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以载道 师范群伦

2004-05-21

雕塑 2004年2期
关键词:学人南京大学雕像

尚 荣

尚荣(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大学之大,不在有无大厦,而在有无大师”。

当今的教育,重在学校,重中之重,又在大学,这里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处所,是输出栋梁之才的地方,也是今后对国家发展导向产生影响的力量。现在对高校有很多评判标准,院士的多寡、SCI论文转引的数量、招生规模、资金实力等等。其实最根本者还在学术,“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学术的长足发展又在于学校有无大师,在于学校的学习传统和学人的治学精神!

那么这些精神特质存在于校园之中,又该如何彰显出来呢?我想学人的纪念性雕塑是这一精神很好的载体。像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像、闻一多像,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像、冯友兰像,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像、徐悲鸿像等。这些人物都代表着一段历史的节点,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标识和象征。所以这些雕像都是沉甸甸的,它们承载的是历史,人们喜欢到以雕像为中心所围合的空间里发发思古之幽情。校园里这些雕像的有机组合,这些节点的串连,构成了一副校园文化的图景,也就是一部视觉意义上的沧桑校史。

我们时常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一些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百年学府里,有一批大家、学者或院士的存在,他们正如同流淌于山林中的冽冽甘泉一般,以他们为中心,结集成一个思想律动的源泉。当他们在林荫道上踽踽而行时,会迎来莘莘学子恭敬的目光,就是这样的看着就可以,不必上前相识相询,也许是不同的学科领域,也许对他的理论也无法作专业的了解,或许他们现在的科研水平已经不如年轻一代,但是他们与学校是混融在一起的,本身已是带有符号性,有了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他们是鲜活的“雕塑”,会动的“雕塑”,会影响一代学人的“雕塑”,他们与校园的学人纪念雕塑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如同一座座山峰,有了这些,“平坦”的校园就会林壑幽深,阡陌纵横,气象万千。一边是有血有肉的师长,音容笑貌,可感可触。你或许听过他们的课,或许了解他们的小嗜好,也许听过他们的轶闻趣事。一边是永恒的,青铜或大理石,以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上的人物,你对他的了解可能只是通过历史的记载和间接的评述。有了这两者的存在,现在的与过去的,现实生活中的与历史意义上的,在时间空间上便能交构形成文化上的大风景。

所以在校园树立文化名人像、为历史树碑是尤为重要的。这里还有一个教化的作用。毕竟靠学生老师单个的了解太过漫长,影响也小,在校园中就竖起这些丰碑,可以感触历史,抚摸沧桑。另外,一个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并不是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空间里生活三四年,而应该是在大学里找到一个历史以及定位自己在这个历史中的坐标。了解到一些百年学府在整个中华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位置,并且自己进入这段历史,与之发生关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准确的知道价值、位置、意义,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历史的文脉才能得以延续。学人先辈的雕像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切入点。

还有对校园纪念性雕塑的建设,我们漫步在一些老校园里,一方断碑,一段残垣,都能使人思接千载。我们现在感受校园的历史文化似乎只能从那些残留的老建筑中去搜寻。然而,中国特有的土木结构,终难永恒,加上人为的破坏,政治的灾难,令现在的遗存也所剩无几。作为学生应该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以史为荣,所以在现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学楼群越盖越多,新校区越扩越大的背景环境下,应该人为地提炼出历史,凝固历史。很多高校对本校的百年纪念、著名历史事件进行挖掘,标记。用雕塑和文化广场的结合的一些方式来加以固化,如北大的五四运动纪念碑。南京大学的南京大学星等,都是在对校园进行文化进行建设的同时,对学校精神、学人精神的确立,也是这些精神得以传承的一个保证。在历史和将来都将一直起到作用。

猜你喜欢

学人南京大学雕像
西南联大学人访书阅读活动考察
跟踪导练(四)3
黄玉峰:要做“学人”, 不做“学霸”
雕像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Triple Personality Theory from Freud:An Analysis of Jude Fawley in Jude the Obscure
黄白黑漂流记 有根的石头
“奥巴马”摔跤
三个金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