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超越:“温州模式”的启示
2002-04-29龙昭毅
龙昭毅
我国发轫于20多年前的市场取向改革及其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千差万别,发展的路子各异,因而出现了很多“模式”。“苏南模式”、“石狮模式”、“白沟模式”、“诸城模式”,如群星闪耀,令人目次不暇接。在人们的心目中,温州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商品生产起步,迅速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这也许就是著名的也是最引起争议的“温州模式”。贵州的国有经济比例过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这是贵州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温州经济发展无疑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为了帮助我省企业家科学认识“温州模式”,贵州省企业决策研究会2002年11月3日在贵州能辉酒店举行“温州模式”的演变与创新专题演讲会,由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介绍“温州模式”的由来和发展。并与贵州的企业家进行交流。
马津龙先生曾任温州体改委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对“温州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此前,马教授曾应邀在国家行政学院、中纪委干部培训中心对各级领导讲课,并应邀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就温州改革和发展问题发表演讲。这次马津龙先生赴筑讲学,着重剖析了温州企业从八十年代初至今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管理体制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目标选择,全面总结分析了温州模式的演变与创新。受到与会企业家热烈欢迎。
马津龙教授说,改革开放以前,温州没有铁路,公路也落后,平原仅占17%,而且由于地处沿海,在备战年代不可能安排大的工业项目。温州离大城市也较远,所以条件远不如贵州。但温州人有善于经营管理的传统,温州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20世纪50年代全国盛行“一大二公”的时候,温州就包产到户1000家,“文化大革命”中包产到户达到70%,这说明温州的计划经济色彩淡薄。没有历史包袱,所以能够最早进入市场。温州人的等级观念也淡薄,是农民、干部都无所谓,80岁的老太也去收购兔毛。不会说普通话,就写字条与人交流,几乎是全民经商。服装、电器、鞋业等迅速发展起来。现在温州的推销员遍布全国和世界,温州的产品——从上面提到的那些传统产品到钢琴、汽车——也遍布全国和世界。如奥康,在很多国家都有专卖店。温州非公有制企业不花国家一分钱投资,却创造了温州98%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温州,失业人员很少,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忙着去闯市场。
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大多从家庭企业起步。夫妻店、兄弟厂、家庭作坊数不胜数,其生产经营多为邻近大企业的配套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等。小企业的优点是管理成本低,因为谁也不会怀疑对方吃回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这种企业逐步向股份制发展。企业的业主有的好几个,有的几十个,有的企业甚至多达数千,这意味着一个企业里头有很多员工持股。当时曾经发生姓“社”姓“资”的争论,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我国内部职工持股的企业不多,但国外这类企业很多。国家有关部门来调查,得出结论:温州企业改革的方向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温州经济姓“社”不姓“资”。随着资本的扩张,温州的企业又逐步向规范化的公司制演进。集团公司发展到20530余家,多数是民营的。这些企业多数由家庭企业发展而来,但是随着企业的扩张,原创企业家庭的股份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有的企业已无原创企业的家庭成员。这是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公司不仅有货币资本股东、董事,也有人力资本股东、董事,民营企业引进人才不惜重金。
马教授的报告使贵州的企业家深受启发。有与会同志咨询国有企业改革问题。马教授说,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比较,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最大,没有行政推动不能奏效。明晰产权的一种选择可能是职工持股。公司制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经验,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文化环境进行借鉴、创新。
有与会者请马教授谈对一个期期温州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看法。马教授说,温州的企业由于都是白手起家的,开始都不可能获得合格的原材料,所以温州崛起之初,盗版产品较多,出现了在今天看来是伪劣的产品,如早期的皮鞋、打火机等等。不过有些产品本身就是由价格档次决定的,一定价格只能买到一定档次的商品,钱货价值相符。但是这种情况很快成为历史,温州已进入“质量立市”的阶段,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早已实现从粗糙、简陋到优质、高档的转变。温州企业建立诚信经济是经过曲折和反复的。现在企业普遍认识到欺诈的后果严重。老板对消费者、对国家不恪守诚信,就很难要求员工对老板恪守诚信。
缺乏诚信也许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普遍现象。温州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正转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阶段。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密集型企业争相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报喜鸟、奥康的设备即分别从日本、意大利进口。
有与会同志请教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马教授引用国外经济学家的话说,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自然选择往往是最好的选择。经济调整也是这样,由政府规定哪种所有制经济、哪种产业应该达到多大比例,效果未必好。不如政府“消极”一些,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自己去发展,结构可能是优化的。民营企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也是这样。采取什么模式最合适,企业最有发言权,企业自己会选择,顺其自然最好。
有与会同志询问温州廉政建设的情况。马教授说,在温州,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做“无本生意”,以权谋私,这种情况也有。这是违法乱纪行为,应该受到党纪国法制裁。更多情况是,一些机关干部有特殊才能,就索性“下海”,自己办企业,或到企业去谋职,从而获得丰厚收入。一边在机关干、一边为企业干的不多,因为边际效益很低。
有与会同志提到,温州企业崛起,资金需求很大,民间金融弥补国有金融之不足,功不可没。马教授说,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企业大都选择投资不多、见效很快的项目起步。为了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民间金融应运而生。“银背”相当于金融中介,即为企业筹措资金,收取一定佣金。“钱庄”是私人银行。
还有“摇会”、“互助会”等,“会”五花八门。这些“会”都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典当行业也变相贷款,后来还有“物业信托公司”也是这样。这些民间金融都出了问题,不得不接受整顿。开始,城市信用社都是私人办的,后来不得不收归国有,实行“民有国营”。看来,民办金融的风险太大,金融必须由国家和专业人士办。
与会同志认为,温州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由粗放到集约、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完善的今天,落后地区重走温州发展之路肯定行不通;任何模式都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的产物,照搬别人的模式从来不可能取得成功,学习先进要学精神实质,关键是要学习温州人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善于捕捉商机的精神。
参加这次讲座及座谈的有贵阳车辆厂厂长惠金根,贵州省工商银行副行长朱耘,贵阳卷烟厂副厂长魏鹰, 贵州仁都工贸公司董事长张泉水,贵州北极熊实业公司董事长杨雷,贵州移动通信实业公司总经理穆宏,贵州惠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诗明,贵州东伟董事长王金华,贵州天龙魔芋食品公司总经理董忠蓉,贵州久美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孔农,贵州体育馆馆长夏五四,遵义天通公司总经理白康林,贵州省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任勇等百余家企业负责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礼全、副主任蔡福顺也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