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索历史 修炼艺术

2002-04-29卢云芬

清明 2002年5期
关键词:临海市中国画艺术

卢云芬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座落在滔滔的东海之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历代浙江台州府地。而美丽的东湖,则是镶嵌在这块历史文化厚土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临海市博物馆,就安居于幽静的东湖之畔,那里不见商界的繁闹,却能让人感应到文人学士的庄严与气度。

在这一方独具风格的小天地中,我们每天可以看见一个中等身材风度儒雅的中年男子,踏着沉稳的步伐,从那里进出。假如我们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工作之余,他有时会在布满花草的院子里,对巾子山上高耸的双塔举首眺望,有时会对北固山上蜿蜒的古城墙默默遐想,有时又会对东湖景色以及眼前的古树花草作细致的观察,仿佛他那颗感受力极强的心,不是落入某种历史的氛围中,就是落入某种现实的美感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现任临海市博物馆馆长、地方史研究专家、书画家徐三见先生。

徐三见先生是个勤奋之士,他研读深广,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对临海古城的挖掘与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徐三见先生不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而且对艺术也有不懈追求,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徐三见先生为人正派,生性耿直,儒子骨子里的清高,始终贯穿他的生命,故徐三见先生现在是临海这座古城中不可多见的一方人物,人们对他口碑极佳。

然而,当我们追溯徐三见先生走过的人生之路时,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这道生命轨迹,其实是一个超常的修炼过程,其间的磨难与痛苦、幸福与快乐的细节与感受,只有他自己才清楚。徐三见先生1952年出生于临海市的山区农村,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贫乏,是这一代生不逢时者共同无法逾越的坎,初中仅仅读完一年后,文革爆发,少年徐三见学业由此荒废,在拒绝智商的岁月中,这位智力特别旺盛的少年,只得把象棋这门玩艺摆弄到几乎炉火纯青的地步。除此之外,徐三见先生与生俱来对美又具有一份特强的感受力,故无师自通,经常手痒禁不住要描绘一些被母亲斥之为“不能当饭吃的鬼画符”。其实,这些“鬼画符”就是徐三见先生最早的作品,是徐三见先生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画家的最重要的素质基础。

文革后期,徐三见先生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读浙江美院即今日的中国美院,意外地被录取,成为1970年9名台州籍学生中最年轻的一名。他在工艺系学习染织设计,空余时与室友一起研习国画。1973年,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临海市新华书店搞宣传工作,一年半后转调至临海市越剧团画布景。1979年调至临海市博物馆。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新的工作环境为他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他有幸接触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地方文献、野史笔记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藏书善本,激起了他求索历史的强烈欲望,荒废过学业而求知欲又特别强的他,对古籍的热爱,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夜以继日,读得津津有味,天天如此。那时的他,就像一块干海绵一样,疯狂得想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一下子吸收光。就这样,日积月累,他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日后成为地方史研究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探索之路从来没有坦途,徐三见先生在如何确定研究方向与选择研究角度的问题上也曾有过迷惘,但很快就找到了落脚点,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台州是块文化厚土,虽然对这块厚土的研究者不乏杰出人物,如著有《台州札记》的洪颐煊,著有《光绪台州府志》的王舟瑶,著述达180多种的台州文物界的前辈项士元,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都是卓越的学者和一流的地方史研究专家。然而。台州历史上有待考证及补漏的地方仍然很多,故徐三见先生就决定自己从这个点上揳入,而且一旦咬定,便锲而不舍。

有志者事竟成,徐三见先生的研究成果接踵而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十几年时间,徐三见先生就在《中国史研究》、《文献》、《中国农史》、《中国钱币》、《东南文化》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万字。诸如其刊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元史陈孚传考证》,推翻了《元史》、台州各种地方志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关于陈孚生卒年的结论,并勾稽史料,对陈孚的生平行状作了大量的补充。这些论断,与后来在临海出土的陈孚儿子撰写的《陈孚圹志》吻合。发表在《考古》上的《浙江临海出土宋赵汝适墓志》一文,填补了宋代著名海外交家赵汝适生平履历的空白。不断为学术界所引用。在《历史地理》上发表的《章安沿革及其遗址调查》一文,全方位地论述了古代章安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兴废的因由、过程。此文得到了史学家毛昭晰教授及其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发表于《东南文化》的《汲古阁藏明抄六十卷本(说郛)考述》一文,考证出该本为明抄众多《说郛》本中的原初本,并着重探讨了它的重要价值,深得我国著名小说学家程毅中先生的好评。

最能代表徐三见先生治学严谨的例子是论文《江渎、淮渎封号考》。该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内中考证的是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对江渎之神的误称,和郭沫若先生将错就错的进一步发挥(实际上应该不是李白的错,而是版本流传过程中发生的讹误)。全文不过4500字,但徐三见先生从查阅资料到撰写成文,前后却用了三年时间。在徐三见先生看来,文章不求其多,但内容必求翔实,论题不求其大,而论证必求精审,文笔未必其华,可立论务必正确,为文不可空洞无物人云亦云,立说则须言之有物有识有见。徐三见先生在地方史研究上的成就,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真正做学问的人心要静,不可计较名利,平淡清苦,其乐无穷。这其实也是他做人的一个准则。

徐三见先生的画,格调清雅,墨彩清润,他擅长花鸟,讲究留白,空灵洒脱中饱含着诗的意韵,画面中既映现出生活情趣,又充溢着书卷之气。他初学吴昌硕、齐白石,继习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转研徐青藤、陈白阳。作品《独醉》发于中国画研究季刊《朵云》,画中但见水仙一丛,旁添没骨苔石,石上疏枝小鸟,用笔轻灵,恰到妙处。而被收入《台州美术书法作品集》中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乃其得意之作。你看:狭幅长条,浅影疏枝,栖禽冷月,一片空灵,触目便觉韵淡气清,格高调雅。他的国画《小荷才露尖尖角》入选首届中国画水墨小品精作展。

徐三见先生认为中国画必须姓“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中的“中”味越浓,就越能峙列于世界艺术之林,因为就艺术的本质而言,画种之间的形式距离越大,就越具有艺术特性。他认为如果中国画不具中国特色,离开或抛弃了中国艺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与西洋画混同,这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假如往那条道路走去,只能自毁自灭。当然,徐三见先生提倡立足传统,光大民族特色,并不是提倡一味守旧,相反他认为中国画的确应该创新,应该与时俱进,但创新必须是中国式的创新。他以为在绘画语言、创作手法上,可以借鉴其它

画种,可以吸收西画的营养,但不能采取囫囵吞枣的简单化的“拿来主义”。表面上的变脸是没有生命力的,以西代中更不是创新。徐三见先生认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的创新,称得上是中国画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至于像林凤眠那样的创新,也有可取之处。但那些仅仅使用了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貌类“野兽”的所谓创新,不过是一种标新立异和艺术骨子里的堕落。

徐三见先生认为看一个画家是否平庸,最主要是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他就不具有后劲。但创新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事情,创新是千锤百炼下的一种自然焕发出来的灵气与闪光,是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综合后的一种提升。所以徐三见先生认为,一个艺术家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必需终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探求。

当前有人排斥写意画,排斥文人画,将其视作穷途末路。但在徐三见先生看来,这是虚无主义思潮,他认为中国的写意画,特别是文人画,艺术语言是最浓烈的,艺术形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他认为艺术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同样是没有出路的,无疑是一种没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无知与浅薄。徐三见先生对中国画的正确理解,使他面对当下充满精彩也充满迷乱的艺术界,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冷静,从而在艺术修炼之路上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徐三见先生每年都要烧毁一批积集在家的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他宁少弗滥的态度上,可看出他在艺术追求上的那份非凡的定力。

徐三见先生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用笔朴野浑拙,通幅气贯首尾。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级展览中展出或在刊物上发表,有作品人选《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全国四届中青展等。徐三见先生兼工篆刻,他虽自称篆刻于他而言,只是偶而为之,主要用于自钤,或应同道之求命笔握刀,但因其身为画家,故有与人不同之处,在分红布白上比一般篆刻家多了一分讲究。观其印章,虚实相济,有如读画、意趣盎然,犹见心迹。许多学者都爱用他治的印,原《书法报》社社长吴丈蜀先生的不少常用印,即出自徐三见先生之刀下。

古人云:书为心画,故前人论书论画莫不关及人品,这虽然不太科学,但不是全无道理,在三见先生看来,无论书家、画家还是其它什么家,人品都应该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即使其它方面有所作为,社会与历史也未必认可他,就如北宋末的奸相蔡京,虽然书法写得极佳,但仍不被后世所看重。故徐三见先生特别看重人品,特别讲究做人的原则,德艺双馨为他一生追求之最高境界。

学术和艺术之外,三见先生的古典诗文也颇不俗。树立在临海古城上的《白云楼记》,是其文方面的代表作,这里录上末尾的几句以见一斑:“花柳成荫,叹古人之不再;亭台装点,岂丹青之可并。巾峰前耸,帻峙高标之双塔,北固横迤,郭临斜绕之三江。若夫眺远,雄括苍以小众山,穷东海而杳无际,凭栏御风,浩然而立,是时也,心胸为之疏荡,浊虑因而俱消,噫吁嘻,斯楼之乐,其乐何如哉?”诗少作,此录绝句一首,《游逆溪龙潭》:“乍见龙潭欲断魂,清波细细碧天痕。三弯九折西流水,总向灵江出海门。”

生活上的徐三见简单、随和。他有一句典型的口头禅,就是:“不吸烟思路不长,不喝酒气魄不大,不饮茶格调不高。”这或许是他学者兼艺术家思维交织的体验取向吧!不过事实上的他并不会喝酒。烟也因故不抽了,只有这“格词”还依然保留着……

徐三见先生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正逢精壮年华,而他的生命之树上却早已硕果满枝。他的简介与小传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当代书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以及韩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等。

徐三见先生对历史的上下求索,与在艺术上的自觉修炼,是互惠互益的。浩茫如大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在其间努力游弋的他,视野不断地开阔,人格不断地完善。他那对于史实特别敏感的触角,就如植物的根须,不断吮吸着饱含在五千年文明沃土里养份,为他的艺术之花永葆清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对中国画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酷爱与修炼,又反过来使他更透彻地领悟到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帮助他更有效地洞悉历史迷雾中的点点虚实。可以这么断言,徐三见先生今日所达到的人生高度,是他的人品、毅力、对历史的敏感度与对美的悟性的综合提升的结果。

徐三见先生在默默挖掘诠释历史的时候,胸中总是充盈着民族的思考与向上的精神,他灵感勃发时的泼墨,与其兴意盎然的挥洒,描绘的无非是其淡淡的心迹和那超然脱俗的人生。

责任编辑张守诚

猜你喜欢

临海市中国画艺术
临海市白水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临海市古城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纸的艺术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临海市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连续14年实现“零伤亡”
因艺术而生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