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涌泉穴治疗颈性眩晕100例临床观察

2000-06-13曹鸿寿

中国针灸 2000年11期
关键词:波幅涌泉穴波形

曹鸿寿 张 杰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针刺双侧涌泉穴,分别进行针刺前、针后即刻、针后1疗程脑血流图描记。结果:针刺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脑血流图的波形、重搏波、波幅及各项生理参数均有明显的变化(P<0.01)。结论:针刺涌泉穴能够扩张脑血管,增加灌注量,改善脑供血。

主题词眩晕/针灸疗法穴,涌泉颈椎病/并发症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多由颈部的不同疾患而引起。笔者对100例患者进行了针刺涌泉穴治疗,同时分别观察针前、针刺即刻及针刺1个疗程后的脑血流图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观察对象

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28~72岁之间;病程最短20天,最长5年。本组患者均经颈椎X线或颈部CT检查后确诊为颈性眩晕。

2治疗方法

取穴:涌泉穴。操作:患者仰卧,先取一侧涌泉穴,右手持针向该穴直刺进针1寸(用28号1.5寸针),得气后,施呼吸补法(呼气进针,吸气出针3~5次),患者即刻晕止,再取另侧涌泉穴施手法后留针20分钟,其间双侧穴位施手法3~4次。每日针刺治疗1次或2次,14天为一疗程。

3观察方法

仪器选用七零七研究所的M 6707睮B型双导直接式血流图机,基础阻抗为50 Ω电阻定标,0.05 Ω/10 mm,纸速2.5 cm/s,均采取端坐位。分别描记针前、针后即刻、1个疗程后的脑血流图变化,双侧枕-乳导联血流图。观察其上升时间、主峰角重搏波及波幅等变化,以连续5个脉搏波的平均值为比较数据。

4疗效观察

4.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但X线复查无变化,可恢复正常工作及运动,观察6个月~1年以上未复发者;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可坚持一般工作,过度劳累时有轻度不适感;好转;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可从事轻工作,过度劳累时有明显不适感;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4.2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治愈32例,显效39例,好转29例,全部有效。针刺后脑血流图各种参数变化见表1~表3。

由表1示,针刺前双侧脑血流图上升时间延长,波幅明显偏低。针后即刻上升时间缩短(P<0.05),波幅与针前相比较明显增高(P<0.01,或P<0.05),流入角也缩小。1疗程后较针前比较,上升时间缩短,波幅增高,流入角也缩小。

针刺前,重搏波隐失84例,占84%,提示患者脑血管弹性减退,针后即刻,重搏波有明显改变(P<0.01),说明针刺可显著改善脑血管的弹性。

针前患者脑血流波形多为异常(占78%),针后即刻、1疗程后都有明显好转,相当一部分转为正常类波形,与针前比较P<0.01。

5讨论

5.1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是经络不通,气血闭阻,运行不畅,精血不能上注于头部而发生眩晕。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性命之根,而井穴又为十二经脉之根,阴阳气血相交之所。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刺井穴有充养脑髓作用及开窍醒神之功,而且有疏通气血的功效。

5.2颈性眩晕包括了椎动脉压迫症候群。由于椎动脉受压,造成脑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100例患者在治疗前脑血流图大多表现为上升时间延长,流入角缩小,波幅偏低,重搏波隐失,波形异常。提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阻力增大紧张增高,弹性减弱脑供血不足。经治疗后,脑血流图的波形针前78例异常的患者有36例转为正常,针前重搏波隐失的84例有40例弹性有明显改变,波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32例患者波幅恢复至正常范围,各项生理参数均有明显变化,并能维持一段时间(P<0.01,P<0.05)。说明针刺涌泉穴能较长时间地扩张脑血管,减低外周阻力和紧张度,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脑血管充盈度,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是治疗颈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收稿日期:19990618,齐淑兰发稿)

猜你喜欢

波幅涌泉穴波形
通用6T系列变速器离合器鼓失效的解决方案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浅析涌泉穴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治病毒性感冒
一波三“折” 巧用“波形”来解题
A股ETF引伸波幅显著上升
按摩涌泉穴有助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