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使新闻注意力延伸

2001-02-13高英雄

新闻记者 2001年6期
关键词:注意力观点受众

高英雄

当前,新闻谈话类节目在电视传媒中方兴未艾(如央视四台的《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的是,在纸介质媒体中,一种类似的报道形式———“专家访谈”正悄然兴起,这种报道形式多见于周报(刊)中。有的报纸甚至开办了固定的专栏,如《中国经营报》周二刊第五版的《论坛导刊》。“专家访谈”是对传统的“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度报道形式的一种变体。它一般聚集于一个阶段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焦点人物或疑点问题,以记者(或曰主持人)为访谈的“访”方,邀请一位或几位在相关领域有比较权威发言权的专家、学者为访谈的“谈”方,就所设置的议题(人物、事件、问题等)发表个人看法、观点或意见;在写作形式上通常为问答式,一问一答自成段落。而且,一般都有独立的背景材料,交待焦点、热点、疑点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为访谈提供语境的支撑。

一、“专家访谈”勃兴的原因

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兴起,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专家访谈也是如此。

1.专家访谈是社会转型时期信息丰富性的特有产物。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要应对诸如体制改革、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WTO等诸多挑战,各种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说,社会转型使得新闻信息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无限丰富性的趋势,丰富的内容需要丰富的形式来表现,这是其一;其二,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信息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很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而产生的,信息中的不确定因素必须被消除或减弱。专家访谈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时期对新闻信息处理的需要应运而生。

2.专家访谈是新闻竞争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发韧于上个世纪末叶的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持续至今更趋激烈,其竞争的核心日益回归新闻本身。传统的新闻竞争强调一个“快”字,以追求“独家新闻”为最高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本质是传播技术的竞争;随着新闻事业的无孔不入和传播技术的日臻发达,“独家新闻”产生的条件已基本丧失,因而,在新一轮新闻竞争中,“快”虽然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已居于次要地位。新一轮的新闻竞争点已从追求“独家新闻”转向追求“独创新闻”。“独创新闻”更多地依赖于报道者的新角度、新思维、新观点、新方法。专家访谈以记者与专家语言、观点、思想的互相碰撞为立足点,无疑是对新闻的一种“独创”,其之所以被广泛运用也是理所当然了。

3.专家访谈是受众信息需求预期发生变化的结果。在信息丰富性的时代,人们每天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内涵简单、意义不大、影响不广、受众容易理解的,也有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受众现有认知能力不易理解的。对后一种信息,从接受心理上讲,受众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对事实的简单了解,他们希望了解得更多、更彻底,了解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即受众对信息产生了更高的需求预期,他们不仅希望知道“是什么”,而且更希望知道“为什么”。专家访谈借助权威学者之口,告诉受众“为什么”,使受众对信息的深度需求获得了满足。

二、专家访谈的特点

专家访谈是对传统“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超越。因而,除了具备“专访”和“答记者问”的基本特点外,专家访谈还具备如下特点。

1.“外脑”入报。专家访谈将专家和专家的观点引入报纸和报道,这只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在于,报纸在引入专家观点的同时,引入了一种专业性的评述,一种全新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和一种逻辑缜密、顺理成章的思维。在社会转型时期,有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凭记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无法准确地把握;而且,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记者大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思维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有时候并不能对事实在更高、更广、更深的领域予以把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引入“外脑”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记者视角和思维的补充。21世纪之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中国股市现状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界、业界大辩论,新闻界也波及其中。由于所辩论的问题专业性强、牵涉面广、争议大,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可能去作出理性的评判(当然,记者的职能不是去评判,而是引导人们去评判)。《中国经营报》在《论坛导刊热点三人行》专栏中,发表了《股市:市场还是赌场》的专家访谈(见该报2001年2月13日第5版),所邀请的三位专家分别是中国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义相、《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著名经济学家盛洪。三位专家分别代表了与大辩论相关的三方(学界、业界和证券新闻界),对报纸或报道来说,他们作为被引入的“外脑”,其身份本身即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其观点、意见无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2.访谈明显互动。一般说来,任何报道都是访谈互动的产物,没有访与谈的互动,就不会有成功的采访,更不会有成功的报道。专家访谈的不同之处在于,“访”与“谈”的互动是明显的、外在的,“访”方和“谈”方的语言、思想内容在报道中以问答的形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作为“访”方,记者所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而且有些提问中暗含着自己的观点。记者的提问,在受到专家意见制约和引导的同时,也对专家发表意见产生着激励作用;作为“谈”方,专家在回答记者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很显然同样受到了记者的制约和引导,同时也对记者提问产生激励作用。访谈双方都不可能是在照本宣科,他们在互相交换看法、观点和意见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在《经济日报》2001年2月23日第14版有一篇关于中国传统产业何去何从的专家访谈《传统产业:从容应对全球化》(记者王胜颜),所邀请的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娄伟博士。在这篇访谈中,记者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问,而是有很强的针对性,问得很专业、很有学术味。例如在问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产业挑战时,记者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十九世纪末,由于洋货的冲击,致使我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许多传统产业逐步走向消亡。当然,我们有些落后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产业退出历史大舞台是应该的……”。记者专业性、高水准的发问,必然激发受访专家阐发观点的浓厚兴趣,也许会因此产生更加精辟的论述;而受访专家的观点,有时也会使记者受到某种启发,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也许会因此问得更为精彩。仍以该文为例,当娄伟博士指出“洋白酒对我国功力深厚的白酒产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真正受到威胁的将是我国的葡萄酒行业”时,记者与之呼应阐述了下述观点:“当前,在各商场、超市到处充斥着洋葡萄酒,已经让人预感到山雨欲来前的风声。尽管我国酿造葡萄酒由来已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反映了我国在葡萄酒酿造上的悠久历史。”在这段访谈中,访谈双方明显产生了良性的互动。笔者以为,访谈双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使探讨的话题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全方位发散,使访谈双方处于“话语投机、谈兴更浓”的对话状态,有助于使访谈取得最佳的效果。

3.注重新闻资源的整合与重组。这里的新闻资源一方面包括新闻背景材料,一方面包括已经形成的相关的观点和意见等。记者和专家在访谈中,对新闻事件的原因、规律、发展趋势、影响、意义等的探求,总是建立在对相关背景材料和观点意见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专家访谈中,新闻资源被高度地整合和重组,得以有效地利用。专家访谈一般都是对预置议题的讨论,预置议题中本身包含着一些新闻资源。仍以《股市:市场还是赌场》一文为例,在访谈中,受访专家多次提到吴敬琏先生关于中国股市的一些观点(或相关概念),如“十年证券市场只是一个赌场甚至比一个赌场还不如”、“全民炒股”、“坐庄”等等——这些观点正是引发大辩论的导火索。而在访谈中,这些观点或概念都是新闻资源,如果不是在访谈中出现,它们全都是已被报道过了的、过时了的旧闻;但一旦被整合和重组,这些旧有资源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正是它们使得访谈的议题得以建立在一个特定的支点之上,并据以引发出新的观点。

三、专家访谈实现了新闻注意力的延伸

新闻传播的直接效果是受众对所传播的新闻的关注(或曰注意),新闻因为其受关注的程度、范围、持续时间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注意力。很显然,新闻价值越大的新闻,其产生的新闻注意力就越大。然而,新闻注意力总是呈现逐渐衰减、淡化、消失的趋势,这也正是新闻之所以被称为“易脆品”的原因。

新闻注意力能不能延伸呢?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条件是,当新闻注意力正在衰减的时候注入一股新的引人注目的力量,重新唤起受众的关注。专家访谈正是促使新闻注意力延伸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前文所述,专家访谈在延伸新闻注意力时同时采取了两个手段:一是引入“外脑”,即引入专家视角、权威观点——以权威性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一是对新闻资源加以重新整合和利用,使旧有注意力资源经整合后产生新的注意力。

笔者以为,专家访谈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变体形式(深度报道本身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新闻学简明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72页),专家访谈正是借助于“答记者问”的写作方式完成了对焦点人物、热点事件和现象、疑点问题的深入报道。一般说来,专家访谈都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直观事件的浅表,而着重于探讨分析隐藏于事件背后的原因、规律、影响、发展趋势、意义等深层次的东西,它旨在从更高、更深、更广的价值判断领域揭示热点、焦点、疑点的本质,使受众对其有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专家访谈延伸出来的新闻注意力较原有的新闻注意力受关注程度更高、影响范围更广泛、持续时间更长。

四、专家访谈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专家访谈在报纸新闻实践中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笔者以为,在实际运用专家访谈时,应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选题要有代表性。在信息丰富性时代,热点、焦点、疑点等新闻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但并不是每一个热点、焦点、疑点都适合运用专家访谈的形式。只有那些具有启发性、总结性或前瞻性、有重大意义的选题才有运用这一形式的必要。同时,选题还要切合受众认知水平,以便使访谈话题具有普泛性和针对性。第二,要把握好专家的权威性。报纸所邀请的专家应是在访谈话题相关领域真正卓有建树、有发言权的学者、官员或权威人士。必要时,报纸上还可配发专家照片,并附以简要的文字介绍。第三,专家的观点必须新颖、鲜明,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可含糊其辞;此外,还必须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使观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访谈的语言切忌深奥,忌拖沓冗长。一般说来,专家访谈的话题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专业术语可能较多,因而特别要注重语言通俗易懂,力求在分析和说明问题时深入浅出。另外,访谈双方都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豁达。

猜你喜欢

注意力观点受众
让注意力“飞”回来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观点参考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