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两点思考

1998-09-12王桂龙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理性人格

王桂龙 柳 杨

1996年4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同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师生,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坚持”是我们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行动纲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又同其它专业课教学一样,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当前各校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孜孜以求、苦心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提出两点思考。

一、教学结构要变教师、学生的主客体结构为特殊“双主体结构”

其实,任何课程教学的结构都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属于修身课,其教学的“双主体结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结构”的复杂性、变动性和微妙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教学过程的特殊“双主体结构”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出现一类偏差——只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修身过程(特殊的接受过程、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消极、被动甚至中断,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变教师、学生的主客体结构为特殊“双主体结构”。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接受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十分复杂和微妙。学生在上课之前,由于受家庭、亲友、社会等多渠道、多角度的影响,已经有了各不相同的“意识框架”,对教师讲授的同一种理论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反应。其结果,教师讲完一堂课,并没有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同一过程的基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统一的自我意识会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并能够用主体的我、理想的我去分析、评价和同一客体的我、现实的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自我意识分化和同一过程的主体,因而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只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创造了外在条件,而思想品德能否最终形成还要看学生主体的态度和表现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同时承认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学任务才有完成的可能。

二、教学影响力要变单一理性启迪为理性启迪与非理性因素影响相统一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确地解决“认知”问题,而且也需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运用情感、意志、人格直觉等力量,全面解决“修身”问题。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两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只有同时充分发挥这两种人格力量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具有动人心魄的教学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运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两个统一。

第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相统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枯燥无味的讲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总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进行品德修养。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首先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奔涌出来的是一股股强大的感染力。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情感因素在人的品德形成中的特殊功效。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正确运用认知的力量,而且要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自觉地将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理性启迪与人格直觉相统一。所谓人格直觉是指人对于认识对象的人格特点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和认识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格直觉,主要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人格直觉。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教师不仅有人格直觉,而且这种人格直觉往往烙印深刻,影响巨大,有的甚至对学生终生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有精深严密的知识和逻辑力量,而且要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教师的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质、反省力量以及他的仪表、神态、语言和举止,无一不给学生以莫大的影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理性和人格的双重魅力将学生带人崇高的思想品德境界,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第一作者系镇江市高专学生处处长、讲师(镇江212003)

责任编辑:邵英

猜你喜欢

品德课理性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