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典:一扇虚掩的门等

2006-01-19刘厚立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迟暮马驹老翁

刘厚立等

《愚溪诗序》课后有一道关于“愚公谷”典故的题目,训练目标是翻译能力。但做过题之后,同学们却大惑不解:为什么说老人是愚蠢的呢?他明明是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是受害者啊,怎么反遭奚落呢?经查原文才知,教材在选用这段文章时没有选全,省略了一小段内容,而省略的部分恰是点题的部分,所以导致学生的不解。现补充如下:

……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说苑·政理》)

(参考译文:第二天,齐桓公上朝,将愚公谷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急忙整理衣帽向齐桓公请罪:“这个事是我的过错,假如尧舜盛世,或由皋陶制订法律,当不会发生随意牵走别人马驹的事情。今天,如果换一个人也遭到老者一样的欺凌,他决不会让人牵走马驹,老者之所以被牵走马驹,因为他知道诉讼中有不正之风,而任人牵走马驹。请大王容许我退朝之后就着手修改律法。”)

看过这一段,我们就知道了,年轻人是一个小混混,强词夺理地夺走老翁买来的马驹。他夺马的逻辑是:你的母牛生下来的应该是牛犊,而现在你却有一匹马驹,母牛是不会生马驹的,所以这马不是你的。

老翁也不争辩,白白让年轻人牵走他的马驹,所以邻居说他愚蠢,齐桓公也认为他愚蠢。其实老翁是大智若愚,只有管仲从老翁貌似愚蠢这件事中看出了地方官断案不公正的问题。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谁都不会让自己的财物平白无故地被人夺走的,而现在老翁毫无争辩地让人牵走了自己的马驹,说明老翁十分了解地方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断案极为不公正,故争辩也是徒劳的,所以管仲向齐桓公检讨自己治理国政的过失。老人并不“愚”,“愚”的是邻居们,是桓公;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失公正造成了老人的“愚”。

问题解决了,看着同学们释然的表情,我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学习这篇课文,完全可以从“愚公谷”这个典故入手啊。柳宗元在文中说“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今天的遭遇和愚公是一样的,面对同样的社会的黑暗,自己再怎么争辩也是徒劳的,只能将自己的满腹委屈化为辛酸的自嘲,再读那些文字,你甚至可以读得出柳宗元在面对这片被人弃置的山山水水时欲哭却反大笑的表情。文章巧妙用典,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然也可从典故入手,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而用典这种表现手法在表达情感时具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效果,它的本质特点应是比类赋意,举一个类比的事例,借其中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怀。因为是借形象说话而非直接说理抒怀,表意上就更深远、更广泛,一个小小的典故,深入玩味,你可以读出许许多多的内容。通过“愚公谷”这个典故我们大概更易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去触摸那颗悲愤、孤寂的心灵。

教参、一些教案在设计这篇文章教学思路、确定教学目标时走的是常规的路子。比方说,将目标定为:领会作者以“愚”名溪、以“愚”自命的寓意;理解这种托物兴辞的写法,进而体会作者写这篇诗序的真意。而这样的文字便成了典范: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水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分析当然好,文字当然精美,但在课堂上老师的背诵能否激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又对课文理解多深?一厢情愿的鉴赏,换来的只有尴尬和隔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玩味那其中意味,老师只把他们领到入口处。

该怎样去做呢?背景材料的介绍当然少不了,“愚公谷”这个典故的介绍是重中之重。剩下的不妨就交给学生。“序文入手就扣住一个‘愚字,引来齐桓公时的一老翁作为千古知已。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柳宗元和愚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面对愚溪八景,柳宗元在想些什么?试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写一段独白。”就这样引领,简单地处理这篇课文,让学生多些时间去思考,去玩味。

再次品读全文,再次回顾背景材料,对柳宗元,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风云变幻的时政面前的卑微、无奈和不满使柳宗元想起愚公谷,他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减心灵的寂寞,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的激情。当人面临精神、心灵的困境时,总要寻一条路,舒散一下内里的郁积。无独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历遭坎坷仕途之后,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住处,并作《愚公谷》一诗以抒怀:“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许,是王维的孤傲情志又进一步点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吧。

(刘厚立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美人迟暮:贤人失志的忧虑与感伤

魏衍杰

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课选录了屈原《离骚》的开头几章,作者叙述了自己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才能和高洁的情操,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政治混乱的忧虑与自己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抱负,其中第五章有这样几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一词,课文注释上说是指楚怀王。以这种注释来理解,那么“美人迟暮”则是诗人担心怀王一旦衰老,楚国将无法改变目前存在的“秽政”,无法“修明法度”、“授贤与能”。因此,诗人呼吁楚王应趁着壮年,及早改弦易辙,实现楚国的巩固与强盛,这样解释,自然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但是,如果结合着课文乃至《离骚》全文,我们将会发现,为什么屈原正叹惜着“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即自己年岁渐长,理想落空,突然又转移到担忧楚王衰老上去呢?从结构上来说,中间的连接是否有些勉强呢?而且全诗在称呼楚王时往往用“君”、“灵修”等词,“美人”一词在这里指代楚王,是否有些变化呢?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对“美人”一词的解释,当然也有同课文注释一致的。但相当多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如刘永济在《屈赋音注详解》释道:“望美人之迟暮,怨年既老而不得用其所学,如草木之凋落也。”清代纪晓岚认为:“美人以谓盛壮之年耳”。马其昶则解道:“美人,泛言贤士”。另外,如钱澄之认为:“美人自况为是,臣之于君,犹女之于夫”。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解释为:“美人,屈原自指,迟暮,喻衰老。”显然这种解释就更明确而具体了。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美人”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除可指楚王外,另一种普遍的理解,则是指屈原自己,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解释,理解起来显然会更容易、更方便一些。

从《离骚》全文来看,屈原不只一次把自己比作美貌的女子,把君王比作男子,把奸臣小人比作男子周围的一群善于妒嫉和争宠的“众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指诗人超凡脱俗的品质情操,也正是爱美的体现。“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是把楚王对自己的始而信任、继而疏远比作男子对女子订下婚约,后来又另有他心。字里言外,含有对怀王的埋怨与责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这是把奸臣小人如靳尚、上官大夫等对自己的毁谤与排斥打击比作女子对自己的嫉妒。凡此种种,表明屈诗中把自己比作美貌女子,把君主比作男子是一个常例,如若单单把“恐美人之迟暮”之“美人”解释为“楚怀王”,显然是前后相悖,难以理解的。(正因“众女”嫉妒、君主疏远,诗人才会产生“美人迟暮”之感)

而且,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还多次表达了及时建功立业、上下求索的愿望和对岁月流逝、功业未成、人生易老的忧伤与苦闷。“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这是自己时当壮年,对楚国的命运还有一丝希望,渴望振兴楚国,挽救她的前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则是他身遭流放、贬逐,年岁渐老,功业未就,兴复楚国的希望趋于破灭后,发出的无奈的忧伤的叹惜声。从这一点来看,所谓“迟暮”,自然也应是诗人自己的“迟暮”。

其时,屈原已年近半百,被流放到汉北一带,他目睹着楚国国运的衰微,政事的黑暗混乱,奸臣小人的当道误国(自屈原离开朝堂后,上官大夫、靳尚、子兰等人得势,郑袖惑主,外遭张仪蒙骗,与齐断交,与秦交战失利,国势日益衰落。)他忧心如焚,他渴望着怀王能够幡然醒悟,重新任用自己,为王前驱,实行“善政”,实现自己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而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怀王依然昏庸糊涂,亲小人、远贤臣,这样,屈原才会产生浓重强烈的“美人迟暮”之感,或者说,把“美人迟暮”理解成屈原担忧自己的年老无成、光阴虚度,不正是顺理成章,恰如其分的吗?

实际上,所谓“美人迟暮”,自屈原《离骚》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失意失志之时,往往在诗文中自比“美人”,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美人迟暮”之感,如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美女篇》:“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联系曹植生平,很显然,这里的“佳人”、“美人”皆有所托,“美人迟暮”正是对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悲叹与忧伤,另外又如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君曾有人妒”,十分明显,这种抒发怀才不遇、失意伤时的手法是一脉相承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当真是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美人迟暮”,实质上表现的乃是贤人失志的忧虑与感伤,是他们人生中困窘失意、无路可走时的失落与叹惜,而这一传统,当是从屈原的《离骚》那里一路继承下来的。

(魏衍杰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迟暮马驹老翁
河柳
李军英
抒怀
我家的“小马驹”
为了忘却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