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

2006-08-1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中学语文媒介

赵 渊 林 玲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等多维媒介传播形态的兴起,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被纳入教育视野。“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正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而这与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背景解构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以课堂为唯一平台的“教—学”单向流动体系。“中学文学社、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比赛等”成为在主课堂之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嫁接要素。然而,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点是,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造和诉求,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青少年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小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媒体,而他们对媒介素养一无所知。历年来,在高考试卷作文答题中不断出现的“网络名词”、“词句表达的简化结构”、“哈韩、哈日的俗媚文化的追求”都体现着媒介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格道德培养中的烙印。在对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一学生的100份作文的抽样调查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其中有37位同学具有雷同的文字风格,与时下网络文学流行的孤独、无奈、冷酷、决然和凄艳的表达风格相似。同时高考中“文章阅读理解、古文意义的解读”实际上是对中学生整个知识构成要素、知识覆盖领域的考察,这远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提炼所能达成。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将媒介传播的文本形态、咨讯信息、审美意识与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培养目标嫁接起来,通过规范、整合以及加强引导,把它纳入中学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目标中去,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学语文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延展和突破

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是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封闭性的“文法、句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和“中心含义提炼、文化道德熏陶”的两个主要功能。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现当代文化的庞大体系,也是一个以社会的实际评价和实际使用效能为主要舞台的教学体系。这就迫切要求培养中学生对于信息的敏锐感知力、良好的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回归到社会对于中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考验。从本质上,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诉求和中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偶合性,媒介素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运用”的重要通道。

我们要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着重在“理解”、“建设性地使用”、“批判意识和能力”、“迁移和发展能力”上下功夫。中学语文教学要不仅仅满足“识、记、背”能力的培养,而要在“知其原理”上下功夫,具备自主的批判意识,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并能够将“教材文本”的解读迁移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有所递进、有所发展,并且努力形成再创造的能力。教材中的范文必然是结合了一定作者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个人的情感羁绊,我们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理解范文情感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能力,能够理清作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思想抑或其他方面的局限性,通过范文学习,逐步培养理解类似文章或者其他文章情感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并逐步尝试自我创作的可能性。

以高一语文第二册的小说《荷花淀》为例,该篇小说是在抗日战争的社会大背景,作者孙犁以其独特的细腻、清新、质朴的文字表现形式和表达风格传递着我抗日军民的果敢、智慧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不仅仅关注于该课文本身的习读,而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孙犁独特的文笔运用和人物造型,与传统的战争题材那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差异,进而形成对不同风格文本的感悟、牵引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尝试逐步培养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语言在自我习作中的运用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之于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课堂之外的富于新闻要素、媒介因子、时代感的文本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和写作教学、段落鉴赏、语言运用规范紧密结合起来,拓展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以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有效整合社会环境中促导和形成语文能力的媒介要素。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批判、扬弃、继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到“之、者、也”,也能够了解例如“楼主、灌水”等网络时尚用语,通过我们的教学,将“不规范、不合理”的文本运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予以疏导解决。使中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指向下,能够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弊害,既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有效避免对规范用语的误读和审美追求的歧解。

三、几点余论

中学生和任何社会受众一样,他们自始至终生活在一定的媒介环境中,而这种媒介环境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母语体系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除开有意识将一些最新的社会资讯文本纳入语文教学视野外,我们所承载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如何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对中学生的媒介判断、鉴别、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之成为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也是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本”上着手,通过媒介素养的培养,使之形成对媒介良好的判断、运用和拓展能力,能够应对多元媒介信息、媒介传播形态、媒介传播信息的变革。这种媒介素养培养,既可以纳入、分解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各级指标体系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专题讲座和辅修课程来实现。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完全等同、可以替代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全新的内涵、途径、要求、方式方法论,它丰富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诉求,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目标。如何构建覆盖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职后培养的“媒介素养”的“终身教育”教育体系,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也希望“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素材。

(赵渊浙江传媒学院;林玲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中学语文媒介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