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年轻化颈椎病临床探析
2000-06-04龙鑫
龙 鑫
云南省中医院推拿科(650021)
关键词颈椎病,中青年性推拿治疗
颈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年在临床中所诊治的年轻化颈椎病31例,推拿治疗起到满意疗效,并通过对其发病机理和推拿手法的探讨,认为推拿治疗应列为该病的首选治疗。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ピ谒总结31例年轻化颈椎病人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30~36岁,平均33.14岁;病程1周~1年余。根据现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颈型17例,椎动脉型8例,神经根型6例。フ锒弦点:①有长期低头工作史或颈部姿势习惯不良。②颈项部疼痛,可伴头枕、肩背痛,颈屈伸或某侧旋转受限,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棘突偏歪,局部压痛,肌肉紧张。③椎动脉型伴体位性眩晕,头昏耳鸣,视物模糊,旋颈试验(+)。④神经根型伴上肢串麻疼痛,颈后伸时加重,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⑤摄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浅或后凸,棘突偏歪,颈椎骨质增生不明显或轻度增生,并排除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性疾病。
2治疗方法シ3个步骤,每日1次。
2.1患者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施于颈部督脉经和少阳经及颈横突连线,以患侧为主,约5分钟;用拿法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2整脊疗法:
2.2.1侧屈顶推法:患者正坐位,医者先用拇指触诊,沿患者颈椎棘突两侧缘线从下到上滑行触摸,并结合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X线片以确定偏歪的棘突和患椎,为避免颈椎棘突分叉造成误差,触诊时可结合触摸颈椎横突线。然后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或相应关节突处向复正方向用力,另一手掌扶住患者另一侧头顶部,肘关节屈曲90°,由轻到重用力,使患者颈椎侧屈,同时顶住偏歪棘突或相应关节突处的拇指用脆力顶推。注意侧屈勿超过生理活动范围,一般约20~30°。若纠正下颈椎,可令患者头稍后仰,医者扶头的手可移到上颈部,虎口用力,有针对性纠正棘突偏歪和颈椎错位。
2.2.2端提屈伸旋转法:患者低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左后方,左肘托住患者下颌,右手虎口托于患者枕下,由轻到重向上端提用力,同时,配合屈伸、旋转被动运动,幅度不宜过大,使患椎得到整体性调整并纠正椎小关节错位。
2.3重复2.1法,进一步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为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和颈活动功能改善。未愈为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结果:31例患者治满10次为1疗程,按以上标准评定,治愈19例,占61.29%;好转12例,占38.71%;未愈0例。
4讨论
4.1年轻化颈椎病,可视为早期颈椎病,但发病年龄较轻,颈椎骨增生不明显或轻度增生,颈椎间盘处于退变早期,以椎体解剖位置的改变和生物力学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临床以颈型、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较为常见。ビ捎诔て诘屯饭ぷ骰蚓辈孔耸撇涣迹引起颈项韧带和肌肉劳损、紧张或松弛,运动不协调,导致椎间活动不平衡,椎体旋转、失稳,关节错缝,关节囊痉挛,而产生颈项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颈型颈椎病;由于颈椎位置的改变,如棘突偏歪,提示椎体旋转性错位,使椎动脉受牵拉,反射性痉挛,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为主症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错位或椎间盘膨出,使椎间孔相对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上肢症状。
4.2推拿治疗年轻化颈椎病,以纠正椎体错位,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促进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为指导思想。端提屈伸旋转法,通过对颈椎的牵引作用,同时作屈伸旋转活动,能扩大椎间隙,纠正小关节错位,并对颈椎有整体性的调整作用。侧屈顶推法,根据颈椎侧屈时偶合旋转运动的原理并通过拇指对偏歪棘突的顶推作用,有针对性地纠正患椎旋转性错位。通过传统的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拿法等,能舒筋能络,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软组织修复,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而未采用斜扳法,亦提高了手法的安全性。因斜扳用力不当,可致椎间盘损伤,Farfan[1]认为扭转系椎间盘损伤的主要原因。
4.3而理疗、针刺及药物等治疗,虽能缓解疼痛,但不能纠正椎体错位和生物力学失调,故达不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目前骨质增生新观点[2]认为"人体力学平衡失调"是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若不能纠正颈椎的错位和恢复生物力学平衡,则患椎将继发骨质增生,病情进一步发展,故推拿治疗可考虑列为年轻化颈椎病的首选治疗。
5小结ツ昵峄颈椎病是相对颈椎病发病年龄而言。由于30岁后颈椎间盘开始退变,长期低头工作或姿式不良,引起颈部肌内、韧带劳损、紧张或松弛,导致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和生物力学平衡失调而发病,推拿治疗不仅能促进颈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更能有针对性纠正椎体的错位和整体性的调整,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
参考文献
[1]Farfan HF.Mechanieal disorders of the Low back.Philadelphia-lea and Fehiger 1973:84.
[2]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北京: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199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