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同轩作品
2005-04-29
英雄挽歌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北临牧草肥美的蒙古大草原,南界旱涝保收的米粮仓关中。从天而来的黄河之水如一道天然屏障将陕北高原圈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厚的周边环境使战争在这里寻到了充分展示的舞台。
汉武帝刘彻征朔方归来,坐在“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庙大殿前残喘,身边那棵挂搭着刚解下的甲胄的柏树顿时千疮百孔。秦直道上车辚辚、马啸啸,戎边将士和修筑长城的材料给养正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塞榆林。在绥德行辕里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急的扶苏、蒙恬,心急如焚地等待孟姜女哭塌的八百里长城如何了得的奏折,始皇看了后有什么样的口喻。骑在青驴上吟哦着诗句的杜甫,刚刚走出芦子关就被胡兵虏往长安。一手挥舞号令之旗,一手高举如椽巨笔的范仲淹到延州御敌,可他鞭长莫及,救不了远在唐代的杜甫,只好思谋自己将来的下场能比杜甫好得了多少。赫连勃勃的铁骑如穿梭一般将陕北的黄泥践踏得坑坑洼洼,无论他多么雄心勃勃,一统万城的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实施。李自成狠心地抛下米脂柔美的婆姨,领着一帮绥德的汉子走下陕北的黄土峁,杀出潼关,如一声惊雷将崇祯皇帝从宝座上震落下来,李自成天天如过年一般过了几天随心所欲的舒服日子,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使圆了皇帝梦的李自成落荒而逃,隐进深山。刘志丹手搭凉篷朝南国瞭望,毛泽东率万众红军曲折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向陕北黄土峁的皱褶里进发,焦急的心情从山丹丹开满山洼洼的时节一直延续到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时节,毛泽东坐上了过山西的黄河木船,望着陕北的黄土山峁深情地说:陕北真是个好地方……
陕北的历史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印本,如果将其压缩成一块饼干,在羌笛鼙鼓合奏出的音乐声中,放在口中慢慢地去咀嚼,品味出的不单纯是文化精粹、科技灿烂,同时还有血与肉的腥膻。
燕王职剑
“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戎狄。”这是撰刻在洛川民俗博物馆大门上的楹联。“地接关辅,境临洛渭”说的是洛川的地理位置。“风承周秦,俗融戎狄”则说清了这个县的文化积淀与风俗习惯。
“风承周秦”指的是承袭周秦文化。周秦文化的内涵都是些什么呢?周时的礼乐人文文化其主要指尊、卑、贵、贱。以孝、弟、忠、义、信为核心的儒学便是西周礼乐人文文化的发展。以致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学说。《淮南子》里说:“秦国之俗,食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有人将其总结为“公利”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封建的、强大的中央集团权制、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等。秦文化即“公利”文化,这个文化启发人们去积极进取,创国家民族之利。也有人将秦文化归结成“霸”文化。其霸便是从秦昭王始的扩疆封土,四处征战,扰得四邻不安。后来的秦始皇承前衣钵,进行了18年的战争,最后终获华夏的大统一。周秦文化的聚合,便是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俗融戎狄”一下子就概括出了洛川塬上的多元文化积淀和众民族的大融汇。
在洛川塬这块宽阔的大塬上,周秦文化的古代遗存俯首即拾。公元1981年夏天,洛川县严家庄的一位农家女子,将取土时发现的一柄锈迹斑剥却锋利无比的青铜剑,拿回扔在自家的猪圈棚上。这件兵器便使村里的孩子们,在戏耍时挥舞起来觉得比棍棒威风多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偶尔走进这所小院的考古专家发现了这柄青铜剑。剑身上“燕王职作武荥旅(都)剑”八个字,使专家们确认是以燕昭王的名义监制成,赠给亲信佩带的宝剑。在当时属秦国统治的洛川,发现燕国统治者监制的器具,给文物工作者出了一道新的研究课题。燕王剑那至高至尊的剑身铭文,使宝剑告别了腥臭的猪棚顶,躺在了陕西省博物馆专门为它建造的展柜里猩红的平绒上,高傲地与每个游人对视。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的、用以防身和进行格斗的兵器。剑,以锋为主,可刺戮,也可以用侧刃劈砍,是一种在近战中非常实用的武器。剑是杀戳放血、将生命从躯体上剥离的工具。不是做美味佳肴的厨刀,更不是孩子们手中可以随便去张扬挥舞的玩物。这柄“燕王职剑”所经历的故事和目睹过的残忍杀戮,冰冷地储存进坚硬的金属体里了。有谁能说清这柄宝剑的全部奥秘呢?仅借剑身上所铸的那八个铭文文字推测出的故事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呢?
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正是从对过去的事物进行记录和回顾、总结与积累、再计划与安排的基础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朝前迈进的。在没有史官记载历史和没有发明文字前的那一段漫长的时间、恰恰也正是人类发展进化的精华时期,人们还是采取了“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以及“周口店人”“仰韶文化”这样大跳跃、大线条地弥补起了这一段空下了的历史。其中民间的口头传说、前人的主观愿望、撰写历史者的合理想象和支离破碎的文物残片怎能严密地吻合?即就是用C14来鉴定化石的年代,那仪器显示的也仅仅是个闪烁的符号。于是,人们不会去追究这些文字的可信度,只是带着对祖先的崇敬和生命繁衍的神秘,不断地去挖掘和搜寻可能的线索和信息,尽量去完善。如果较真了,后代人精心垒起的历史之塔顷刻就会倒塌。
“燕王职剑”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导游使者,将人们的思维带进冷兵器时代。人们利用宝剑诱发的种种奇想由头,去翻阅发黄的经典、去叩问沉重的历史。
人类开始是用兵器来狩猎、获取生存的食物。接着是用兵器来阻挡犯疆过界的异族部落进犯。人们用的石块和木棒显然没有多少威力。当冶金术一诞生,当权者将命令和政策铸在鼎器上昭示天下外,接着便是锻造兵器,以示自己的强大和科技的先进。最后才将剩下不多的金属铸造犁铧,发展生产。到现代,国民经济收入也首先是保证军费的开支。军事技术的优劣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人们常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实是家中有枪,心中不忙。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家中有再多的粮食也会被强盗抢光的。所以人们在军备竞赛和战争中花起钱来从来都是毫不吝惜的。
燕昭王铸这柄“燕王职剑”的同时,将一份飘渺的荣耀和权力铸进了冰冷的剑身,这柄剑拥有了与其它剑相同的锋利以外,又同时拥有了高贵之气。能得到这柄佩剑的人在感到至高无尚的荣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在一张无形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无论今后如何肆无忌惮将剑高高地举过头顶,随心所欲挥舞,最终还是被剑所误。不是为统治者耗尽最后一滴血,就是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在秦国属地的洛川县,发现了燕王赐予亲信的佩剑,有可能是秦国的战将俘虏了佩剑的携带者、割掉了他的脑袋、将佩剑作为战利品带回了秦国。这柄佩剑腰身一变,成了缴获者炫耀和提拔的资本。这剑的新主人会步前者的后尘,将自已的希望、思想以及生命全部押在宝剑上,后者的下场可能不会比前者的下场好得了多少。
在“燕王职剑”出土后的1991年,我有幸得到了一张“燕王职剑”的拓片,拓片上的剑已经看不到锋利,但剑身上那上与甲骨文密切衔接、下启篆、隶、楷之先河的“铭文”韵律清晰、笔道工细典雅、锋露圆润,着实让人爱不释手。我将其装裱好挂在写字台前,但是,每次看到它,心里就不由得生发出剑给于我的思考。
让人们无奈的战乱和灾荒如孽生在历史双足上的两处痛疮,一处在流血,一处在流脓。社会也因为战乱和灾荒的不断复发阵痛而行动起来步履蹒跚,发展起来一波三折。特别是战乱,屠城杀人像收割庄稼一般,轰轰隆隆地扫地而过,千百万将士和无辜的百姓被卷了刃的兵器,伐割倒一茬又一茬。嗜血如命的战争鼓动者,踏着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尸山,淌过过膝的血河,狂笑着走向统治者的宝座。在高呼的万岁、万万岁声中又开始思谋新的杀戳计谋。
据不完全统计,有文字记载以来,仅战争就吞噬了3到4亿人的生命,消耗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绕地球一周的金带。战争增加了人类史书的厚度,世界史其实是最宠大、最频繁、最惨痛、最恐怖、最沉重的灾难史。当人们心情舒畅时手搭凉篷遥望万里晴空的时候,不时地会瞅见战争的阴云正悄悄地朝我们飘来。人们不得不无奈地垂下手臂。
“燕王职剑”躺在那猩红的平绒上,过去的岁月被一片红色所隐去。当人们再看到它时,不会不对因宝剑产生的思考由头进行一番联想,过去的已经过去,该产生的正在产生。好在人们一直为了和平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没有战争的世界大环境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白起祠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陕北延安南部的洛川塬上最北边的一座山峁上吧!将历史的典籍翻到,比汉武帝征朔方还要早一百多年的战国时期。
这座山峁海拔1300多米,峁顶上有战国时名将白起的祠庙。祠后有土冢,可能是白起的疑冢。洛川有人称此峁为白起祠峁,是陕北黄土峁区与陕北南部沟壑塬区的分水岭。现山峁上仅有残垣断壁,土石瓦砾。杂草树木已经将所有的历史遗迹全部掩盖,因多少年不见一个人登上这座山峁,山上几乎连小路的踪迹都没有了。据说当年白起曾在这里屯兵,是白起征战赵国的大后营。这天,我大概认定了一个方向,手扒着糊坡的荒草,拂去头顶上蔽日的树枝,大汗淋淋地朝峁顶上攀去。
登上白起祠峁顶,举目远眺,南边平阔博大的洛川塬到这里已经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沟壑边缘。东、西、北边全是重重叠叠的、覆盖着森林植被的座座山峰。这些山峰身披绿色的战袍,朝圣一般地簇拥于白起祠峁周围。“呜呜呜”吼叫的森林林涛聒耳地一浪一波地涌来,如千军万马的疾驰奔腾、如刀枪剑戟的叮当碰撞、如利刃刺入肌肤“哧哧哧”作响、如生命脱离躯壳而去时悲怆的惨叫、如万众百姓因战事失去了亲人悲哀的哭泣、如战胜者疯狂的欢笑和颂诵功劳的朝贺……
岁月的尘埃一层层掩去了曾震魂慑魄的往事,就连经典史书也在发黄,越来越生硬。白起祠旁的荒草和灌木在岁月的尘埃上自生自灭,粗壮而黝黑的树杆斑剥着苍桑,招摇的鲜嫩枝叶却在书写新的年轮。骄傲而肆无忌惮、残忍而足智多谋的白起地下可否安宁?
白起是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屡胜,夺得韩、魏、赵、楚等国的许多土地。秦昭王29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可以说这个常胜将军是秦国人的骄傲。
白起每战,多有杀戮。祁骏隹《遁翁随笔》卷上曾计其杀人之数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攻魏,拔华阳,斩首13万;又沉赵将贾偃之卒2万于河中;攻韩陉城,斩首5万,坑赵卒40万。则其斩首或不啻百万矣。”这里特别要提起的是白起的长平之战。秦昭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包围了韩国的上党,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引起了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秦昭王47年,赵国中反间计,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无实战经验的赵括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以引赵军进击,另外布置两支奇兵袭击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包围,困守46日,不能突围。最后赵括被射死,赵军40万人也被俘全部坑死。
就在这一年,印度的阿育王征羯陵伽国,杀10万人,俘15万人。阿育王见尸堆成山,血流成河,感战败之悲痛,遂下诏悔责,并皈依佛教,在全国提倡。在其统治时期不在征战。没几年,佛教在印度达到极盛时期。
然而,白起杀人如麻而并无恻隐之心,但他不过是统治者手下的工具而已。其斩首百余万,以前古无所有,其罪可谓大矣。《老子》说:好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在太史公《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秦王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白起)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白起自悟自言说出,其也有了领悟。这一次白起终于将杀惯别人的剑放在了自己的颈下。可见,这个安武君白起尽管不停地挥舞手中的利剑,收庄稼一般一茬又一茬地杀着人,可他也不过是秦昭王手里的一柄使用起来异常锋利的剑罢了。一但这剑卷了刃,使用起来不快了,便毫不怜惜地弃之不用。利剑切别人的脑袋很锋利,切自己的脑袋仍然不乏锋利。可白起陷进割别人脑袋的快感中决不会想到有一日,杀自己的快感将由别人产生。
然而的然而,白起杀人如麻并没有唤起秦国人的恻隐之心,白起自杀后,秦国的乡邑城镇都祭祀他。于是,一座白起祠便在洛川的这座山峁上建造成了。真是“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喜欢赵人怨。”
伫立在白起祠峁顶,心情因思考战争而过于沉重。我国北方这一大片容易干旱的土地,怎禁得住长年疯狂战事和那如骤雨狂风一般急驰的千百铁蹄的蹂躏,一场战争过后,广阔的大地之上,庄稼被践踏的没有了绿色,村庄被战火焚烧的精光,赤地千里,被斩杀了的已经高度腐败了的人和战马的尸体恶臭冲天。战争朝前推进,战胜者收复着一片又一片废墟,还有那丝毫没有抵抗力、不能行动、只知哭喊的妇女儿童,老人和伤兵……
这里有必要提到,现在山西高平一带农村中人民的一种食物。人们将浸泡了一夜,已发涨的黄豆,一勺一勺地放进小石磨眼,“嗡嗡嗡”地推动石磨,将其磨成豆浆,升火煮沸十几分钟,点卤水,汤中有了乳状的凝结物,用纱布将其罩在一起,挤压出水份,便做成了一种食品。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吃的豆腐。他们吃豆腐时再将其切成块,放进调制好了味道的滚沸汤中煎熬到一定程度,再大汗淋淋地连吃带喝。长平人将这种豆腐叫“白起豆腐”。通过长平人(赵国人)吃“白起豆腐”就足以看出,赵国人对白起的积怨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消去。他们要将“白起”泡涨、磨碎、煎熬、点卤、挤压、切碎、再煎熬、最后吞下肚去。
秦国人为白起修祠庙祭祀,赵国人则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这就是战争的剩余价值。好在不久秦始皇就统一了六国,秦国人和赵国人终成一家,但战争在每个人乃每个家庭所打上的烙印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只是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不再那么痛切罢了。今天,白起祠早已坍塌,已被世俗的尘埃掩埋而成为废墟。人们已经能非常公正地来评价白起在历史中的功过。而“白起豆腐”仍一年又一年地吃下去。
界头庙
距白起祠峁东南约30公里处的一座山峰上有一座界头庙,是为纪念中国古代很有名气的大刺客荆轲所修的。“界头”乃是时长日久当地老百姓发音将荆头念转成“界头”而已。
这座耸立于洛川塬东缘、隐于黄龙山脉之间的山峰像是悬放在天地之间的一颗绿色宝石。千百年来,采日月之精华、汲大地之灵气,有了许多道风仙骨。尽管山顶上的庙宇已是一片废墟,但山是活的,它在顺历史的延续,岁月的流逝,畅快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光。
可以说荆轲是比白起晚十多年的一个英雄。白起所侍的秦昭王已将权力交给了蜂鼻长目、鹘膺豺声、逼死仲父吕不韦、夷毒三族、放逐亲母赵太后的嗜血者秦王嬴政了。秦王嬴政一手提黄金大铖、一手握竹片短剑,雄心勃勃,欲完成消灭分立的各个国家的统一大业。秦国的势力强大使势单力薄的其它小国惶惶不可终日。流浪于燕、赵等国的荆轲与人赌剑皆因没有根基无法显示自己的本领,到燕国后,嗜酒的荆轲常与杀狗的高渐离饮酒击筑相乐与燕市,旁若无人。后燕之处士田光发现其不是常人,便善待于他,经引见与燕太子丹认识。后燕太子丹意欲荆轲杀死秦王。这样,秦国的百万大军将成为无主虎狼,群雄纷纷割据自重,各自以山为城,以江河为池,以天下为沙场,各国诸侯再演百年逐鹿。燕国也正好乘其乱、以锐不可挡之势收拾旧山河。经田光以自刎而死为胁,燕太子丹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而贿,软硬兼施,荆轲终于答应了这次刺秦的行动。
燕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进见秦王的三件礼物。一是用生石灰腌制、封于函中的、秦王昭示天下“有献秦国叛将樊于期头颅者赐千金、邑万家”的樊于期的头颅。二是燕国南界膏腴之地督亢的地图,自古“督亢熟,燕赵足,”这块土地是秦王早就垂涎的地方。三是燕市徐夫人所造的匕首,削铁如泥,再淬于药酒,见血封喉。
就在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时候,荆轲与年仅十三岁,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燕国勇士秦舞阳结伴而行。荆轲回头看一眼抛在身后的古都邯郸,残阳下所呈现的是一幅废都景象。一丝悲凉油然而生。杀狗的高渐离不忘故交,欣然击筑,荆轲引颈高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睽目,发尽上指冠。
就在荆轲在秦王嬴政的大殿上解开包袱,取出那个生石灰腌干了的头颅,从包袱中取出一筒精心装裱好了的地图长卷,就在那双手缓缓地舒展长卷,卷尽而出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持匕首朝秦王刺去,震惊的秦王扯断袖子而起,竟然抽不出背负的宝剑来。荆轲便于秦王玩游戏一般在大殿上追逐开来。后经侍医夏无且用药囊击荆轲和左右提醒秦王还负着剑,秦王才抽剑断其荆轲左股,不能再动的荆轲只好投匕首,不中秦王,大笑之中被秦王左右所杀。尽管后来隐姓埋名的高渐离因击筑的一技之长被已经成为皇帝的嬴政重赦,并允许在身边击筑作乐,高渐离不忘荆轲之事,暗将铅置于筑中,上殿演奏时趁秦王不备,举筑扑击秦王时也没得中,结果被诛。这是题外之话。不题。
据说,荆轲死后,潜入秦国的燕人想尽了办法终将荆轲的头颅弄到了手,星夜赶往燕国首都报信。这燕人可能没有用生石灰腌头颅的技术,要么就是行期的仓皇,加之天气炎热,条件不允许。跋涉至陕北洛川塬边的黄龙山区时,荆轲的头颅已经高度腐败,臭不可闻,再也无法携带。只好在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峰顶上挖坑就地掩埋。此后,人们在这里修了一座“荆轲庙”。一来好超度荆轲的亡灵,让他在天国里有一个好的归宿;二来纪念这位敢将匕首直接伸向皇帝的英雄。于是,荆轲庙便和白起祠遥遥相对了。
白起杀人如麻,可他杀的是些小人物,只要有的是力气,借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再略施高于对方的谋略,那就可以一个劲地杀下去了。特别是杀赵国的那40万人,疲惫不堪,饥饿难禁,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将士束手待毙。杀人杀红了眼的白起一声命令,40万条生命顷刻之间便消失了。
荆轲杀的是大人物,杀一顶百、顶千、顶万,杀一个就可以搞乱一个国家。杀一个就可以减少千百万人的牺牲而改朝换代。杀一个就可以减少多少代人的努力而使一个王朝覆灭,可真是一了百了。特别是荆轲杀的是一个盖世霸王,不要说众百姓的敢怒不敢言,连与其争雄的其它小国也都对秦王嬴政惧怕三分。荆轲的勇气、精神、以及临危不惧的气慨非常人所能具备。
白起祠与荆轲庙遥遥相对,白起是秦国的英雄,荆轲是秦国的仇敌,但秦国人依旧在秦国辖区的洛川塬上为荆轲建造祠庙。在人民眼里,白起和荆轲都是超于常人的英雄。人们公正的评价和肯定便是历史的评价和肯定。于是,荆轲庙和白起祠里的香火就可以缭绕一阵子了。
界头庙山不会因荆轲而存在,也不会因荆轲而消失。山本身就是山,有树木,有山水,有云天,有绿地也就足够了。站在山顶上远远望去,山的峥嵘,植被的嫩绿,足以说明山的大度。荆轲的到来,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跌入绿波之中,击起几环绿色涟漪而已,荡漾了几圈后就平静如初了。
杨八姐山
以上的这些话题因为战争而非常沉重,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嚎叫呻吟、你败我胜,着实让人发指。我不禁将目光从白起祠峁朝正北方向延伸10公里,停留在一座高于周围其它山峰名叫“杨八姐山”的峰顶。想从那缭绕的山岚霭气中引出一段轻松的话题。
温柔了许多的名子“杨八姐”从笔端流出同样与战争有关倒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
我登上这座山峰的峰顶,在这没有风,没有任何动静,如极地一般的寂静中,试图体验北宋时期战争在这里拉锯一样,你来我往的争夺气氛。体验战争在胜败之中所显示的份量。体验没有现代气息的、让人难以觉察的声响。我踏着瓦砾遍地、只有残垣断壁、早已成为废墟的杨八姐庙的遗迹,款款而行,不见杨八姐婀娜的身姿,只有满目的一片绿色。
这时正好是黎明,四周是厢寺川群山绰绰倩影和天空中正在由灰变白、刚刚显现出一丝嫩红的时光交替。这里曾经有过多少个热情或者冷酷的白天和黑夜呢?人们不会陌生宋代漫长的历史。特别是古典戏剧和市井演唱话本,演义出的许许多多,关于杨家将精忠保国的故事,让杨家的事情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哓,人人皆知。据说杨继业娶佘氏,生七子,又生二女。二女一叫琪八娘,一叫瑛九妹。姐弟九人具善骑射,精通韬略。继业出战打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白令字旗,因此号称“令公”、“令婆”。于是,一门忠烈的杨家将从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到七郎八虎东拼西杀,从佘太君百岁挂帅到八姐九妹的驰骋疆场,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到十二寡妇征西,从烧火丫头杨排风的武艺到焦赞、孟良的忠义,将天波杨府为保北宋江山的忠烈,推向了极致。加上辽国的萧太后气势汹汹,所统之兵频繁犯界,使宋王朝的北大门始终不得安宁,再加上国内的奸相潘仁美里通外国、陷害忠良。宋王朝的历史也就吵得纷纷扬扬了。
杨家将的忠义使宋王朝的命运得以延长,而杨家的满门人却因保国死伤殆尽。舍家保国的精神从古至今都被人们称为美谈,竞相仿效。其实,统治者为了封建王朝、为了家天下何足你一家两家人的牺牲呢?按当时的情况和环境讲,杨家借助外援一夜就可以夺得鸟位,弄个皇帝干干。可忠义二字使他们想也不敢想。
可是,赵匡胤想了。
宋王朝乃是殿前都检赵匡胤暗地里联将弁,托词北征,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七岁的小周王和二十多岁的新寡周太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无权无勇,被自做皇帝拥兵还朝的赵匡胤逐入西宫,半壁江山霎时被篡。然而风水轮流转,到宋朝后期,国势日衰,特别是元将伯颜引兵渡江,势如破竹,宋家王朝剩下两三个小孩子如何支撑得住将倾大厦。今年立一个孩子当皇帝,第二年被敌兵虏去;再立一个孩子,不到两年就惊恐而死;最后一个小孩皇帝,勉勉强强地支撑了一年,也没有回天之力使宋王朝死灰复燃。“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元朝的建立又将杀戮之刀到处乱砍。
纵观宋朝历史,尽管科技在北宋时期已达顶峰,在世界亦屈指第一,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展示出了宋朝开封城的盛景。但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加之后期辽、金、元三国迭起北方,宋朝怎能逃脱得了灭亡的命运呢?
杨八姐就是宋王朝所上演的闹剧中的一个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物。尽管宋史没有在杨八姐身上施舍笔墨,戏剧和评书中也没有对杨八姐进行多少渲染。即就是流传于洛川民间有关杨八姐的事,也仅是一星半点儿。只是说北宋政府为防金兵南侵,令八姐镇守当时是关中通往陕北边关的交通要道开抚镇。八姐新婚不久,其夫远在京城汴梁作官,正处妙龄的八姐守边御敌,多少年夫妻难以团聚,八姐每日泪水洗面,后思劳成疾,不治身亡。现在的厢寺川过去人们叫“相思川”,川中间流淌着一条厢寺河,意思是“相思河”,在川口有一个村子叫厢西铺,意思是“相思堡”。现在从厢西铺到开抚,要经过陈家台、巨台、史家湾等地。意思即八姐病重从“相思堡”送往开抚治病,到陈家台时病情沉重,到巨台时病情加剧,到史家湾时人已经死去了。
现在我们细细想来,杨八姐的这种死亡,在期盼的甜蜜之中酝酿出了多少无奈的苦涩,在无法抵御的死亡之中,隐藏着多么大的痛苦和失望,在她的爱情历程中,掺杂着多少因忠诚而派生出的仇恨呢?
战争这架机器的残酷不论其年龄、性别,轰轰隆隆地开过,谁也不可能幸免。本该是娇妻,应生儿育女、侍奉父母、干力所能及之事的杨八姐没有逃脱战争所带给的灾祸,舍家离夫,离乡背井,独自一人来到边关要塞,娇嫩的双肩竟挑起了为国分忧的重任。杨八姐便在思夫的煎熬之中处理着军情,在简陋尽是阳刚之气的军帐之中调兵遣将。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杨八姐不能成寐,军帐外稀稀落落的响声传进八姐的耳鼓:几个卫士严肃而响亮的换岗声、满山遍野的树木发出的簌簌声、马厩里马嚼草料和打响鼻的声响、其它军帐里兵士的鼾息一阵紧过一阵、还没有入睡的兵士们低沉而忧郁的歌声……这一切杨八姐岂能不去理会?八姐或面对青灯,或走出帐外仰望天空中的满天星斗,心里想着远在汴粱的丈夫正在干什么。这漫漫长夜如何得过呢?
我把目光投向山角下的那条相思河,河水潺潺淙淙一直朝前流去。这是杨八姐的相思泪吗?它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从宋代中期流到宋朝灭亡,从元代流到了今天。
杨八姐舍家保国的精神让人感叹,明人张宗介赋诗云:
渺渺平川绕洛城,
碧天遥遥两峰青。
岸回曲槛鼋鼋坼,
潮送暗窗风雨生。
清时洛川县令狐挺吟诗云:
谁把相思号此川,
塞垣车马往来多。
只因自古征人泪,
洒向空川作逝波。
读完这些诗句,我心中浮涌出这样几段话来:
其一
青丝红颜披戎装,
纤腰素手弄花枪。
舍夫离家驰疆场,
不让金人过朔方。
其二
忠义二字无老少,
刚烈一门皆猛将。
只是八姐思夫泪,
流入黄河到汴梁。
是英雄创造时世还是时世创造英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争论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英雄出现,这些英雄的壮举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也必需清醒地看到,英雄之间的较量也同时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人民好不容易建造好了的物质之塔,因战火的漫延而顷刻倒塌。我们能说燕昭王和秦昭王他们哪一个是英雄,哪一个是狗熊呢?我们能说白起和荆轲都是真正的英雄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典籍中,印上了一行清晰的足迹。人们翻阅这些历史典籍的时候,就会去咀嚼和思考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白起为秦国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结果被站住了脚跟的首脑赐死,抱撼而终。白起的忠义在自己把宝剑放在自己的颈上时,显得多么苍白。荆轲所谓的反叛精神竟然是将用毒酒淬过的匕首,指向要统一华夏大业的法家人物秦始皇,这种举动无疑是反潮流而动的小人举动。荆轲这位英雄无非是燕太子丹手中直指秦王的工具罢了。荆轲这位英雄应该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才合适呢?杨八姐的丈夫娶了一位女英雄,这位女英雄可能还会给他带来许多别人不可能有的荣耀,可女英雄一去边关就是多少年,女英雄对于他的丈夫来说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尽管杨八姐的英雄泪为了思念丈夫而常年流淌,最终也不过是一曲迷人的情话。
战争是什么?我们可以站在同一战争的中立立场上,对战争的两个对立面评头论足,也就是在胜利者的赞歌中和失败者的挽歌中去对战争评述。赞歌声中有哀婉的韵调,挽歌声中同样有顽强的音符。
尽管人们总爱用正义和非正义这宽泛的词句来概括战争,无论正义和非正义,走向战争完结的道路都是用人的尸体铺成的。
史前的山顶洞人将穿戴的服饰或身体的某个位置,用赤铁矿粉涂抹成红色,这种鲜艳刺眼的色彩,被一些史学家们解释为:原始巫术礼仪的运用和稚嫩审美意识的出现。但从战争的残酷杀戳和那些在战争中、被肢解得四分五裂的尸身汩汩冒涌的鲜血上、怎能不让人去怀疑这红色过早的出现,会不会包含着恫吓别人、为自己壮胆、以及对后人战争活动和人类命运的预言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旦在不多么美妙的睡梦中忽然被战争的枪炮声吵醒,就不得不跟着战争的步履前行。如果侥幸地在哀伤残酷的战争之夜熬到天亮时,那还散发着炮火温热的废墟上,突然开满了和平之花,人们抚摸着自己还没被肢解,或者被伤害的躯体,内心潜藏的恐惧、消极、忧郁甚至绝望,霎时会被这和平之花一扫而光。人们在战争中得到的最大财富,就是自己还活着。世界上有什么能比“还活着”这个存在事实的价值更高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为那些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勇于献身的人致敬!
所以,在战争中一旦人类某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占了上风,并进入到领导战争的核心,任何外在的、巨大的、残忍的身体和天花乱坠般的学说也不能征服它时,地球的生命史就掀开了崭新的一章。
我们诅咒战争的同时随时都准备拿起武器反击侵略。
总有一天,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会让战争走开。为此,人们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