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拯救
2006-02-15吴志斌罗长兵
吴志斌 罗长兵
笔者在一所中学调研,看到一份对学生的处分决定:两位“问题学生”,一位因为多次旷课逃学,一位因为打架斗殴,分别被开除学籍。看完让人心情很沉重。把这样的孩子无情地推向社会,做法是否合适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安东尼奥担任美国纽约市市长时,着力治理纽约地铁站里的偷窃和抢劫现象。他采取的办法不是暴力,而是在地铁站里不间断地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于是,地铁站内多发的抢劫、偷盗行为大为减少,发案率创下历届政府中的最低。
惩罚和拯救之间,安东尼奥选择了拯救,因为拯救一个人的灵魂,要比任何惩罚手段都要高明。
毋庸置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善意而恰当的批评和处分都是必要的。然而,教育者还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幼稚和无知,恰恰是教育的福分和财富,是对教育的渴求和召唤,它唤醒着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开除学籍,意味着教师不负责任地把学生抛弃了,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否太残酷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严重违反校纪的学生,得到这样的惩罚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殊不知,开除学生正昭示着教育的失败和悲哀。教育的全部责任就在于启迪智慧、完善灵魂,放弃这种责任或过分强化惩罚的警示作用,則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不作为现象。反过来说,倘若我们选择拯救,工作上肯定会平添许多麻烦,但只要我们多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多给予他们关爱、信任和尊重,发掘他们身上求真、向善、爱美的闪光点,假以时日,定能有所收获。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安东尼奥只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而如何改变以批评和处分为主的惩罚手段,机智地发挥春风化雨般的拯救灵魂的教育功效,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思的课题。是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第一目标是遏制,但终极目标应是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灵魂得救了,惩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