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史前雕塑

2004-05-21吴诗池

雕塑 2004年2期
关键词:玉雕雕塑艺术

吴诗池

Chinese art of sculp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history. My humble article is proposed to make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classification, substage, par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prehistory sculptures from the prehistory sculptures in 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Sculp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 society that developed to certain stage. It is originated from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one hand, this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sculpture artworks of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mankind's aesthetic ideals and concepts did not come together with the birth of the mankind, instead they were generated only after long-term of its production practice, gradual evolution of human brain, ideation to create beauty, and the perfection of sense organs, possession of aesthetic susceptibility & needs, and the ability for making sculptures as a result of brain evolution.

Like other arts, art of sculpture has a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history archeological data showed that, its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substag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short, the study on prehistory art of sculpture is very beneficial for the research of economy, culture, art, religion, cultural exchange, even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can provide the enjoyment of beauty, cultivation of sentiments, improvement of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s, the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workmanship,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 inherita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拙文拟从考古发现的史前雕塑作品,就中国史前雕塑起源、分类、分期、分区、特点、成就作初浅探讨。

一、雕塑的起源

雕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与生活。这除了考古发现的雕塑艺术品可以印证外,还因为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不是一有人类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待到人类历经长期的生产实践,人脑的逐步进化,具备了创造美的思维能力,以及感官随着大脑进化而日臻完善,具备了审美感受能力和人们具有审美需求且具备了雕塑能力时方能产生的。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雕塑史的最初一页,或者说最早雕塑的诞生,是与人类的出现同步的……第一件工具的制作一不仅只是一件纯粹的工具,即人类用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武器,它同时也是第一件艺术品,第一件雕塑品。……”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之所以不把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第一件工具视为第一件艺术作品、第一件雕塑作品,系基于以下几点根据:

首先,姑且不说第一件工具,就是距第一件工具的诞生相距已达数百万年之遥,在山西芮城县西侯渡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距今180万年的砍斫器,无论是单面还是多边单面砍斫器都没有什么对称可言,即使所见选用砾石打制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刃部有些对称,但也只是为省力加工出较锐利的刃口时无意形成的,而不是为审美而创作的(图一)。

第二,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马克思曾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即人的实践活动——M·卡冈注),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正因为如此,所以雕塑艺术不仅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具备了能感受到形式美的感官和具有了创作形式美的能力的时候方能产生的。

第三,雕塑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之,雕塑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其产生与发展是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当人类尚处在童年甚至离开童年相当漫长的时间里,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时,是不可能产生雕塑艺术的。正如恩格斯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先民们生活于连食物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又“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之际,不要说创作雕塑艺术,就连客观存在的大自然美也不可能有感觉的。即使为省力、为增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发明创制了简陋的工具也只是服务于生产与生活,而毫无美感可言。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第四,生产、生活是雕塑艺术创作的源泉,而雕塑艺术又是生产、生活的写照。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羊,方钵上饰刻画猪、陶盆上饰刻画猪和稻穗纹,圆雕木鱼、牙雕鸟纹、骨雕鸟纹及木雕蝴蝶形建筑构件与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存伴出等,这些作品是新石器时代居民河姆渡人过着稻作农业,兼营家畜饲养,辅以渔猎采集的定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旧石器时代居民系过着采集、渔猎的攫取经济生活,旧石器时代考古未发现,也永远不可能发现雕塑家猪、羊和饰刻反映稻作农业的稻穗纹可作佐证。

中国史前考古发现大宗雕塑作品表明,中国原始雕塑艺术起源于本土,是世界雕塑艺术的起源地之一,这方面将在后面谈及雕塑特点时予以阐述。就中国本土起源而言,也不是一源,而是多源的,这方面拟在后面谈及雕塑区域划分时予以阐明。

二、雕塑的分期

雕塑艺术同其它类艺术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史前考古资料表明,雕塑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期。首先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雕塑和新石器时代雕塑两期。这两期各自还可进一步分期。鉴于旧石器时代尚处雕塑艺术的萌芽时期,其作品发现甚少,尚不具备进一步分期条件,故这里仅就新石器时代雕塑作进一步分期。我们根据以上新石器时代雕塑作品的介绍,把长达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雕塑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雕塑艺术尚处产生阶段,其作品的种类、数量、发现地之“少”是其标志,题材、雕刻技艺之“贫乏”是又一标志。在距今约10000多年——8000多年前之际,考古发现的堪称雕塑作品的,迄至目下,尚仅在河北兴隆燕山发现1件雕刻角器柄(残段)及于福建漳州发现1件小型石雕人首。但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发现。

中期,雕塑艺术已步入初步发展阶段,其作品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多是其标志,题材、用途、分布流域广泛是又一标志,另一标志是雕塑技艺多种多样。其中就种类而言,新增煤精雕、玉雕、蚌雕、牙雕、骨雕、角雕、木雕、陶雕、陶塑、泥塑、石摆塑、蚌摆塑、土堆塑等。就题材而言,新增加动物、植物及其它(工具模型、房屋模型……)等。而人物又新增人面像、人体半身像、人体像等。就雕塑作品出土分布地域而言,全国除少数省、地区未发现,绝大部分省都或多或少有所发现。就雕塑技艺而言,新出现塑造技艺、镶嵌技艺、摆塑技艺、堆塑技艺等。年代约在8000——5500年前。

晚期,雕塑艺术又有所发展。玉雕艺术、陶塑艺术之发达,雕刻作品出土地域更为广泛是其主要标志。在距今5500——4000年前之际,全国各地(包括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均或多或少出土雕塑艺术品。玉雕艺术方面,从治玉中心的出现至少已可划分七个中心地区,即辽西地区、鲁东南及苏北地区、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徐淮地区、陕北神木县一带、甘东天水地区和鄂中偏东的天门市地区,又从这些地区出土的玉器的种类、数量之多,用途之广,雕刻之精可窥见当时玉雕艺术发达之一斑。其中又以良渚文化的玉雕艺术最为发达。姑且不说玉雕作品出土地点多(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汉山、瑶山、吴兴杨家埠……;江苏武进寺墩、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德清辉山、常熟三条桥、嘉菱荡……;安徽定远山根许……),也姑且不论其雕刻、镶嵌技艺之精湛(有的刻纹细如毫发,要用放大镜方可看清;有的已运用透视原理;有的客体嵌物——玉粒细如芝麻……),仅就已出版的《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一书所刊载的270件精品即可窥见良渚文化玉雕艺术发达之一斑。其中除单件外,大多造型各异。并多作进一步装饰,且追求造型与装饰和谐美。总之,无论种类、题材、数量之多,还是雕刻技艺之精,都堪称良渚文化玉雕艺术已发展达史前玉雕艺术的最高峰。陶塑艺术方面,其作品在全国各地也或多或少都有发现,其中陶塑人物系以处于晚期前段的红山文化最为发达,出土陶塑、泥塑裸体女像的数量之多在各考古学文化中独占鳌头是其标志。而能把圆雕、浮雕、线刻、雕镂、镶嵌和彩绘有机地结合,并能灵活运用捏、贴、堆、刻、镂、镶嵌和彩绘等多种技法,塑造小型人体像和塑造大型乃至巨型人体像(不仅能塑造与真人相若的作品,还能塑造大于真人二三倍的作品)是又一标志。而陶塑动物则以处于晚期后段的石家河文化为最发达,出土的陶塑动物种属、数量之多位居各考古学文化之首是其标志。而雕塑技艺之娴熟是又一标志。特别是能把大象缩小塑成只有几厘米大小的小型塑像,且比例适宜,造型逼真,令人惊叹!此外,此期石摆塑、蚌摆塑、土堆塑已绝迹,也是其标志之一。

以上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雕塑的初步分期,随着日后考古的更多发现,或许可作更细分期。

三、雕塑的分区

史前考古发现的雕塑作品日渐增多,为我们进行雕塑分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但因属旧石器时代的作品甚少,尚不具备分区研究的条件,故这里仅就新石器时代雕塑作初步分区。

对新石器时代雕塑的分区,有的学者把它划分为甘青地区、中原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诸地)、东北地区、南方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对此说,笔者除同意所划甘青一地区外,余均不敢苟同, 因把位于黄河下游、长江中游者归入中原不当,东北地区不只分布红山文化,南方地区实多指杭嘉湖地区,也欠妥。此外,在分期方面,把分布于中原地区(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划分为中期,而把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划为晚期,因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所处地望、所属文化传统不同,又两者系处并行发展,并无早、晚之分,故值得商榷。我们根据前面介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雕塑作品的分析,以发现多且具有独特风格又富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中心,初步把中国新石器时代雕塑划分为黄河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西辽河地区等,因分布于这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区系脉络已较清晰,这也是分区的依据之一。其中黄河中游以仰韶文化雕塑最富代表性;黄河下游以大汶口文化最富代表性;黄河上游可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长江下游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最富代表性;长江中游以石家河文化最具代表性;西辽河以红山文化最富代表性。此外,雕塑艺术较不发达的地区,计有西南地区和地处东南的闽台地区、粤港澳地区等。

上述所列各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所见雕塑作品都有自己的源流,如仰韶文化渊源于裴李岗文化,由河南龙山文化所承袭;又如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而由山东龙山文化所承袭;再如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系属同一文化系统,前后者间有着承袭关系;复如石家河文化系承袭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这一文化系统而发展。由此可证中国新石器时雕塑不仅是本土起源,而且起源也非一元,而是多元起源。

四、雕塑的特点

综观中国史前雕塑作品,可以看出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旧石器时代仅见雕刻作品,且材料种类、作品种类少、数量也少,题材单调。仅见几件骨片刻画几何纹和偶见角器刻饰几何纹。于辽宁海域仙人洞遗址虽出土过距4—2万年的装饰品,但品种少,制作粗糙,多系兽牙穿孔,未作进一步加工;另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出土的距今1.8万年的石坠、石珠等装饰品也仅见穿孔,未见作进一步加工。两地所见装饰品大多尚未能归入雕刻作品。唯在山顶洞所见骨管类装饰品有在表面一侧刻画一道至四道短而深的横沟可勉强归入雕刻作品。而人物、动物雕塑均未曾发现。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雕塑尚处萌芽时期。

其次,新石器时代雕塑,早期尚处产生阶段,直到中、晚期方进入发展阶段,并形成如下特点:

(一)选材多种多样,计有木、玉、玛瑙、煤精、绿松石、石、骨、角、牙、蚌片、陶、陶土、泥土、蚌壳、青铜等。但各考古学文化对各种材料的选用并不平衡,如有的考古学文化并未用玉材、玛瑙、牙料、角料、青铜等;而石材、骨料运用则较普遍。泥土仅见杨家洼文化用于堆塑龙,蚌壳仅见仰韶文化偶用于摆塑作品。

(二)雕塑技艺娴熟,多种雕塑技法运用自如。当时的艺术匠师在雕刻艺术方面,已掌握了锯、钻、磨、镂、刻、抛光、镶嵌技艺,并能得心应手地选用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技法创作艺术品或对器物作进一步装饰。在塑造艺术方面,已掌握用圆雕、浮雕、贴塑、线刻、锥刺、雕镂、彩绘的有机结合,并对捏、贴、堆、刻、镂、镶嵌及绘画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进行创作。此外,还发明石摆塑、蚌摆塑、土堆塑技艺进行创作。

(三)雕塑作品丰彩多姿,但各类雕刻作品的数量差别大,其中以几何体装饰品和装饰性作品占多数,以动物为题材次之,以人物为题材少见。而陶塑艺术品的题材则以动物居多,人物次之。雕塑动物中又以猪为主,狗次之,羊、鸡又次,其它少见,写实、写意兼夸张的表现手法塑成。而雕塑人物,则以塑造裸体女像占绝大多数,裸体男像少见,也采用写实兼写意(局部)、夸张(局部)的表现手法塑造而成。特别是塑造裸体女像,五官俱全,躯体丰腴,双乳饱满,手足写实,或呈坐姿,或呈位立(偶见下肢呈锥状),比例适宜,有别于欧洲、中东地区所见史前裸体女像比例失调,头小,颈长,腿短,足呈锥状及双乳、屁股等处的球块状堆积,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雕塑艺术,这也是中国雕塑艺术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乃至同一文化的雕塑艺术发展不平衡。就雕刻艺术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各考古学文化的雕刻艺术发展不平衡,如玉雕艺术,查海文化已创制玉玦作耳饰。至晚期则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相争妍竞秀,良渚文化略胜一筹。此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石峁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陶寺山西龙山文化也较发达,其它的考古学文化甚至未曾见过玉雕的倩影。又如牙雕艺术,河姆渡文化首创精美的牙雕艺术时,还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到后来大汶口文化的牙雕艺术超过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人不但运用线刻、圆雕、而且创造了透雕、镶嵌技艺。另一方面是同一考古学文化中各类雕刻艺术发展不平衡。如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艺术较玉雕艺术发展。又如良渚文化玉雕艺术造谐深,相比之下,石雕艺术就显得十分逊色。就陶塑艺术而言,如红山文化人物雕塑艺术发达,而石家河文化则是动物雕塑艺术发达。此外,红山文化陶塑艺术发达,玉雕艺术也较发达,其它类均显逊色。凡此,都表明各考古学文化雕塑艺术发展不平衡。乃至同一考古学文化的雕塑艺术发展也不平衡。

(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雕塑艺术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这一现象也是我们进行雕塑艺术分期、分区研究的主要依据。如陶塑艺术,陶塑人物发现不很普遍,主要发现于北方,又以陶塑裸体女像占绝大多数,这与当时人们祈求丰收和生殖崇拜息息相关。其中以红山文化陶塑人物为最多见,且皆为裸体女像,作品中不仅有小型者,还有巨型者。而地处南方则唯于马家浜文化发现1件裸体男像。陶塑动物发现较普遍,以石家河文化为最多见,种属、数量也最多,且皆小型捏塑而成。此外,同系人物雕像、动物雕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造型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可参见前面分类中的实例介绍。)

(六)雕塑艺术品形体大小差别显殊,其中以红山文化的雕塑人物表现最突出(详见前面的实例介绍)。

(七)青铜艺术不发达,而且尚处于产生阶段,考古发现青铜艺术品种类、数量少是其标志。迄今尚仅于仰韶文化中发现1件装饰品——半圆形铜片;于红山文化中发现1件铜指环;于河北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出土3件铜坠饰;于山西陶寺龙文化遗址出土1件乐器——铜铃;于齐家文化发现二面青铜镜。

五、雕塑艺术成就

中国史前雕塑艺术,系以玉雕艺术、牙雕艺术和陶塑艺术最富有成就,又以圆雕、浮雕、贴塑、透雕、线雕人物像、动物像所取得的成就最卓著。

圆雕,是一种完全或比较完全的立体雕塑艺术,也是形体美最直接表达方式,它具有生命体的力量感。玉雕作品中凌家滩文化的玉雕人体像,红山文化的玉雕龙、鱼、龟、鹰,良渚文化的玉雕鱼、蛙、鳖,石峁陕西龙山文化的玉雕螳螂、虎是其代表作。陶塑作品中,红山文化的小型陶塑裸体孕妇人体像和模拟裸体女性人体塑造的巨型“女神像”是其代表作。最值得称道的是,陶塑艺术家为塑造巨型“女神”雕像,还发明了衬骨雕塑法(有的标本内腔留有用木柱为轴捆扎禾草秸为骨架的遗痕),在造型设计方面已能抓住人物的形态和动作特征,且注意到塑造对象本身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多种雕塑技法(捏、堆、贴、刻、镂、镶嵌、彩等)并用,塑造出体、形、神、色兼备,动与静辨证统一于一体的整体人物形象。此外,仰韶文化还首创塑绘相结合塑造人头像。而更令人惊奇的是马家窑文化创造了正倒两面人头像的塑绘结合的杰作。这些雕塑技法的运用,为中国民族传统雕塑技艺及中国彩塑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历代的雕塑艺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浮雕,原始雕刻艺术家已发明了浮雕技艺,根据图像浮突程度不同,可分高浮雕和浅浮。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浮雕作品大都属浅浮雕,良渚文化所见“琮王”、“钺王”上雕饰的浮雕神人兽面纹及石家河文化所见玉雕年轻小伙之首及飞鹰是其代表作。

透雕,原始雕刻匠师业已发明并娴熟地掌握透雕技艺。于反山15号良渚文化墓出土的梳玉脊(原称冠状饰),以透雕兼阴刻细线相结合,构成神人神鸟形象,左右对称,两面相同,构图巧妙,是透雕作品中的杰作。另于江苏昆山赵陵山良渚文化墓出土的透雕人鸟兽形玉坠也是其佳品。

线雕,系指以阴线或阳线作为构图的作品。艺术匠师巧用刀、凿、锥之类的雕刻工具,在可供雕刻的材料上雕刻而成的造型艺术。河姆渡文化所见圆角方体陶钵外表饰线刻猪纹、陶盆上饰线刻鱼纹、稻穗纹,大汶口文化所见陶尊上刻饰“石斧图”、“石锛图”、酿酒图、景象图),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出土的陶尊上的刻画动物图及汤阴河南龙山文化所见一圈足盘上饰线刻两个裸体女像是其代表作。

镶嵌,系指把一种小的物体(客体)嵌在另一种大的物体(主体)上,使两种物体(主、客体)成为浑然一体的一种工艺。一般客体是对主体起装饰作用或表现主体的某一部位。考古发现的镶嵌艺术品计有镶嵌陶塑人头、石雕人头、木器、石器、骨器、牙器和漆器等。其代表作首推于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出土的嵌绿松石的玉簪。该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顶部形呈似呈云形珮,镂孔透雕,玲龙剔透,两侧面的两面对称嵌饰一圆形根绿松石,嵌入与圆孔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充分显示出高超的镶嵌技艺。簪体呈竹节状。此外,良渚文化的嵌玉粒(小如芝麻)玉钺,大汶口文化镶嵌骨、牙雕筒、骨指环,马家窑文化的镶嵌骨笄,良渚文化的朱漆嵌玉木胎高柄杯等也是其代表作。凡此,表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即已发明了镶嵌工艺,且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开了我国传统镶嵌工艺之先河。

总之,对史前雕塑艺术的研究,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文化交流、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如日本发现的玉玦与查海文化的玉玦造型雷同,表明中日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此外,也有其现实意义。不仅通过研究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而且中国的传统雕塑技艺都可以从史前找到渊源,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与未来的发展也将从中得到启迪。

猜你喜欢

玉雕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