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6-08-10蔡海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才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这种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将会是今后语文教学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语文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

1.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效率低,效果差。学习方式大多仍然是“填鸭”的接受式学习,目的仅仅是应付各式各样的考试。面对这样的教学,许多教师也都反映说,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不过应付考试确实非常地有效果。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按照参考书上的教学大纲授课,用参考书上的理解代替自己的思考,学生也只有听教师的话,背诵课文,努力做习题来提高自己的分数。客观地说,这样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性质模糊、功能弱化,教师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直接引发的是学生对语文的厌倦情绪,其结果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基本能力逐步降低,审美趣味逐渐下降,加之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和对语言规范的化运用,大大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下降:汉字书写糟糕,错别字成堆,用词不当,句子文法不通,阅读理解片面,审美趣味粗俗,甚至写不好一纸便条,一封书信,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等等。但是更可悲的是即使是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许多中学生却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

2.现代语文教育中,本来就存在着范围过于宽泛,外延不断扩大,概念过于泛化的弊病。近年来,由于片面地理解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又走了极端。新考纲不仅取消了语文考试的“不考内容”,而且加大了对学生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的考查力度。浩如烟海的语文课程内容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如文言文教学,上下五千年,各种文化典籍很多,文学体裁也很多样,考查时随便摘录的一段,既无历史背景介绍,又无具体文言注释,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读懂已实属不易,在此基础上还要解答古代、古人、古文化等相关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要读懂该段文言文,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许多非语文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有那么多的文化知识底蕴作为支持,这无疑又给考生设置了解答问题的路障,于是学生只有靠押题、猜题的方式作答。

3.“ 听、说、读、写”等语文教育的主体部分正逐渐边缘化,学生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中。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急速下降。在有关机构所做的一项调查中,语文是初一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排在第二位;而到了初三阶段,语文在学生眼里则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学科——学生最不喜欢的、实用性最差的、压力很大的、内容多的、内容太难的学科,排在前几位的都没有语文,这样的结果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比学生直接的讨厌隐藏着更严重的危机。

4.观念落后。很多学校依然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这可能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为教师的工资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更能得到教学主任或校长的认可。一些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就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独立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和表达自我思想的权利被剥夺,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对文本的标准化解读或对某一命题的模式化诠释。教师为了对付学生的消极被动,获取考试的高分,同时还要针对浩如烟海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及无所不包的语文考查导向,就只有用题海战术来加大训练的强度,强迫学生去学,结果学生的学习效益不高,感觉不到学习有明显的收获,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和可行性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在今后必然会向着开放式的方向发展,要求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品格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创造,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为课堂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并激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哪怕这个问题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滑稽和可笑,但是学生能够提出来就说明他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老师应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正面回答,并对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鼓励他继续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这是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学校应该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

兴趣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所以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应该从传统的“传道、解惑”转变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归宿。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把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已经是学习方式的实践者了。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理本身也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到其趣无穷,因而乐此不疲。善于理解和赏识学生是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激励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学如能至此,夫复何求!

四、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教师应该和学生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一位教师站在三尺高的讲台上时,他就与学生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工作决定他就要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能够象园丁精心培育自己的花草一样关心学生,体贴学生。不仅这样,教师还要与学生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去学习。

2.紧跟时代步伐,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有条件的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电影或一些关于相关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资料。用银幕和其他艺术形象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与之产生共鸣。我在给大家讲《木兰诗》时,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影中一些片断,大家看完后共同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实也许很多同学也许在家里或许早就已经看到了,但是为什么在课堂上看电影的反响那么大,而在家则没有那么多感想?因为大家在家看《花木兰》是为了娱乐消遣,而在这里却是为了获取知识,这就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由于正确运用产生的效果。

3.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国汉语渊源流长,有很多历史典故是很有趣味的,也是值得考究的。我在给同学们讲《木兰诗》一文时,首先让大家思考了几个问题。她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这个人物会这样呢?为什么写出这样的诗句呢?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探究的动力也就产生了。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我还使用了激将法,询问他们:敢不敢丢掉老师这根拐杖,单刀赴“宴”?学生总是好胜心切的,因此明知是“圈套”,仍然充满自信的大踏步走了进去,课堂效果非常得好。

其中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比如:有位学生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怀疑,他说花木兰是女儿身,在军营中和军中士兵同席共枕十二年不可信,仔细想想也是啊,我们在弘扬花木兰巾帼英豪的同时,是否太关注她的成就,只是因为她是第一个为国出征的女人,所以就忽视了在现实中很难站得住脚的问题。我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于很高的评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经过史学家考究,这样说是否属于文学夸张,但是我对我的同学能够提出这样别人从未提出的问题而骄傲,因为我们的讨论是不分对错的,而且是非对错对于讨论来说是很难有定论的,只要论点能够站得住脚就行。

4.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木兰诗》,我首先让他们了解事情的背景,激发兴趣。之后,学生对事情的经过有了了解,就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了,我首先和学生们用故事的形式向他们描述: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北方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这样的课文,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去全面深入地掌握下来,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也想到:一个班几十人,能力水平兴趣难免会参差不齐,笼统的作统一的要求,也不符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化整为零、分组协作的方式。运用生生互助的方法:首先将学习目标细化为两大方面:一个是语言基础知识方面;一个是阅读鉴赏方面。其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的队伍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每小组若干人,活动开始后,我每隔十或者十五分钟,询问每小组负责人研究的进度,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写出成果。整个活动则贯穿着组间竞争,更是人人争先,个个恐后,有时一个任务,几个小组抢着完成。为此,我还特别和他们“约法三章”,提醒他们不仅要竞争,更要重交流;不仅要速度,更要重质量;不仅要分工,更要重协作。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圆满完成了各自的探究任务,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之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五、结束语

向教育捧出一片赤诚的心,在三尺挥洒自己的青春,向学生奉献自己的一腔热情,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倾尽全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位21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基础知识学好学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蔡海慧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