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化:古代公文的重要特征

2006-05-20胡元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情感化陛下

古代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这是公认的事实。感情的有无和浓淡,是古今公文重要的区别。浓郁、丰富的感情,和形象生动、手法多样、风格多变、语言华美一样,是古代公文艺术性和文学性的重要表现。领略情感是鉴赏、分析古代公文的重要方面。古代公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其中蕴藏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好教材。另外,古代公文的情感化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相关,通过对古代公文情感种类及其成因的分析,是深入理解古代公文多重属性和多种价值的重要入口。但目前研究界对古代公文感情的多样性研究还不深入,对古代公文情感化原因的探讨几乎无人涉及。本文拟在深入理解公文发展史和广泛解读古代公文文本的基础上,对就古代公文的情感进行专门探讨,努力回答两个问题:古代公文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感情?古代公文表现出哪些感情?

古代公文情感化的历史条件

作为中国文化的产儿,古代公文体貌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探索古代公文情感化的缘由,必须深入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时空,在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的互动关系中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人治”的社会。在以人治替代法治的时代,皇帝以天子自居,以天下为家,天下人均为其子民,必须绝对服从他的意志。为在大范围内行使皇权,帝王们“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周礼》)。官员服从皇帝,百姓服从官员。在这种官长意志决定一切的政治体制下,官署机构不过是官员办公的场所,官署属员不过是官员的助手,决策权不在机构而在长官,是典型的“个人决策”。

当然,古代也有法律,当国家形式出现之后,法律就作为国家意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但是,封建社会的法律无论就其种类、立法机构、执法机构的哪个方面看都还远不完备,往往是一个朝代只有一部法典。同样,制度建设也不健全。这种情形更加强化了帝王和官长处断事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现代公文可以依法行文或按制度行文,古代社会则主要依赖公文作者机关长官的意志行文,而公文的诉诸对象也是上级、下级或平级的官员本人或皇帝。写作的目的和接受对象,都会直接影响文章的写法,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古代公文作者、受文对象和行文依据三方面的私人化,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说服”的功能。下级向上级的请示事项,必须说服长官;平级之间行文,也要打动对方;就是上级向下级下达指令,也必须解释原因。因为可以援引的法律和制度条款实在太少,多数情况下只能“就事说事”。“说服”一般有两种手段:“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

人治制度和个人决策体制,使得古代公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作者的个人观点、意见,甚至是感情。由封建集权而决定的人治,是古代公文情感化的政治基础。

秦汉之前,文史哲一体,文学与非文学的文章相提并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注意到文章体裁的分辩,曹丕、陆机等人指出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 刘勰的《文心雕龙》依据当时通行的观点,依据是否押韵把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类,但并没有真正把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是笼统和庞杂的,直到清代还是如此。

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界限的模糊,在写作实践上则表现为古代文章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交融、交叉。文学作品强调社会价值,实用文章讲究艺术品味。公文显然属于最典型的实用文体,但古人要求公文写作要有“美”的成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 “奏议宜雅”,陆机在《文赋》中也说 “奏平彻以闲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 古代公文中,大段的铺陈描写、情感的充盈多样、飞扬夸张的气势、变化多端的修辞等等,都是现代公文所不具备的。

中国古代的“杂文学”观念,对古代公文的情感化也起到重要作用,是其文学基础。

另外,古代公文的情感化还与其作者的文学修养普遍较高有关。古代公文作者的主体是各级官吏,“学而优则仕”的选举方式使得官吏向来具有知识化、学术化和文学化的倾向,很多官吏不仅是学者,还是文学大师。

上述历史传统决定了,古代公文作者不仅可以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文章中,而且这种渗透还是一种必要和必需。

古代公文情感的多样性

古代公文中的感情多种多样,既有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的赤胆忠心,也有为朋友、为同僚的深情厚谊,甚至也有个人的一己之情;既有正面的激赏和赞誉,也有反面的抨击和痛斥。当然,也有很多阿谀奉承的虚情假意。

1.关注民生,体恤百姓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没有什么地位。但是,人民毕竟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代统治者不得不重视人民的作用,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意识。到了孟子那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孟子·劲心下》)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所以君王应该 “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以民为本的思想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成为古代统治者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民本观念影响,古代公文中,无论是君王的诏令,还是臣僚的上奏,都有很多有关体恤民生,关注民病的内容。如汉文帝刘恒的《恤民诏》:“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者忧,为民父母,将如之何?其议所以赈贷之。”文帝以百姓父母自称,对百姓的苦难深表关注和悲悯,哀叹之后,制定出赈贷百姓的政策。

曹操写于建安七年的《军谯令》,同样表现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篇短文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酷烈的战争灾难的感伤,对旧土人民的关切,对死亡将士的悼念,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伤时悯人、救助贫弱的炽热情感,读后让人感动。

2.忠君爱国,肝胆鉴人

以现在的眼光看,忠于君主是封建统治时期的一种落后思想,有的人对君主的做为不分是非,一味愚忠。但在古代,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忠于君主是爱国主义的直接体现。阅读古代公文,古人们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情常常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凭卷长叹,感慨不已。

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开篇即沉痛地指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痛哭”、“流涕”、“长太息”等词汇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和忡忡忧思。试想,如果没有对国家的真挚之爱,何来如此深沉之情!

再如《出师表》,诸葛亮以“相父”身份对刘禅谆谆叮嘱,其语气如同一慈祥的长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然后,追思往昔,表达出一位老臣的赤诚忠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阅读此文,诸葛亮那勤恳、谨慎、辛劳的形象如在眼前,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诚之心让人感奋。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们的爱国热情往往表现得最为高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外族的入侵、朝代更替、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常常把国家和社会推向危险的边缘。每当这种时候,就会有大批的充满爱国激情的公文出现。把这些公文连缀起来,就是一部爱国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现在以南宋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节选)为例进行介绍: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且安知异时无厌之求,不如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无童稚之羞,而陛下忍为之耶?

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下:“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狠愎,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签议可否,是盖恐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无正人,吁,可惜哉!顷者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谩不敢可否一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呜呼!参赞大臣,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邪?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日,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宰相秦桧与孙近决策向金乞和,派王伦出使金国,引来金国使臣,称“诏谕江南”,把南宋看作金的属国,把宋高宗看作金的臣下,一时南宋朝廷内外激愤。胡铨便给宋高宗上了这件封事,反对和议,直接指斥皇帝,并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悬首示众,以平民愤。通篇慷慨激切,义正词严,表现了作者以国家安危为重,勇于同权奸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炽烈的爱国热忱。此书一出,天下震动。南宋诗人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说:宋高宗屈尊和戎,“先生上书力争,至乞斩宰相,在廷大惊。金敌闻之,募其书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夺气。”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也说:金人以千金购得胡铨的奏疏,“君臣为之失色,曰:‘南朝有人!”二十多年后,金国的使臣到南宋,仍问“胡铨今安在?”

3.揭露丑恶,针砭时弊

中国古代不乏君明臣贤、清明治和的时代,但更多的时候是矛盾重重。动乱之时,诸侯割据,战火频起,陷国家于水火,置生灵于涂炭;政治相对稳定时期,或皇权争夺,或君臣纷争,明争暗斗,危机四伏。

古代公文作者中,有些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康为重,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驳,有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些人的文章情真意切、正气凛然,读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的公文作者,甘冒身死族诛的天大风险,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至高无上的皇帝,揭露其昏庸残暴,用词泼辣尖刻,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最有名的一篇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的《治安疏》,下面我们节选其中的一些段落一起欣赏: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止说修身立命,止说顺受其正。盖天地赋予于人而为性命者,此尽之矣。尧、舜、禹、汤、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终。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访其术者陶仲文,陛下以师呼之,仲文则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畴。河图洛书实有此瑞物,以泄万古不传之秘。天不爱道而显之圣人,借圣人以开示天下,犹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历数成焉,非虚妄也。宋真宗获天书于乾祐山,孙奭谏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由人工捣以成者也。兹无因而至,桃药是有足而行耶?天赐之者,有手执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区区桃药之长生,理之所无,而玄修之无益可知矣。

这篇文章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写的。其时,明王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军备不整,外族、倭寇不断侵扰,官吏贪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熜,却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朝政荒败。海瑞怀着满腔愤激,写成这篇历史上出名的奏疏。文中海瑞指责朱厚熜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是“家家皆净而无财用”。同时,对官吏阿谀逢迎、只顾个人身家禄位的卑鄙自私行径,也尽情地加以揭露。最后提出自己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

史书记载,此疏一出,海瑞“直声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皇帝读了这篇奏疏后,大为震怒,将其掷之于地,命令左右逮捕海瑞。宦官黄锦说:海瑞素有痴名,买好棺材,告别妻子,遣散僮仆,托人料理后事。从容赴朝,毫无惧色。皇帝默然,复取疏览之,若有所动,遂将其留在宫中者数月。至次年二月,以“骂主毁君,悖道不臣”之罪,下旨逮捕海瑞,杖六十。朱厚熜过世后,海瑞才被赦复官。

4.抒写心胸,释浇块垒

有些古代公文,以抒写心胸、表明心志为主,这类文章大都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我们熟知的很多古代公文名篇,如《出师表》、《陈情表》、《求通亲亲表》等都具有这种特色。现以汉代班昭为请求其兄班超归朝的上书为例,试作分析:

班昭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才子,父亲班彪、兄长班固和班超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文豪,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聪颖的才性,使她在当时颇有文名,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超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年近古稀的班超派儿子带回奏章给皇帝,表达了乞老还乡的意愿:“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班昭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怜悯之情,于是给皇帝上书: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候,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痍,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悼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韂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班昭先叙兄长功绩,再说其年老困顿、骨肉生离的窘迫,又晓之以国家利害,合情合理,丝丝人扣。特别是文中的两个典故:周文王修灵台,掘地得死人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打动皇帝。据史书载:“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胡元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情感化陛下
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面向青年“蚁居族”的交互艺术装置情感化设计研究
情感化办公空间
王旦的气量
陛下
用情感化设计点燃学生设计热情
浅谈初中英语情感化教学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何称“皇帝”为“陛下”
短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