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等
2006-01-19陈光明等
陈光明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停留在课堂的学习和操作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最后以分数论英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教育上开始引进欧美流行的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唯理性主义的教育模式,语文教育中显现出非人文主义的色彩,对语文学科发展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单纯、狭窄,学生的“学”呆板.划一,语文本来作为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诸特征和谐统一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这段经历,教训是沉痛的。
由于对高考的片面理解,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和学生都紧紧围绕着高考分数转。有的中学把“应试教育”作为扩大招生,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法宝。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整齐划一”。学校不分普高、职高,不分基础,不分专业,大家同走一条道,同唱一首歌,这样被认为便于统考,利于升学;其次是考试内容难度加大,还美其名曰:“双加饭”、“跳一跳摘鲜桃”:再加上月考、季考、大考、小考,考试接连不断;学生成绩班内排名、年级内排名、专业内排名,榜文一张又一张;另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从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到课文分析,教师都是绷着脸,宣布这个可能要考,那个可能要考,弄得课堂死气沉沉,人心惶惶。中学语文教学从此一直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统治。在这种理念和行为的统治下,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阉割,创造力被扼杀,他们没有自信,没有自尊,没有生气,没有快乐,长此以往,必将对中学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危害。
“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老师、学生、家长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育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从根本上寻求正确、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唯一的扶正去邪的必由之路。语文素养是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下面我就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具体做法谈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性质的定位时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口袋或者说是知识的容器,而“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我们认为.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产生对已有的教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和创造的动力,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学生的发展;看成是全面发展,而且是“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包括个性的自由完善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不是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看成是与教师有着平等关系的人,而不是驯服的“小绵羊”。把保护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敏感性、增强学生求知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行为策略,而不是辅助行为策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使其在灵活运用知识、各方面得到创造性发展中不断充实,而不是用知识束缚学生手脚,灌输学生头脑,使其在无休止的题海中消耗。当学生意识到个体的生命得到重视、多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尊重时,便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地投入学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个性化教学,拓宽学生成才之路
人的个性,被恩格斯喻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宇宙万物的“灵”之所在。
个性化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内容,都是各个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各师其心,其异如面”。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性。同样,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个性化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展示了师生人格个性的风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标理念,给我们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最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最有可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个体发展趋向已有所选择,在对待语文课程上,不像小学生那样大都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自己更多地有对语文的偏好和特长。因此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的异口异声,并不失时机地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地解读。平时我们所说的中学生偏课现象严重,这恰恰从反面证明,有的科目是他们的特长,极个别的课堂肯定能出现“鼓舞人心”的场面,久而久之,学生中朗读、写作等方面的人才,会不断涌现,甚至会出令人惊讶的高才。
三、拓展学习空间,开放学习课堂
过去的语文课程内容就是一本教科书,现在语文课程的内容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外延是非常博大的。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这样的学习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也是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背离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补充。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陈光明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
农村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朱胜利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遍布全国。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笔者曾经在农村一所中学任教数年,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发现农村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因循守旧,对语文课程改革存在拒斥心理。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许多老教师身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上看,老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中,他们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应付应试教育的“法宝”(这些“法宝”曾经给他们带来过许多耀眼的荣誉)。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使用起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以说,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已经注入他们的血
脉、浸入他们的骨髓。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他们感觉到风风雨雨都经过了,难道这次就“翻船”吗?况且一旦改不好,把自己多年的“招牌”都砸了,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他们抱着“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思想,对新课改存有拒斥心理。
第二,从老教师的出身上看,他们大都是以前的初、高中毕业生,后来转为民师,再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他们语文专业知识狭窄,教学理念陈旧,掌握使用新的教学器材也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一些老教师虽然对语文课程改革“心有戚戚焉”,但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观念普遍存在。由于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加上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他们感觉很难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只求早日退休。这种思想也导致了许多老教师游离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之外,他们中许多人连语文新课程标准都没有读过,上课仍是“三个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语文新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变换了几篇文章,无疑是“新瓶装旧酒”。
并且,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46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有的地区还要高于这个数字。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让他们来担任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任,确实有些勉强。农村教师老龄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制约农村语文课程改革乃至整个课程改革的瓶颈。
2.盲目追随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年轻语文教师身上。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有着强烈的改革欲望,所以言必谈“新教材、新课标”,但对于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用旧的教育理念进行课改,以至于他们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许多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据笔者以前所在的学校许多年轻语文教师都是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而且还代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领导安排的其它事情和应付上级检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新课程培训形式单一,重理论培训轻实践指导,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无非是听几场报告完事。
第三,农村农业税全免政策的推行,使得中西部许多乡镇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没有教育经费让老师走出去观摩,学习他人之长,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很难真正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他们有勇气打破旧的教学方式,但是破了以后该怎样立,他们却感到很迷茫!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在农村中学大力引进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为新课改注入新鲜血液。
针对农村语文教师老龄化现象和老教师对语文新课改存有拒斥心理的现象,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和行政单位提前内退的方法,让一些不能胜任语文课程改革的老教师提前退休,让近几年刚毕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来代替他们的工作。这些大学生不但掌握着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改革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无疑会给农村语文教育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会极大推动农村语文教育的改革。
2.创建学习型学校,开发本校、校校培训。
学校应根据本校、本土实际,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学习,创建学习型的学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去学习、研究教育理论,促进本校教师的学习、教学经验的交流:促进邻近学校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使广大语文教师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广大教师尽快地进入角色,使新教材、新课标的精神早日落到实处,使我们的学生早日受益。
3.教研人员要切实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
教研人员要组织好对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工作,深入农村中学进行现场指导。多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新的教学经验。为教师的观念转变、迅速成长做出不懈努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广大的农村,农村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希望我们教育管理人员、我们的广大农村教师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朱胜利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