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看产业转移问题

2005-04-29刘崇献

北方经济 2005年6期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密集型沿海地区

刘崇献

一、民工荒现象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1月19日,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在该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上透露,该市目前缺工30万人。缺工引发了恶性竞争,同类工厂之间“挖墙角”的现象流行,这意味着:

(一)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吸引力下降

在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二)国内其他地区的吸引力增强

进入21世纪,国内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广东一枝独秀,长三角、环渤海、浙江、山东等地区的经济也快速发展,民工流动方向多元化。

(三)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

尽管一些企业在为吸引民工费尽心力,除非提高工资水平,否则“民工荒”难以真正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趋势。

(四)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削弱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缺工意味着产能不足,而固定支出却不会减少,两相抵扣,最后的收益和竞争力将大幅度降低。

(五)一些企业已经酝酿外迁

有一些企业已经陆续迁移到了中部的湖南和江西。如广东东莞一家鞋厂迁到湖南郴州之后,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东莞低50元至100元,当地的厂房租金水平也仅相当于东莞的三分之一。

(六)“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国内产业转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民工荒”持续发展将提高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民工荒”发生的同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浙江等地土地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成本落差为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提供了动力。

二、以前国内产业没有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生,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发生。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在成本推动下发生的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活动。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其发生的前提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禀赋差异。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

亚太地区的国际产业转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表现的非常典型。首先是日本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然后又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似乎扎了根,还没有看到发生大规模国际转移的迹象,尽管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眼巴巴地等待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即使在国内,一些内陆省份等待产业转移也等得花儿都谢了。如江西和安徽期待融入长三角,而湖南期待加盟珠三角,但十余年的感觉是“不带你玩儿”。究其原因,国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民工可以自由流动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几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二十余年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城乡收入水平的巨大落差始终维持着农民工走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压低了劳动力成本,使得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

(二)“二元化”户籍政策使得沿海地区使用农民工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虽然农民工的身份角色和职业角色长期分离,但其福利待遇是取决于身份角色,长期以来,沿海地区在使用农民工的过程中不用负担失业、养老等各种福利待遇,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成本。

(三)沿海地区相对广阔的土地制约了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由点到面,快速扩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了“亚洲四小龙”经济体所遇到的那种土地面积狭小而造成的土地成本急剧上升的局面。

(四)国家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国家对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沿海地区在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基础上,还获得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对吸引外来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内陆省份的相对劣势

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省区的劣势体现在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和经济法律环境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落后、政策法律环境不规范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增加了产业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只有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内陆地区增加的交通成本小于在沿海地区增加的劳动力土和地成本时,产业转移才会大规模发生。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民工源源不断流向沿海地区,或者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伴随身份和福利待遇的改变,并且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倾斜,那么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综合成本早就会有大幅度的上升,那么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早就开始向内地转移了。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前景分析

面对“民工荒”为表象和起点的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内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以及中央政府都要未雨绸缪,顺应这个潮流,使这个过程顺利有序地发生,总体上看,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会想尽办法维持其低成本优势,尽量避免本地企业大规模迁离。这些努力在短期内应该是有效的,但长期趋势还是会发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或者低成本的国外迁移。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会及早谋划,综合权衡,早日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内部省区踩点落户,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发达地区的政府也需要认识到每个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本地区的企业将具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必要,同时本地区的产业也应该考虑升级换代了,只有产业高级化和优化才会更有出路,没有必要死死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放。从发达地区的条件看,由于有了长期的资本积累,也具有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把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的服务业将会更有前途,同时对内陆省区也是某种形势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调整和发展经验。

对于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中部地区,也需要重视这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内陆地区需要加强本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健全本地区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办公的效率。土地和工资水平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水平适当确定,不要盲目攀比沿海发达地区,必要时可以对土地和工资水平实行相应的控制,否则将丧失低成本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可能直接跳过这些地区到国内更加内陆的省区落户,或者直接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其他国家。同时,也不要对这次产业转移寄托太高的期望,产业转移而来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含量比较低,但对增加本地区就业比较有用。各个内陆省区还是需要重视培育本省区的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和企业内迁现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央政府要因势利导,鼓励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扩散,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中西部省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另外一方面要统一利用外资等方面的政策,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应该逐步取消了,尤其要避免国家出台政策继续强化东部的优势地位。此外,国家应该关注东部地区民工的生存状况,打击任意加班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血汗工厂”;努力完善各种社保福利待遇,改善民工生活状况;必要的时候通过立法赋予民工一种权利,即在当地打工时间超过规定年限的民工有权利要求成为当地的市民,当地政府不得拒绝,也不得给予歧视待遇。回顾国家对农民、发达地区企业对农民工的长期超额榨取,也该到了适当反哺和回馈的时候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应该始终只是一句口号。

总之,国内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产业转移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充分重视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密集型沿海地区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