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程式化溯源等

2006-01-19钟小苑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钟小苑等

语文教学程式化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固定的程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曾盛行一时,后来受到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诟病,认为其机械、呆板,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其实语文教学程式化,并非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才出现,早在二十世纪初提倡语文教育科学化时,就已经存在这一问题。对其追根溯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和他的学生来因创立了“五段教授法”,即把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了”,教师用叙述的方法,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明了新概念;第二阶段是“联想”,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新概念联系起来;第三阶段是“系统”,教师综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归类、概括,得出新知识的规则和原理;第四阶段是“方法”,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并及时纠正其学习中的错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来因把这四个阶段加以发展,变为五个阶段。同时为了教授的方便更名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赫氏的教授法通过各种渠道于1901年前后传入中国,其时,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兴起之初。“癸卯学制”施行后,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出现,然而,学校增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仍旧是传统私塾和书院的方式,与新的教育发展不相适应。于是直隶学务处组织了教育研究所,各地方也成立了民间教育研究团体,寻求教育方法的改进,向教师普及教育学和教学方法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赫氏的“五段教授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清政府多次发文要求各地采用新的教授法进行教学,甚至在检查各地办学情况时,将教师讲授时是否按“五段教授法”教授作为各地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教育学家俞于夷、杨保恒等致力于“五段教授法”的实验和推广,他们把“五段教授法”应用于小学国文、算术等各学科教学,并建立了一套“教顺”,即教学程式,要求教师要遵循这一程式上课。这一方法因其实用性强、操作性强而受到热烈欢迎,各地教师纷纷效仿学习,使五段教授法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材,如何教授白话文是当时语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学家们纷纷著书立说,进行教育方法的实验和探索。夏丐尊、陈望道等在浙江第一师范创导“问题教学法”,把教学分为三大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行分析综合;师生互相质疑共同讨论。语文教育家陈启天在《中学的国文问题》中,主张把国文教材分为“问题文”,“模范文”,“自修文”三类,各类都制定一个教学程序,然后用相应的程序进行教学。黎锦熙先生参考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精神,再根据国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三段、六步法”。即把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理解”,包括预习和整理两个步骤,主要是指示学习目的、预习内容、提出疑问等。第二阶段是“练习”包括比较和应用两个步骤,主要是概括内容,练习表演。第三阶段是“发展”,包括创作和活用两个步骤,主要是作文,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后,先生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成了预习、整理、练习、发展四段法。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推广和运用,而且写进了语文教学法教材,此后,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沿着程式化的道路一路走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热潮中,凯洛夫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学法,又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语文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把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汉民族语文特点的教育教学规律,探讨语文教学的方法。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的魏书生老师创造了六步课堂教学法:首先由教师确定研读方向,然后是学生自己研读,相互讨论,再由教师解答,最后是学生的自我测评和总结。四川重庆黎见明老师设计了五步导读法,即激发动机——初步自读——仔细研读——精读提高——迁移练习。此外,还有许多老师进行了几课型几步骤的研究实验,这些改革实验,与二十世纪初的语文教学改革相比,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这些改革,仍然没有摆脱程式化的影响,所以虽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很难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在二十世纪初提倡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早期,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当时语文教学的混乱状况,使语文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按部就班地编写教案、实施教学提供了示范。但这种简单地把语文教学归纳为几个步骤、几种形式的做法,却是不科学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哪能千篇一律,都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况且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都有差异,教学时也应区别对待。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压抑了师生的个性,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综观语文教育史上语文教育方法的改革,无论是二十世纪初,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或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都没有突破程式化的框框,也没有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所以,语文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突破传统模式的影响,因学生而施教,才不会陷入形式主义机械、呆板的死胡同,才能使语文教学的现状得到真正改变。

(钟小苑广东省梅州嘉应学院)

谈双重性的语文素养

刘宏

语文是工具,是什么样的工具呢?只是交际工具吗?当然不是,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表明了语文教学的倾向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就其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方式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内容和灵魂,是工具的蕴涵物。人文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性、情感性,工具性也不仅局限于基础性、知识性,二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作为传统学科,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其发展道路必然会崎岖坎坷。《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定性结论,轻主体发挥;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重最后结果,轻思维训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重智育教育,轻全面发展;重英才教育,轻面向全体。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功利性过强,忽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当成“两脚书柜”、“应试的机器”,使本来应该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

堂倍受冷落,学生的灵性被扼杀,人格被异化,情感被冻结,结果是文章不会写,只会重复前人说过的话,语言乏味,如饮白水,味同嚼蜡,缺乏想象和创造力。一位教育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小学生中画了一个“0”让学生们说出像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像月亮、像太阳、像气球、像飞碟、像西瓜、像月饼……而中学生的回答就要简单得多:0和太阳;同样一个问题大学生的回答更让我们吃惊:只有一个0。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标准化思想束缚越大,根本就不敢让自己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生活中的教育现状叫人不寒而栗。

二、探究教育现状的原因

1.落后的教育思想造就了教师的至上地位

教师应该拥有相应的精神地位,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当以平等的观念来同其他成员相处,包括我们的学生,应该是朋友和合作关系。但“师道尊严”却让教师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的内心,很好地演绎了自古以来“天地君亲师”的圣训,“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亲”的地位,这样自然就淡化了教师的平等、民主意识。

2.考试制度的弊端导致教育的功利性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了莘莘学子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学而优则仕”导致学生考试意识增强,教师注重短期效应,尤其是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和导向是矛盾的,一方面,要求学校提供全面发展、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以升学比例、竞赛获奖来衡量学校。这样的评价与导向割裂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关于语文教改的新思路

1.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对于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没有语文,精神之花便会枯萎。”充分体现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实践,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利用母语教育的基础、语境、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规律,在感性的基础上去认识规律,如:利用汉字造字法形声、会意、象形的特点把握汉字;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培养语感,增加汉语文化积淀,丰富语言知识,最终增强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激活”语文学习天地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要倡导大视野、大语文观念,就是要克服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让教材、教师、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

3.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和谐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的入手点不仅在于汉字、文章、文学作品,还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精神的实质不是技术性、实用性的,它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尊重教学的真正主体,关注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志。师生间的关系应由师道尊严转向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朋友关系。

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也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掌握富有时代感的文学观念,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我们语文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刘宏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