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拉克孩子的童年

2003-08-27解传广

视野 2003年6期
关键词:童子军萨达姆淘金

解传广

新世纪的第一个夏天,我正在伊拉克。这个夏天分外炎熱,素有“世界火炉”之称的海湾地区更是热浪滚滚,进入6月以后气温一直在摄氏50度以上。周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孩子们,纷纷随着父母到西方国家或者其它比较凉爽的地方避暑休假去了,伊拉克孩子却没这个福分,他们的父母没钱供他们出国,即使有钱也不准随便出国。况且,他们必须到夏令营去,不是去休闲玩耍,而是去参加军事训练。

根据萨达姆总统的指示:为了迎击外敌侵略,保卫伊拉克,青少年也要参加军事训练。从1996年开始,伊拉克教育部每年夏天都要组织1—3万名12—17岁的少年儿童参加为期20天的“萨达姆童子军”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分两期进行,内容包括编队操练、实弹演习、体能训练、爱国主义、文化和宗教教育。据说“萨达姆童子军”是由萨达姆的长子乌代领导的。1995年,他为青少年军训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规定12—14岁的儿童要参加“童子队”(称为“雏鹰”),15~17岁的少年要参加“敢死队”(被认为是乌代领导的“萨达姆敢死队”的后备军)。一到6月中旬,乌代控制的青年电视台和《巴比伦报》就围绕这个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并号召家长督促孩子报名,称赞参加者将成为“国家的宝藏、希望和胜利的保障”。

“萨达姆童子军”夏令营十分艰苦,军营是用单层砖或者泥坯围起来的土房子,有的干脆就是普通帐篷。负责军训的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对萨达姆总统绝对服从的“共和国卫队”的优秀军官们。对待童子军,他们必须“铁面无私”地按照现役军人的标准进行训练。为了训练孩子们吃苦耐劳的能力,组织者让孩子们像士兵那样全副武装地在滚烫的沙漠中摸爬滚打,时而匍匐前进,时而翻墙越障。制裁下的伊拉克生活水平很低,孩子体质普遍很差,不少孩子难以承受高温下的高强度训练,昏倒在沙漠里,有的甚至死在训练场上,被授予“烈士”、“勇土”称号。

童子军训练营的严酷令伊拉克孩子谈“营”色变,对夏令营畏避三分。适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有的宁可花钱买通教官。家长如果拒绝孩子参加童子军训练,将面临严惩,有的甚至被没收赖以生存的个人“购物本”,或者忍受断电、在家里洗“桑拿”的待遇。作为世界上储油量位居第二的石油大国的公民,经济上的辉煌曾经让伊拉克人昂首挺胸地过着不愁吃喝、不思劳作的阔绰日子。他们用地下黑色金矿,从世界各地换回金灿灿、银闪闪的金银首饰和贵重器皿,囤积金银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那时的富家新嫁娘可阔气了,仅身上装饰的耳环、项链、手镯、脚链、头饰就不止上万美元。女人们凑在一块儿最爱评头论足,开口闭口都是谁的金银首饰样子靓、分量重、成色好。有一位体态丰腴的贵夫人发誓要打造一条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项链。不久,她就戴着这条“巨无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不料,她的脖子实在是不堪重负,被项链磨得红肿起来。可是她不在乎,竟然让佣人用手提着项链跟在她身后,一时成为笑谈。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伊拉克陷入战争和制裁的深渊,国民经济每况愈下,一些穷苦的伊拉克人又做起了黄金梦。

以前,金银店生意火爆,打制首饰忙个不停,一些废弃的金渣银屑被店主随手扒拉到水桶中倒入水沟,顺着水沟流入底格里斯河。于是,这几年出现了一群淘金族。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河畔就出现一些高高低低的人影,大部分是孩子。他们聚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淘金、淘金、淘金。

淘金者专门找与金银店有关的水沟入河处,用铁锹、铲子挖掘那里的泥沙,边挖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泥沙中是否有闪光发亮的东西。前几年,淘金者大部分是孩子。这几年,前来一试运气的成年人也多了起来,但大都空手而归。因为那些有可能埋着金渣银屑的泥沙早就被淘金老手像篦头发似地梳理了好多遍。现在的淘金者想得到一星半点的金银,真是难乎其难了。不止一个伊拉克朋友对我说,现在的伊拉克儿童大部分都在打工。此话不假,几乎在我到过的巴格达的所有地方,都见到了童工的身影。

每次到菜市场买菜,我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孩子。他们推着木制的或者用塑料筐拼缀的小推车,争先恐后地恳求受雇。为了受雇成功,他们争先开低价,叫着“我只要2毛钱!”一旦雇用了他,他马上又会把价码提到1元。一次,我“盛情难却”,便指定一个小孩,他乐得颠颠地跟在我身后,殷勤地帮我提东西,把菜装上他的小推车,运到汽车旁,再把菜倒腾到汽车后备箱里。我看他太辛苦,便给他2元钱,他高兴极了,对我千恩万谢,要求我下次再找他。拥有小推车的孩子是童工中的富有者,而那些兜售塑料袋、要求为我们提东西的只是“有车族”的帮工而已。每次侥幸揽到活儿,利润分成,帮工们顶多得到几毛钱。

在一些比较体面的金银器皿店、古董店、饭店中,也有不少童工,他们大都是白面书生,穿戴整齐,彬彬有礼,动不动还吐几句英文呢。他们大都因家境困难被迫辍学,也有的白天上学,晚上到店铺里打工。巴格达的许多店铺傍晚才开始营业,白天顾客很少,加之购买力低下,店主只雇一个小孩子看门就行了。如果有人买东西,小孩再打电话让老板过来。这些孩子进入社会早,善于察颜观色,客人一到,他们便机敏地为客人开车门、拎东西、搬椅子、递饮料,业务十分熟练。

伊拉克友人告诉我,现有1/3的学龄儿童失学。伊拉克实施义务教育制,但实际上大量师资外流,校舍年久失修,制造铅笔的原料也因为“铅”被美国认为是“双用途物品”而被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挡在伊拉克国门之外。

伊拉克的小乞丐特别多,几乎在所有公共场合都有孩子公开乞讨,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只要—停车,总会有几个脏兮兮的小手伸进车窗要钱。因此我的车里、身上总是准备一些零钱。特别是到外面请客吃饭的时候,早就有小乞丐埋伏在饭店附近,见到我们这些老外便一拥而上,死缠硬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不把零钱事先准备好,也许会出现难堪的场面。

伊拉克当局为了树立形象,禁止乞讨。如果发现大街上有人乞讨,轻则关押,重则判刑。只是乞讨的人多了,管不过来。而小乞丐自有办法应付管制,他们往往变换方式,例如,手里举着两根香蕉、几盒火柴、一块糖果什么的,苦口婆心地劝路人买下。实际上,他们卖给你一盒火柴要你6盒火柴的钱,这显然是一种变相的乞讨。遇到这些小乞丐,我干脆直接把零钱散发了。

(刘谊人摘自《世界博览》)

猜你喜欢

童子军萨达姆淘金
救命“童子军”
淘金梦
美国童子军只有男孩才能加入吗?(答读者问)
《淘金岁月》:论“知行合一”仍只是“知”
传萨达姆被捕前已不问政事专心写书
童子军:百年历史,强悍依旧
超级童子军
“当然是萨达姆,他收到了余生免费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