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汉兼通”是新疆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02-15玛依拉·塔吉丁

人民教育 2006年5期
关键词:实验班双语汉语

玛依拉·塔吉丁

21世纪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早在1985年时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小平同志把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质量和数量,看作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不仅符合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也对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对新疆人才的要求之一,就是掌握双语甚至多语,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进行沟通,获得更多信息。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双语教育的情况,足以说明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沙特阿拉伯绝大多数人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为培养本国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每年平均要送3000人出国留学,其中大部分派往欧美各国。就是在国内的所有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的大部分专业也都用英语授课,只有在伊斯兰大学用阿拉伯语授课。

二、突尼斯是一个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非洲国家,但绝大部分突尼斯人都能讲法语和英语。这是他们政府近年来,努力发展双语教育的结果。突尼斯的大学一般不设外语课,大部分教材是照搬法语和英语,突尼斯青年不精通一两门外语很难上大学。

三、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已在亚洲居第2位。这与他们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是分不开的。虽然新加坡的马来语、英语、华语(汉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但华人必须学会英语,华人学生如果英语不及格,就不能升班、升学。

四、美国是由许多国家的移民组成的一个国家,美国人中就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土尔扈特蒙古族的移民。无论是何种民族,到美国定居后都必须把英语作为社会交际的主要语言,本民族的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

以上事实,生动地证明语言在人们社会交际中,对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本国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从新疆的历史来看,双语对推动新疆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汉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促進了内地与新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如果不是两种语言的沟通,张骞是完不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新疆各民族人民用两种语言进行沟通交往,始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东汉时期的名将班超,戍守西域三十多年,如果没有语言的交流与沟通,班超能在西域生活这么长时间吗?事实证明,汉语在新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我们可以从精通汉文的少数民族学者,用汉文写成的历史巨著中,看到“双语”在西域的广泛使用。例如:元代维吾尔族医学家忽思慧,用汉文写成的《饮膳正要》,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饮食卫生与营养学的科学专著,对中华民族的营养学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用汉文写成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书中所举事例,正是西域农桑生产的写照。这对促进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推动作用。维吾尔族儒学家廉希宪,被称为西域儒学家,他精通汉文、熟读经书,说明当时双语在西域运用的广泛性。维吾尔族诗人、文学家贯云石的散曲创作成就,达到了所在时代的高峰。像这样生动的事例举不胜举,这是双语在新疆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明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不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交流,不主动地将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国家和社会中,固守在自己的传统社会里,这个民族就将落伍于整个世界潮流。经济发达国家的“双语”实践,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新疆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为加强沟通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和少数民族要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有条件的还要学习英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指出,要把加强汉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通过学习汉语,掌握这个交际工具,架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桥梁。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社会的发展看,还是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来看,都要花大力气抓好“双语”教学,使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疆要发展、民族要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只懂得本民族语言,而不通晓汉语和外语,是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的。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多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际。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疆要走向世界,必须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先学好汉语。学习和掌握好汉语,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发展自治区经济的战略措施之一。“民汉兼通”是新疆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自治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新高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授课实验,是实现“民汉兼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尤其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984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要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从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双语实验班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由最初三个地区到如今遍及天山南北。过去,我们“双语”教学模式多为单一的民语授课,加授汉语模式。把汉语只作为一门语言来学,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扩大视野、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也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我市自从1995年在部分中小学实行双语教学试点以来,开设双语实验班的学校增加到19所。从2004年伊宁市普通高考成绩来看,19所学校双语班学生的录取率为100%。

2004年,逸夫小学被伊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双语实验学校后,在“双语”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尝试。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校与辖区内适龄儿童的家长,就双语教学要从幼儿抓起,进行民汉合园、民汉幼儿混合编班等问题进行交流。学校与社区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利用社区管理面广、情况熟悉、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的优势,主动对幼儿家长进行双语教学重大意义的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据逸夫小学民汉合校,实行同学科、同年级任教的民汉教师共同备课的制度,成立民汉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合并办公,要求同科目的民汉教师,对口研究教材,共同备课。考虑到双语实验班民族学生语言基础差,学校汉语教师与双语班40名民族学生结对子,提高汉语口头表达能力。2005年的阶段考试,民汉采用统一试题,双语班学生及格率为100%。由此可见,实行民汉合校、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民汉合校和实验班双语教学模式,为我市双语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学生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汉语促进数理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在用汉语学习数、理、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了汉语知识技能,为培养“双语”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新疆,一个人是否掌握双语,成为判断其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广大少数民族家长,既希望孩子继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又迫切希望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掌握汉语。实验班的成绩给家长增强了信心,他们踊跃地把孩子送进实验班。近年来,我市实验班学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达到16∶5。由此可见,双语班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普遍認同。因此,我对今后“双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利用社区和居委会等组织,对群众面对面地进行“双语”教学重大意义的宣传。

2.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稳步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

3.在市内各幼儿园实行民汉合园、民汉幼儿混合编班措施,为幼儿学习语言创造有利条件。

4.在全市民族小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双语”授课。

5.在现有民汉合校的基础上,加快对部分民语学校的改建步伐。根据部分汉语小学生源多、校舍短缺现状,结合部分民语学校生源萎缩的现实,通过设立分校的方式,使部分与汉校相邻的民语小学逐步改为民汉合校。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又能使民汉师生有相互学习“双语”的语言环境和基础平台。

6.民语中学,在继续巩固现有“双语”实验班的同时,全市其他民语初中和高中根据师资情况至少开设一个“双语班”,实行“双语”授课。

7.汉语中学要充分利用教学优势,在扩大高中“双语”教学班的同时,增设初中“双语班”。

8.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继续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同时,应重视做好学校现有在岗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每年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考试,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培训工作自始至终实行监控,以提高培训效果。

推进“双语”教学,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大力推进和抓好“双语”教学,为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教育强市,促进经济步入新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实验班双语汉语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学汉语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