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及内涵
2005-02-03刘晓明
刘晓明
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经营意识的逐步形成,这一理论必将延伸到我国基础教育界,并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性。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最早提出来的。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论述,笔者认为,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教育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对手效仿的独特的能力,是教育组织长期形成的,支撑教育组织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并使其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蕴含于教育组织内质之中,为教育组织所独有。
教育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如下特性:1.独特性。它是教育组织特有的并且不易被模仿的关键能力。2.局部性。它是教育组织独有的在某一方面的局部优势,而不是全部的优势。3.基础性。它是教育组织的基础性能力,对教育组织的其他各种能力具有统领作用。4.成长性。它不是短期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5.集合性。它不是某种属性的单一体现,而是教育组织对各种属性整合后形成的能力。6.内在性。它不是教育组织教育水平程度的外在表现,而是决定教育组织发展前途的内在能力。由上述特性不难看出,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是影响教育诸多因素的总和,与教育组织的物质条件以及教育组织的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区域教育(学校)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决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人才资源、动力机制、资源整合、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条件、社会认同度等,其中人才资源是决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它和动力机制、资源整合共同形成了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核。
1.人才资源是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区域(学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有没有形成,首先取决于包括教育局长(校长)在内的人才资源。没有优良的人才资源,区域(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硬件设施、管理机制再好,也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影响。同样的道理,教育局长在区域教育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育局长(校长)的思想决定了区域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局长(校长)的人格力量和学识决定了区域教育(学校)的品位,教育局长(校長)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区域教育(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此,区域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首先取决于教育局长(校长)的素质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局长(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大胆的创新精神、丰富的管理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够更富有成效地培育好区域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有了好的教育局长(校长),还必须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说有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建设好的教师队伍,一靠有效的师资培训。通过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靠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转化。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并把他们转化为符合本地需求的人才。三靠广阔的成长平台。为教师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非常重要,如开设教育沙龙、设立学术出版基金、组织教育学术争鸣等。
2.建立科学的动力机制是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有了好的人力资源,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教育。教育核心竞争力与区域教育(学校)的动力机制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动力机制,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激活他们的创造性,也才能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科学的动力机制,发挥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必须有共同的教育追求和理想———共同愿景,以及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和策略;必须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制度化的运行规则;必须尽最大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体教师有主人翁的归属感,激发教师队伍的潜能,解放教育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民主化推进管理制度化,使一切管理制度内化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3.强化资源整合是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环节。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教育内外部的各种资源,是形成教育核心竞争力所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育局长(校长)必须对教育系统内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增量资源,抓住有形资源,挖掘无形资源,必须善于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使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为区域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以及由智力派生的观念、体制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让所有的资源为我所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使区域教育(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4.教育文化对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组织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因此,隐含在教育核心竞争力各个要素中的教育文化在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文化有三种层次。一是物质层面的教育文化,这是教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实现载体,是从事教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层面的教育文化,这是教育文化的内在形式和主要支撑,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的规范、规则以及教育的运作方式两个方面。三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文化,这是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表现为学校师生的教育观念、思想意识等。
笔者认为,要培育教育组织的教育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崇尚一流、团结进取的组织文化(严密、灵活的组织体系),以人为本、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人本化、激励性的规章制度),高效有序、和谐顺畅的管理文化(以激励为主要特点的管理策略和理念),开放创新、灵活多样的课程文化(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选择的需要),相互诚信友善的学生文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德育体系),文明健康、便捷安全的网络文化(以家校互联为主要特征,以促进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以及整洁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使每一处地方都变成会说话的教育工具)。
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作为决定教育组织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教育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如下内涵。
1.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教育规律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教育规律在区域(学校)层面的有机再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区域教育(学校)实践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反映。因此,区域教育(学校)竞争力既有其统一于教育规律的一面,又有其标志着区域(学校)实践特性的一面。这就要求区域(学校)必须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区域(学校)的教育实践路径和范围。
2.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局部优势与整体实力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学校)某一方面优于其他区域(学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它又是学校或區域经过整合了的能力。因此,区域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既能反映区域(学校)的局部优势,又能体现区域(学校)的整体实力。这就要求区域(学校)既要积极发展、凸显自己优于其他区域(学校)的局部优势,又要不断整合、提升整体的教育实力。
3.教育核心竞争力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区域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区域(学校)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4.教育核心竞争力是理性竞争与全面合作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教育竞争的必然产物,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推动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竞争基础上的全面合作,其结果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因此,区域(学校)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竞争的意识,又体现了合作的精神。这就要求区域(学校)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必须注意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力争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双赢。
5.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坚持共性与彰显特色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有其共性的一面,即任何教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教育本质在局部或整体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有其个性的一面,即每一个教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应该具有不易被其他组织模仿的独特性,都应该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区域(学校)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又突出了教育组织的个性、特色。这就要求区域(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坚持教育的共性,而且要强化特色、个性的培养。
6.教育核心竞争力是追求理想与直面现实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教育(学校)理想和教育追求的生动体现,因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不可能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它又是区域教育(学校)现实的本质反映,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奋斗的结果,因为没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奋斗就不会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也就不会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区域教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既是追求教育理想过程的有机再现,也是教育实践探索效果的集中展示。这就要求区域(学校)既要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又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并不断使理想变成现实,从而使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