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青山绿水间
2007-01-20张玉厚
张玉厚
对于文艺作品,默读在心谓之“赏”,谈出或写出看法谓之“评”。窃以为:所谓评论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好的评论,应是一个读者用理性的话语,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读了作家丛仁晞《山里人家》和《情洒宽甸山水间》两本散文集,令我肃然起敬。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了这位在农村辛勤工作数十年的“基层干部”之内心世界。这百多篇诗文主要是书写作者生活和工作过的那块土地上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抒发的是他热爱家乡的情怀和切身的生活感受,朴实亲切,如唠家常。
一诗情画意山水间
明朝大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出尘俗,自然丘壑内营,自成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丛仁晞的山水文章,自有“传神”之处。笔下常常营造出一种“画境”。作者善于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山水写得亲切、鲜活。例如,在《水丰湖印象》中写道:“你看,那伸进湖面的山脉分明是男性之臂,那山脉上的高高低低的山包正是隆起的肌腱,表达着男性的力度和激情;你看,那伸入山谷的一条条江岔分明是女性之臂,那匀匀滑滑的水面正是润滑的皮肤,抒发着女性的温柔和爱意,他们全方位地拥抱着,山转水绕。青绿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感天动地的风景,白天太阳来欣赏,夜里月亮来品读。星星也挤挤嚓嚓地来眨眼偷看呢……
水丰湖真的像母亲,她美丽,她富态,她还有满腹的谜语和故事!”
在《初识安平河》中,作者又把她喻为“大山的女儿”,“生于小偏岭,长于杨木川、虎山、古楼子,长大了,嫁给了鸭绿江……”
作者认为:“山为父,水为母,山水结合就有了风景”,所以他笔下的山水便有了生命和灵气。
作家应有发现美的眼睛和营造美的彩笔。“东尖岗”看似没风景,他却看到“一枯枝立水面,一乌鸦栖其上,一动不动,成一景。”这“枯枝”和“乌鸦”并非美的形象,二者结合却很容易想到“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与无声无息地飘在水面上的野鸭和三五渔舟组合,便营造出一幅如梦如幻“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偶有熟透的板栗落入水中,发出一清纯优美的“叮咚”声,更衬出其寂静,将人带进了“桃花源”!看似信手拈来,却涉猎到艺术美和审美的许多学问。
二人生沧桑方寸中
“人物篇”共写了七个人。《跨越》、《杨宁求职》、《是不幸点燃了奋斗之火》、《孙洪发和他的“老龟”》、《韩清印象》、《姚斌老师》等七篇文章中的人物或是“下岗”,或是瘦弱残疾,或是遭遇不幸甚至遭受残酷打击、迫害,但是他们“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刻苦自励,不向命运低头并奋发有为。其中《姚斌老师》是浓重的一笔,他在人生的艰难坎坷中不改初衷,不变其志,读来令人动容。
提升生命质量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胜败荣辱都是歌”———作者在赞颂这些人物的同时,表明了他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态度。
其实,写人的文章不只是这些,像《话说父亲》、《我哥》、《石痴》等也是在写入。就连《江畔人家》、《山里人家》这类文章,写人虽是寥寥数笔,却已跃然纸上。《山里人家》通过一老汉之口道出了山乡巨变的根由,写出了对“家庭联产承包”和“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个字的理解,歌颂了党的农村政策。文章虽短,却写出了高度和深度且自然、实在。
因作者常年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他自己本来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所以对其生活的变化和所思所想皆了如指掌,写起这类文章挥洒自如、深入心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灵虚一点是吾师
据我所知,丛仁晞先生写作纯属“业余”,而且是“自学成才”。“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读书写作,所以不但不为繁重的农村基层工作所累,反而“赐”给他一手好文章。
《情洒宽甸山水间》收集八十多篇诗文。分成“宽甸掠影”、“鸭绿江上”、“走进宽东”、“走进宽北”、“走进宽南”五个部分,表面看。这只是方位的划分,其实对这本书的布局安排上作者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因为要全方位地展示宽句风景、风貌,就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这里有总写,有分写,也可以说有宏观,有微观。首篇《宽甸山水赋》是从宏观上总的介绍宽甸概况:这里的山是长白山余脉,水是鸭绿江碧水。这里有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这里有天下第一幽,这里有世界仅存的六大无污染地区之一,这里有杨靖宇将军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有火山岩奇石,这里有三江六河、五脉十六峰……
在总篇统领下,逐篇进行分写:鸭绿江畔、绿江山水、青山飞瀑、虎塘幽境……甚至微观到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不仅写出青山绿水之美,更写出其历史发展、地理变迁。据说作者早年搞过地质勘探,这里还涉及不少地质学知识呢!
有山有水谓之风景,结合人文景观就可能成为名胜。作者在写山写水时不忘写风土人情,还写出了这里的传说和故事,增加了文化的含量。
“把自己放低些吧……”“认准一个大目标……”“把一切都贡献出去吧”——这是《读江河》中的句子,作者根据江河的特点,写出了哲理。写山水文章不停留在风景的表面,用得上一个词——“略高一筹”。
文学的最高目标是理、情、文的和谐统一,虽然我眼前这些文章还不能说已达到了这种境界,甚至还能指出存在的很多问题,但作家丛仁晞的文章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道德力量和美的享受。其朴实如青山中的老树根,热烈如深秋的枫叶,清新如山泉瀑布,秀美如宽甸的山水……
幽默是一种达观和智慧。《我不会讲价》、《街头小品》等文章读来皆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座位》写的是作者乘对号入座的长途客车时,自己的座位早被一女士抢先“占领”了,由于自己“窝囊”,便乖乖加入了“站着的”行列。后来虽有入座的机会,但却因自己行动迟缓且缺乏争抢的勇气,所以自己“一直木偶般地站着”——幽默中透着苦涩。通过“座位”让人看到社会百态及人生缩影,风趣兼理趣,给人留下更多思索的空间。
散文是一个民族文学的底线、灵魂。散文本体特征是表述人性、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是散文自身的三大特性。当今文坛变大了,文学却变小了。当流俗和平庸的文化泡沫汹涌而至向文学示威抗衡的时候,当精神传统成为稀薄的短缺货品时,作家丛仁晞能坚守精神,耐得寂寞,守住自己,用手中这枝笔弘扬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和谐,真是堪称吾师。
记得白居易在《李白墓》一诗中有“可怜荒垄穷泉骨”之句。“可怜”?究竟谁可怜?曾有惊天动地文的李白可怜吗?他的“窗前明月光”千秋万代照耀着人们的思念,他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即使到黄河断流的岁月仍会滚滚而来滋润人间。而与李白同时代的“摧眉折腰”者,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贵们,谁人还会记得他们?我所以提起这首诗,是因为我看到丛仁晞先生有“可怜白发生”的诗句,细想,这“可怜”并不等同于“可怜见”,有“可惜”之意,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作者对文学的执著。乐观、豁达之人,不愿与“可怜”为伍。《痴迷一族》一文表明了他对文学挚爱。另有一篇《自我感觉挺好》更说明了他热爱读书写作及其人生观。安安静静品名言佳句,不慌不忙作边角文章,这是他人生的一大乐趣。人格是最高学位,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何“怜”之有?
为这两本书写评,心中常存一种感动。一乡之长,虽说官不大,但在当今仍可做到“出入坐轿车,处处有吃喝”。而他却不辞辛劳,迈开双脚、用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宽甸的山川,甚至走进沟沟岔岔,山里人家。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同龄的摄影师柳延增先生,“十年磨一剑”——二百多幅精美的照片配二十多万字的美文,于是便有了图文并茂的《情洒宽甸山水间》。
“南有九寨沟,北有青山沟”,上海《文汇报》曾载文誉“丹东宽甸”为“东北小苏杭”。宽甸处处是青山绿水,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旅游资源。发掘她的美、开发其旅游资源,就是发掘无穷的宝藏。对此,丛仁晞功不可没。
《情洒宽甸山水间》和《山里人家》两本散文集是文学,更是文化。文化是照耀一个地方发展的光芒,是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宣传宽甸,宣传丹东,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正是作家丛仁晞散文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