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2003-04-29姚上海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3年4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康社会思考

姚上海

提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国跨入新世纪伊始,就进入了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在我国这一宏伟的建设目标体系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尤为重要。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康社会;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有12个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1%。目前,全国近3000万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1]。一个国家越大,社会经济就越多样化,只有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经济区域都适应新情况,都充分发挥出潜力,才能最好地发展经济?眼2?演。可以说,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一、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难点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总体上达到”,仅是指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它还不是“全面小康”、“均衡小康”。由于我国疆域广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很大(并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西部地区是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一)西部地区人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或者富裕程度较高的县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贫困地区和特困地区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东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如深圳、温州等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万元以上,而相对贫困的陕西省商洛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500元左右,两者相差66倍多。再以经济综合实力的GDP为例,2000年上海市GDP总值为4551.3亿元,人均GDP产值为27187.58元;广东省GDP总值为9506.0亿元,人均GDP产值11035.52元;而甘肃省的GDP总值仅为983.0亿元,人均GDP产值为3836.85元;贵州省的GDP总值为993.3亿元,人均GDP产值为2817.87元;两者差距之大,从人均GDP产值来看,上海市分别是甘肃省、贵州省的7.09倍和9.65倍,广东省分别是甘肃省、贵州省的2.88倍和3.92倍[3]。从另一方面看,2000年,西部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411亿元,人均GDP产值557美元,刚迈过400美元的温饱水平,只相当于全国1995年水平,离800美元的小康水平还有相当距离[4]

(二)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从小康标准的五大方面相比较,人口素质的小康实现程度是最低的,仅达到小康标准的90%,而这其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与小康标准的差距就更大了[5]。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达12.1%,高于全国9.1%的水平,高于中部地区8.0%的水平,更高于东部地区7.9%的水平。尤其是西藏、青海、贵州、甘肃等省区更为突出,其比重分别高达47.3%、25.4%、19.9%、19.7%[6]。分布在西部的22个人口少于10万人的民族中,有14个民族文盲率超过20%,最高的为西藏的门巴族和珞巴族,其文盲率高达77.75%[7]。又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不识字比重为11.5%,东中部只有8%,西部则高达25%,是东中部的3倍多;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也是西部占大头,超过1/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重,西部呈递减趋势,初中文化程度东中部占40%多一点,可西部只有27%;西部高中文化程度只占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东中西部比重分别为6%、3.7%和3.1%[8]。而目前,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零8个月,西部地区仅为3年零6个月,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可见,西部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三)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东部有300个,占总数的44.8%,西部仅有121个,占18.1%。在我国50个最强城市中,东部32个,占64%,西部仅有7个,占14%,;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东部有6个,西部仅有3个;100万~200万人口城市,东部有11个,西部仅有4个;50万~100万人口城市,东部有90个,西部仅有31个[8]。据建设部城市规划司提供的资料,1993年西部地区每1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数、每万平方公里的城市人口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9%和28.8%,仅为东部沿海地区的12.9%和8.7%。到2000年底,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共84个,其中56个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占67%,西部地区仅有克拉玛依、昆明、柳州、乌鲁木齐、北海、南宁、梧州等7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元,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西部地区在城市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存在着类似于“超城市化”的现象,如失业率高、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和住宅紧张等等,城市化的质量低。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为例,城市人口自来水普及率只有63.4%(全国大多城市在9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6.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仅2.1台(全国大多城市在5台以上)[10]。在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小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面大、第三产业欠发达等原因,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十分困难。

(四)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一方面,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水资源匮乏,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质变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降低。在生态环境已经恶化的条件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将以对环境的更大破坏为代价,较低的粮食单产以较多的耕地面积来弥补,较低的现金收入水平靠更大的畜牧饲养量来提高,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贫困地区尤其如此。西部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且生存环境酷劣,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但人口增长却很快,有的省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西部地区省份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远远高于东部。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并导致生活在恶劣生态环境中人们愈来愈贫困,贫困人口又越来越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区。

(五)投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滞后。从硬件环境看,西部地区地处内地,远离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投资的硬件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从软件环境看,一是思想守旧,偏于保守,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缺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深受“等、靠、要”思想的束缚,形成“一切紧跟上头,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经验来了还要看一看”的保守思想。二是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各地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因条块分割,往往出现政府促发展,部门抓利益,企业、群众办事难的情况,许多涉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政策在落实上步履维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差,甚至出现“梗阻”,落不到实处。三是资金缺乏,配套资金不足,影响了外地客商和外商注入资金的积极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财政收入较少,大多数省份是低层次的“吃饭”财政,甚至有时连“吃饭”都保不住,难以挤出更多资金来搞建设;同时,随着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的变化,资金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建议

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首先必须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建构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体系中;同时又要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实际,依托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比较优势,本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一)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和落实国家扶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W·亚述·刘易斯所说,对于制度来说,“是促进还是限制经济增长,要看它对人们的努力是否加以保护,要看它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多少机会和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合理的制度设置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推进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关键。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按照“梯度发展理论”,首先发展东部地区,再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东部沿海转向中西部地区,使得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被强化和拉大,形成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良机,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关键是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有力的政策措施,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1?郾建立新思路,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据新形势,制定相应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政策。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又地处边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区域。所以,西部区域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完善新形势下国家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等各项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和完善与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思路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充分依托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挖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如制定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科技发展和转化政策,推进信息化发展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城市化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郾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的宏大背景下,对西部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如:集中全国力量“对口支援”,攻克西部贫困地区、特困地区扶贫难关的特殊政策,财政特困县的财税特殊政策,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补偿政策,以及国家主要用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建设投资、发展基金、各类专项基金、以工代赈和扶贫资金政策等等,吸引住“输血”带来的活力,努力建造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国家应在总结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有的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西部各地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西部不同类型地区的意见,针对西部地区新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和出台更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西部地区建设实际的、利于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把西部地区作为另一种“特区”来对待,给予特殊优惠。

3加快西部地区行政体制改革,转变行政观念,建立与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思路相融合、与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政府运行模式。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影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局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滞后,缺少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往往不能适应,严重制约了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如:行政部门冗员多,投入产出效益低,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等,已经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体制约束,抑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小康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亲民、廉政、务实”的政府机构,高效而又富于创新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政府行政运行模式,使西部地区的建设导入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二)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淀人力资本存量,全面改善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

人力资本是人们生产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也越来越大于物资资本的投资收益。但是,当前西部地区人才缺乏,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对于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事业,必须立足于长远发展,以战略的眼光,全盘规划科技教育事业,加大科技教育事业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彻底转变西部地区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东西,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科技教育方面,制定优惠的科技产业化政策,加快产业化步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改革教育投资体系,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把物质扶贫投入更多地转化为人力资本投资和基础教育投入。一是改革西部地区教育投资体系,由国家把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全部或大部分承担起来,切实改善西部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严格执行《教育法》,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二是改革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在西部地区的招生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对口培养”力度,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西部地区的师资培训,同时积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西部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三是积极拓宽西部地区的办学渠道和办学形式,为西部人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拓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把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由基础教育投资扩大到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层面上来。

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培养、引进、留住、用好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人才运行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既要加大其自身培养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力度;又要通过制定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引进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来创业;更要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留住现有人才,用好现有人才,让他们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能力,心情舒畅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三)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

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来看,谁把握住了供需结构调整的时机,谁就抓住了市场,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因此,在当前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依据西部各省、区、市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加强横向联合,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调整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全局领导,统一步伐。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选择上应采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针。“异中求同”是指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同样要走产业升级之路,发展新技术产业。1978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先发性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首先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西部地区必须从它们的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同中求异”是指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从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产业政策,如:“差别化战略”、“错位经营战略”、“分层竞争战略”等,以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

根据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近中期应将培植当地经济实力和财源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大农业、特色旅游业、名优特产品(如名烟、名酒等)、生物产品、少数民族特色工业品以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军转民工业品等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峰.为西部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法制日报,2002-12-24.

[2]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第559页.

[3][5][8]李君如.小康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第156页.

[4]胡毅力.民族地区如何奔小康.中国民族,2002(12)

[6]刘小珉.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与战略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11.

[7]《中国民族工作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工作年鉴,2001.

[9]邓进.西部大开发的“城市短缺”问题.中国建设信息,2002-7-30.

[10]毛松宁.中国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民族研究,1998,(7).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小康社会思考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