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反弹曲更妙
2006-05-20李松永
反常,就是与常规思维定势相悖,借助于逆向思维,取其相反的视角进行思考,捕捉反其常情、常态、常规、常理之道而创设的人物、事件、现象、观点,打破常人和世俗的定见和定论,让人物的态度、性格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看似逆反人情,悖于事理,但却有另番风情之妙,从而产生出比正常手法更为强烈的感染力量的写作技法。
展开小说《祝福》,即刻会被鲁迅精湛的反常艺术所吸引,以热写冷,以福写苦,以乐写哀,以笑写哭,是《祝福》反常手法的具体体现。
“祝福”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基干,“祝福”的典型环境促使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形成和发展。“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回忆也是在“祝福”中进行的。
就祥林嫂的活动来说,她始终是“祝福”这条主线上的苦果。她的悲剧性格,自始至终是在毕毕剥剥喧闹的爆竹声中展现出来的。农妇祥林嫂苦难的一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嫁而寡,外出打工,被婆家卖,再嫁又寡,力捐门槛,仍受歧视,撵出鲁家,沦为乞丐。这四个悲苦阶段都与“祝福”有关。祥林嫂到鲁家做女佣,是因为鲁家“祝福”事多,需要人手;祥林嫂在鲁家最忙之时,即“祝福”之时;祥林嫂精神崩溃,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是因为她再嫁又寡,不准祭祀,最后祥林嫂惨死在“祝福”空气最浓时。作品就是这样紧紧围绕“祝福”问题展开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冲突,提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故事的演变,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局都扭结在“祝福”这条线上。这条红线,由于以乐写哀的反常手法在全文中的运用,被突现得更加鲜明。
作品的结尾,再次描写了“祝福”的热烈景象,与开篇的“祝福”景象相比较,气氛更浓。此时祥林嫂已孤苦伶仃地惨死在喧闹、热烈的年终“祝福”气氛中。“祝福”的气氛愈热烈,则愈加表现出旧社会对于祥林嫂的冷酷。一边是人神皆大欢喜、热闹、繁忙的“祝福”,一边是寂寞、清冷、悲惨地死去:以“热”写“冷”,显示出对旧习俗、旧制度的有力和无情的批判;一边是觥筹交错,一边是饿殍:以“福”写“苦”,揭示出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穷人的不幸、痛苦和死亡的基础上的;年终大典,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热烈地祈求福祉的时节,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年关,是百感交集、悲苦难熬的时节。因此,那“幽幽的药香”,“毕毕剥剥”的爆竹声响,对一部分人是愉快的欢乐气氛,对另一部分人,却是冷酷、残暴的嘈音。这种情与景的映照,人与事的对立,使人们感到的不是愉快和幸福,而是冷酷和沉重。这种热烈的“祝福”对祥林嫂来说,则是深刻的讽刺。“祝福”不是她的,而是别人的,她无“福”可“祝”。神明只赐“福”给富人,而像祥林嫂这类的穷人得到的不是无限的幸福,而是无限的痛苦。“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祥林嫂之死,非但不影响“祝福”,反倒因去了一个不幸之物,使人皆大欢喜,“祝”起“福”来更惬意。这是何等悲怜的人生。从祥林嫂的惨死,人们看到了“祝福”的真面目:“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因此所举行的“祝福”无非是一种人吃人的仪式。吃了人,带给人悲哀,还要装点欢笑,制造幸福的气氛,以此掩盖其吃人的痕迹,抹掉人们对惨死的悲哀,这不是更引人深思吗?这种以“笑”写“哭”的反常手法,比正面直写更感人。
首尾呼应地描写环境,着力突出了“祝福”场面,突出祥林嫂是鲁四老爷通过“祝福”杀害致死,并且死在家家“祝福”的笑声中。这既创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又突出了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悲剧性,产生了揭露封建主义的艺术效果。
从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难的一生中可以看出整个“祝福”过程和场面,是封建“四权”形象而集中的体现。族权使她被迫改嫁,夫权使她因改嫁而蒙受耻辱,神权使她精神受煎熬,封建阶级的政权使她备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而无法抗争。祥林嫂的苦痛,不仅是生活的苦痛,更是心灵的苦痛——眼里流泪,心里流血。
此外,人际关系的反常,在《祝福》中的运用也是非常绝妙的。祥林嫂年轻守寡,非但得不到同情,反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婆家的虐待。祥林嫂失去了第二个丈夫,孩子遇难,第二次出现在鲁镇,并且常重复述说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同情、安慰和关心,以减少些凄凉。可是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又冷又尖的轻蔑和嘲笑:“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更甚的是许多人还借她额头上的伤疤逗乐:“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这些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变得麻木不仁而又不觉悟的人给他精神上的伤害是很大的。这种人际关系的反常融入以乐写哀的反常之中,增强了祥林嫂性格的悲剧性。
还有利用反常情节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丑恶的心理,在《祝福》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鲁四老爷是一位讲理学的监生,然而在他的书房里表示他品行修养的标准的对联,“一边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他推崇理学,但他的书桌上堆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注》”。这些描写不正深刻揭露了鲁四老爷假道学的伪善本质了吗?
由此可见,反常手法是鲁迅先生对人物内心、事件内涵更深层次的挖掘,表面上“反常”,其实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而它能使文章艺术效果更强烈,主题思想更深刻。我们在教学时应牢牢抓住反常情节来分析文章,深深体味反常情节的艺术魅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写作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利用反常情节来构思作品,描绘人物,往往会收到立意新奇、情节动人的效果。
(李松永,浙江省金华电视中专武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