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和不确定的结局

2002-04-29朱莉亚·科尔曼

山花 2002年8期
关键词:民工生活

朱莉亚·科尔曼

说北京像一个工地,不如说北京就是一个工地,或者说目前的中国就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工地,闪烁的焊花和彻夜奔驰的水泥运输车,使老城在新旧交替中颤栗,中国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正在用强有力的手段来改写城市的物理结构的和心灵的平台,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掺杂了多种因素和影响,有人认为是国际性或者全球性的推波助澜,在很多城市,规模庞大的城市老区,全部或部分被消灭,由现代学者或政府认为是和国际一流的国家相一致的钢铁的摩天大楼所取代,有时候,在某些具体的角落,这些新的大楼还保留一些中国古典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基本上和纽约,香港或者吉隆坡是一样的,老城区的终结,会有几个很直接的结果,那就是过去的生活结构彻底的被分解,社会的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和形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老的在消亡,新的明天的不确定性,正是张大力用他的作品对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具体描写,他的涂鸦和“拆”游荡在城市的角落,就像那些从乡下涌来的民工一样参与和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他最近的画和模型雕塑,更是对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一个最直接的精彩记录。那些民工的脸,让人想起历史的负担,让人感受到生死之间的安排和选择,这些处在贫穷生活线下的人,他们追求的就是生存权利和在城市站稳脚跟,这样他们的家人和后代就会从此离开土地成为城市化的一员。他们经常没有正式登记,所以对政府的教育、卫生和其他的福利体制是无权得到的,他们是社会编制之外的雇员,他们住在临时的工棚里和城市的边缘。

张大力的画室也是在城市的边缘,周围也是相同的环境,也是很快要拆的临时房,他每天早晨和他们擦肩而过观察并记录这些也是新中国的新公民,但却不是政府机关或者北京富有阶层想看到的公民,张大力清晰的纪录这些人脸上的表情,他们是新的中国社会城市化结果的符号。20年前在中国这些人根本就不存在,那时候很多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一个单位和村庄,他们的工作由政府来决定,那时如果有人移民到别的城市是因为政府的原因,并不因为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人口的流动和外来民工是经济改革以后的事情,这些像候鸟一样的城市移民进入一个没有存在权的阶层,也没有任何权利和福利的阶层,那么他们做这种选择,我们只能想象这样比在乡下生活要更好。城市肯定是一个有发展有财富和机会的地方,它的礼仪,建筑,食品,流行服装等等对于一个想改变自己生活和渴望冒险的人来说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同样,这些新东西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是他们的追求,这些都在高速度的变化,汽车房子,干净的煤气,以及迅速消失的老街和传统,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现阶段城市和城市阶层的不确定性,如果有工作的话,就能生存(相对于下岗职工),对于那些有固定收入的人,新的生活也是不稳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新的思路还没形成,无论是个人的思路还是家庭的和朋友之间或者市政府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特点,也是政府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前卫艺术家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大力就是想让别人意识到老的城市和社会机构的逐步消灭,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结果,他早期的涂鸦作品想与他同城生活的人做交流对话,想让他们明白这些城市的变化不仅仅光是物质上的,一个更深更大的精神变化正在发生,他想唤起市民们为自己的权利做最基本的思考,为了同样的目的,他也涉及了灯箱的制作,这些灯箱应该放在路上和其它有政治警示以及融合商业内容的广告路牌在一起。

张大力用AK-47这几个符号的连续组合来透视人们的精神面孔,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国家的历史,那些模糊但写实的不明身份的脸,有时让我们感到恐惧,有时却又是一种微妙的幸福宁静和安祥,AK-47是暴力和侵袭的工具,是最有代表性的军用自动步枪,让我们联想战争的持续和纷争,以及大量的破坏和悲剧的出现。张大力的作品让我们思考时间和历史,他的这个系列的作品不但是人和人的对话,也是和历史的对话,我们不能不强调这种符号也是非常适合描写民工的生活,也应该强调张大力所画的人像是把一个无名无份的影子变成一个人,使用重复的符号组成的画面,这种表达方式也提醒我们这个群体的数量。画像可以看出后面的个人性格,色阶的运用使画面如同汇集了各种光线并产生一种整洁丰富的动感,相反树脂翻制的模型却让我们想起私人的面具,是瞬间冰冻的结果,眼和嘴紧紧闭上,苍白而无力,是无奈的抗争状态,是米开朗基罗圣母怀抱中的基督,他们是模型不是雕塑,所以更加现实,雕塑用的是模特,雕塑家要抓住一种感觉,但是这个模型他抓的就是一个人,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情况下的人,这种作品可以说是直接纪录,观众的感觉好像是在他们面前在他们的中间感受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的实体之外的流动就是为了抓住机会就是为了生存。

猜你喜欢

民工生活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谁更老实?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替民工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