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2006-08-1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口译文言文课文

谭 颖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对文言文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意义的变化太复杂,总希望老师讲;另一方面是因为整天听老师讲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译……讲白了又没有多大意义,老一个模式,真难熬。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是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僵化。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老师要“洗脑”,要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重新研究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确立在新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爱学会学文言文。

我在教学中主要就是采用诵读法。诵读即朗读、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理解语言,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过诵读,把握文章大意。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一次一次,慢慢地脑中丰富,大意也就了解了。每教一篇新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音大声地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在初读的基础上,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体会情感。在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大多对课文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数的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大意。然后我就将一些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合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这样通过诵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亲密接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诵读,理解文章语言。(即“以读带译”法)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教学才能动起来,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取了“以读带译法”。“以读带译”法中的“带”,是“带动”的意思,即对已有知识的迁移,它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维,要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对曾学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从而也就带动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带动了翻译。也可以这样理解,“译”就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脑的一种积极地、综合地运用旧信息有机的组合产生新信息的思维过程。因此说读的过程就是译的过程。在读上下功夫,就是在译上下功夫了。

“以读带译”法本身决定了主要是直译而不是意译的方法。因为直译的词义、句意距离原文最接近,直译最能体现“读”在翻译中的带动作用。

我认为当堂口译是个好办法。当堂口译是在对课文作了数遍有质量的朗读,而且又对个别新知识学习之后,立即令学生口头翻译。我要求学生口头翻译必须出声,而且自己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之中,促进学生完成从“读”到“译”的过程;二是有利于及时暴露问题。常有这种情况:文章学完了,学生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好像万事大吉了。然而让学生口头翻译是个较真儿的练习,有些学生对某些细节如何处理拿不准,有些学生则是口头表述能力差,现代文语汇不够用,虽心知其意却说不准确。这两类问题只有通过当堂口译,才能及时发现。在口译的过程中,我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比,看哪组小组的同学表现最好,就可以在课堂表现评价表中加分。这个评价过程也是教师点拨指导的过程。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令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有时候我也这样处理,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口译,由组长记录,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交流,教师从中点拨指导。

三、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和蕴含的意义。我在学生熟读全文、疏通文意、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集中(或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读时的收获感受。或者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索,师生共同讨论,最终对文章作出中肯的总结和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读”。就是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欣赏课文,归纳出文章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以《赤壁赋》为例,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后,很迅速很轻易地把握文章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并且准确的筛选出具体的句段来分析这种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又如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采用不同的方式(个人或集体,全文或精选段落)进行。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学生也逐渐加深了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引发起感情的共鸣。

四、通过诵读,积淀文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所以说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蓄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能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形成能力。可以这么说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背的篇目外,我还要求学生背一些重要的句段。如《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我就要求学生背诵描述刘兰芝外貌和言行的几段文字。还有对于课文的重要注释,我也要求熟读成诵,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的用法,积累主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实践证明文言文的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我回顾自己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真切地领悟到一点:教师控制课堂的旧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析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操练——在诵读中感知语言,感悟内容,积累知识。通过与语言的亲密接触,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透彻的理解,这无疑比老师独霸讲台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阅读兴趣便会大增,这一回学生是真正爱上了文言文,会学文言文了。

(谭颖广东省广洲市天河区)

猜你喜欢

口译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