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普通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3-04-29宣秀玲
宣秀玲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竞争所引发的市场竞争等,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普通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国有企业普教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随着我国加入WTO,将使国有企业基础教育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国有企业基础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使学校从企业分离后,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企业职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享受到较高水平的中、小学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拟就当前改革应着重抓好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国有企业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及现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已经来到我们面前。为了加快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教育政策,新一轮教育改革风靡全球,科教兴国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为人类的共识。以经济为基础,以教育、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竞争的最重要内容。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件重大事件,将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的教育来讲喜忧参半,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机遇方面讲,WTO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观念,可以优化我们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可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从挑战方面来讲,WTO将冲击我国的教育制度,外来文化以及西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教师资源将重新配置,教育多元化的结构将冲击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
从基础教育自身讲,基础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形势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将不再承担社会的各种职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办社会的格局将逐步调整,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面貌将彻底改变。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为了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国有企业所属的中小学即将剥离。因此,企业办中小学的积极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投入减少,教职员工的待遇相对偏低,工资收入与公办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教师队伍不稳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又得不到补充,加上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方面的问题和自身利益驱动,不愿接收企业中小学,在这种矛盾下,企业中小学的境遇十分尴尬,办学困难重重。
当前,国有企业办学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是以企业为中心,办学规模不大,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质量和效益不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师资力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有企业职工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具有旺盛的教育消费需求,使国有企业的教育格局受到挑战,教育结构最终面向市场化的产业结构和职工子女教育需求主动调适不可避免。
针对上述国有企业中小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国有企业普教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国有企业普教改革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的中小学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分离中小学不容置疑。因此,被动地等待不如积极地应对,去争取,去探索,走出一条既适应国有企业和教育政策两大趋势,又通过改革促进国有企业中小学校改制发展的健康道路。有关改革发展的思路如下:
1.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中国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而基础是发展教育事业。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我们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2.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发展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要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树立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各个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3.加大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为企业减轻负担并做好自我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根据国务院2001年6月14日发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眼2001〗21号文件)精神,稳妥地搞好国有企业中小学分离工作,制定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分离中小学的办学经费,保障企业所属中小学分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可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探索企业中小学分离的形式。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的领导和管理,尊重企业的意愿,指导企业中小学的体制改革和重组,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对国有企业中小学进行多元结构机制运行的改革试验。
三、解决国有企业中小学分离的对策
由于国有企业中小学分离在即,形势逼人,企校分离大势所趋,这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为了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子女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因此,搞好国有中小学体制改革,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企校分离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依靠政府扶持,帮助企校顺利分离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办学校已不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运行。过去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着单位子弟学校,这种企业的附属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单位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所以,企校分离势在必行。政府帮助企业解困也就有责任对国有企业的中小学进行教育资源的调整,对国有企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中小学可以进行收编,在这方面各地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在2001年7月对三家国有企业的学校进行合并,改名为南宁市五一路学校,使企业中小学转为公办的学校闯出了一条新路,为顺利实现企校分离提供了经验。
2.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创新
教育市场的开放,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认识不足,缺乏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观念,把教育作为一种福利事业来办,由企业作计划、管投入、办学校。入世后,教育市场的形成将对我们的传统观念产生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教育市场的新变化,要以创新精神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做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
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义务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方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力量办学又成为提高生命力的办学主体,联合办学也成为基础教育的一种现实的有效形式。在国有企业中小学剥离,地方政府接收又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改革办学是一条较现实的出路和办法。通过公有民办的机制,既减轻了国有企业办学的负担,又可以通过改制后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促进自身的稳步发展。
3.加强学校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在学校管理机制上,要打破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职员工的铁交椅和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在干部、教师中实行竞聘上岗和年度考核的做法。充分发挥竞聘、考核等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手段。同时,在收入分配上拉开距离,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和多劳多得的制度,使教师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打开能进能出的用人渠道,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中小学改制后可以实行高薪聘用名师执教,创建优良的品牌学校,
避免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遭到淘汰。
4.国有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普通教育的投入,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于国有企业中小学面临从企业剥离的事实,加上前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碰到一些困难,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因此,企业对中小学的投入普遍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教育法》要求中小学的教育经费要保持两个逐年增长,而企业划拨的教育经费却逐年递减,办学经费不足。这势必影响中小学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势必带来办学条件和环境方面的不足,势必造成与政府公办的学校差距越来越大,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企业要继续办好未分离的中小学。"这无疑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看清楚,即使将来学校剥离到由地方政府来办,虽然学校的主管部门变了,但学校布局的位置没有变,学校的生源没有变,得到良好教育的仍然是我们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的子女。俗话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教育的百年大计,更为了国有企业广大职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与条件,希望企业按照《教育法》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所属中小学的资金投入。
总之,国有企业普教改革,实现企校分离,如果按照中央的规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序安排,妥善处理,将会使国有企业中小学得到妥当的安置,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全面建设我国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广西区建一公司河北子弟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