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感 不吐不快
2006-02-15于永正
于永正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同一班学生参加了同一项活动,为什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感受,或者说感受不深。
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比如说参观菊展,光看不行,还得会想。这种菊花为什么叫“玉佛座”?“佛座”是什么?一想,佛座是“莲花宝座”呀!再看呀,这菊花多像白莲花呀!难怪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这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这就叫想。这样的观察才叫真观察,思考才会有感受。如果再引导学生注意菊花以外的世界——寒风飕飕,万木凋零,那么对菊花的感受会更多、更深,写出的文章会更好。
这次习作——《考试》,就是让学生去感受。本来学生对考试就很有感受了,因此,上课开始,就让学生以“考试”为话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对考试的态度。学生们畅所欲言,妙语连珠。各自发表了对考试的看法,很全面,也很辩证。有些意见很有见地,也切中肯綮。这实际上是口语交际——真正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留心,它的切入点是很多的。
接下来的“考试”——用学生的话说,是另类的考试——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着更强烈的感受。不论你是否按要求去做,都会有较强烈的感受,这是意料之中的。当学生有了较深刻的感受,你不让他倾吐,他也得倾吐,真的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写前感受的交流也是现实的口语交际。由于说的动机有了,说的话有了,再加上学生有着很好的语文素养,所以又一次出现了精彩的场面。接下来,便趁热打铁——写。我请的第一个读作文的人是一个“不喜欢作文”的人。我在指定者的耳邊说的话是:“请你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来读。”言外之意是找一位作文水平一般的人,甚至是较差的人。没想到,这位学生写得竟是这么好!可见,“感受”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前提之一。——要有感而发,这是这次习作体现的第一个理念。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彰显个性,还得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对话”首先昭示的是平等、民主、尊重,不是形式上的你说、我说。这就要求老师要“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平等、民主,老师先要体现出来。否则,真正意义的“对话教学”就不会存在,学生的潜能也难以得到开发,个性也难以得到张扬,课改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让学生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这是我努力体现的第二个理念。
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感谢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今天,课堂上展示的是学生们的昨天,我只不过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