时地在头脑里翻腾。

在许多成年人的记忆中,儿时最初的学校生活是与紧张、胆怯联系在一起的。刚刚发蒙的儿童要端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学习复杂的字母、数字和文字,不能有任何出格的举动。而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孩子,经常会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及课堂秩序发生冲突。于是,不断地接受批评、教训和惩罚,直至变成懂事、听话、守纪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学习的好学生。

《学校是一段旅程》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学校教育模式———一种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没有人为刻意雕凿,淡化了教育痕迹,却深受儿童喜爱的学校。作者特林·芬瑟在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在纽约大巴林顿华德福学校里,他是如何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带领着一群可爱的孩子走过了8年的学校旅程。

在那里,每天早上的校园生活是从“晨圈”活动开始的。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念诗、伸展四肢,讲童话故事,做韵律拍手游戏,围着教室行走、奔跑……一天的快乐生活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拉开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老师把晨圈活动当作观察学生的理想机会,从走路的姿势、步伐开始,认真捕捉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挖掘其自身成长中生理及心理的各种有利因素,包括观察记录学生掉了几颗牙,送给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日故事……正像作者说的那样:“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们和世界的关系。”

“一年级的书写、阅读和算术是和丰富的童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老师把复杂的字母、数字,编成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在画图画、背诵诗歌、排演短剧中汲取知识的养分,领会成长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学生动手探究中进行的。

最有特色的是手工课和木工课。孩子们通过学习怎样制作东西,加深对生活的全面了解。手工课从一年级织围巾、帽子,二年级钩水壶套子、茶杯垫,到三年级学做各种针线活,六年级做填充物玩具,八年级熟练使用缝纫机做衣服,孩子们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四年级开始的木工课,教会孩子使用锉刀、凿子及砂纸,“许多拼写有困难的孩子在使用锉刀和凿子中克服了挫折感,树立了自信”,做出了美丽的木头小船、蜡烛台和画框。于是乎,“心灵手巧”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印证。

而令我们的学生头疼厌学的地理、历史课,在那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入手的。老师领着学生先在户外观察,熟悉路线和方位,再学画教室的平面图、学校的平面图、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以自己为中心建立空间感以及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再逐步向外界自然扩展,直至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老师在七年级时,“把地理和探险时代联系起来”,带着学生到非洲、亚洲“旅行探险”,通过海岸线、动植物以及当地的神话、宗教和经济生活,了解风土人情和文化。用古罗马王国、圣女贞德、美洲独立战争等一些故事唤起学生对历史进程及人性中最优秀品质的关注,探讨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的影响,思考人类追求自由和平斗争的艰辛。

漫长的8年时间,从低年级的田间远足、搭建房子、在菜园劳动、分类回收垃圾,到高年级的户外探险、骑车旅行、募捐义卖,等等,这些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活动引导着孩子们顺利地走过了学习知识、塑造品格的过程。在美与善的主旋律中,实现了华德福教育帮助每位学生发展能力,“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需要”的目标。

或许这本书只让我认识了华德福教育的一些皮毛,我也无意于评价其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優劣。只是感到与我们所经历的学校教育不同的是,这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机械化的方式去约束那些心智、品格、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的孩子。

正如作者所执意追求的———“教师努力成为孩子早期阶段敏感性的保护者;成为童年中期深度感觉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领者;成为青年期观念和理想发现的陪伴者。”希望所有阅读这本书的教师,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灵感,以重新审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改进自己的工作。

(《学校是一段旅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德福旅程生活
恋爱中的城市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漫生活?阅快乐
百元大钞砸到你
生活感悟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无厘头生活
海参崴的旅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美妙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