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吉林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1998-09-12全哲洙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6期
关键词:高教产学研办学

全哲洙

为了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改革中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吉林高等教育带人21世纪,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实际行动。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省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当前,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的紧迫任务,是深化高教改革的关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经济改革相比,教育改革一是明显滞后,二是禁锢太多。所以,高教改革必须首先甩掉“紧箍咒”,勇于突破“禁区”,这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不争论、不观望、不“刮风”。党的十五大带来了又一次思想解放,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认真查找并有效排除各种“左”的思想障碍,少开“红灯”,多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照灯”,冲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束缚,积极寻找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连接点和高教改革的切入点,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二)要根据省情制定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总的原则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省情,体现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高教特点,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要坚持“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高校的办学潜力,采取共建、联合、合并等形式推动高校的横向联合;另一方面要调整高校的科类布局,优化层次结构,改造学科专业。主要思路是:以区域规划,组建综合性大学;以区域和科类规划,组建多科性和单科性大学;深化高等专科学校改革,组建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成人高校改革力度,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统筹为主(但要保持投资渠道不变),条块有机结合,与我省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特色鲜明,规模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适应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办学投资主体要多元化

要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现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进行集资、捐资等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国办、民办、对外合作等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中下游水平,要求省财政迅速大幅度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探索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大力推进高校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也要积极探索高校所有制形成的多元化,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要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开辟企事业单位投资,收取学费,社会集资、捐资,吸收侨资和外资,特别是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发展校办产业和科技开发等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四)切实搞好成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要把成人高教改革作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由此带来的行政机关、企业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的重大变化,使大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对在职人员的脱产学历教育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因此,成人高校必须摆脱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之更有吸引力。目前成人高校存在许多与普通高校共性的问题,因此要与普通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考虑,通盘规划。

(五)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相匹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否则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高校内部专业老化、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和学校办社会的现象逐渐形成并日益严重。不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不仅会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还会对高教整体改革的进程产生阻力。必须加大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进行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调动起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用新的思路回答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内部机构向“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转变,大力精简非教学人员,促进非教学业务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

二、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六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一是教学内容偏旧,知识老化,与当代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和市场需要距离过大。二是专业分得过窄、过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人文教育薄弱,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三是专业计划教育大纲统得过死,忽视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的发挥,使教学主体被动成为客体。四是教学指导思想有偏颇,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接受,重学术研究轻实际应用,经院气氛浓,适应性、竞争力弱。五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技术薄弱。六是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根据我省高校教学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对研究21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明确的规定。我省原则上按照这个计划并结合吉林实际,将实行“停、转、并、改”的改革措施。就是停掉一部分面向偏窄、内容陈旧的课程,代之以新的课程内容;把原定部分必修课转为选修课,或以本学科前沿性“学术讲座”取代;对一些学科和专业相近的课程进行综合归并,着眼于教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组建新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在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增强质量意识。在学科设置上,要围绕吉林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保护基础学科。要加快教材改革,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突出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的发挥,多涉猎学科前沿知识和世界科学最新发展动态,重在培养学生坚实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能力。

(二)调整专业结构,拓宽知识面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前苏联模式,按行业、岗位甚至是产品设置的。改革开放以后虽经修订和缩减,仍然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等问题。本科教育从高等教育整体性上来看,也是基础性教育范畴。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不利于培养基础宽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制约了高等学校办学活力和积极性的发挥。大学生都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位层次越高,文化素养也越高,仅有狭窄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提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掌握足够的理工知识,使毕业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专科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扩展新知识和专业面,接受新观念,开拓新领域,并把科学前沿知识和科学创新思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改革教学方法过程中,要改变我国教师普遍存在的包得过死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方法,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和研究的机会。大学教育应是通过研究来进行教育。要引进现代教育观念,改革考试方法,重视社会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强化教学工作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机制,让教师竞争上岗,提高关键岗位的津贴,多劳多得;同时面向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选聘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成就和造诣的教师主讲基干课,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跨校选课,这既有利于学校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又有利于更大范围内利用好师资力量。要注意选拔和发挥科研和教学兼优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既引导、带动教学和科研,又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稳定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使他们安居乐教,避免学科带头人和年富力强的教师大量流失,也要防止在职教师的精力流失,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原理而形成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对教学质量和效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改革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各高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好丰富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建立网络系统,实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有的教学设备资源也应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三、关于产学研结合及为地方经济服务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现实问题。十五大报告强调,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根据教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面向大市场,走向全社会,做好发展自己、服务经济两篇大文章。

(一)产学研结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着自身实力的竞争。产学研结合水平高,科研成果为社会所利用,其价值就得到体现,影响力自然就高;学生在产学研结合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然增强,自然也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产学研结合是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不仅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而且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有利于高校自身实力的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科技服务,高校也只有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体现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位置。要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教育资产存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资产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依靠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明确产学研结合思路,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

高校是知识最密集、人才最集中的地方,理应在经济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产学研结合之路,是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最有效的方式。当代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在21世纪重要竞争方式中,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校在研究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自己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引导社会发展,振兴当地经济的问题。

我省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要紧紧围绕吉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设备先进、信息渠道畅通、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解决生产和经济建设中的疑难问题和重要科研课题。各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主动将自己纳人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当中。要在保证少而精的科研队伍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把科技力量直接投入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报务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上来。要面向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三大一强”服务;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为企业进步服务;实施“金桥工程”,搞好科技对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三个攻坚、一个工程”,为吉林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转变科研、学术研究的传统观念,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确定选题,开展科研,实现价值。我非常赞成吉林农业大学的提法,就是“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

(三)要搞好协调服务,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当前,产学研结合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愈来愈密切;通过产学研结合架起高等学校与地方经济联系的桥梁,已成为互利互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有效途径。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纯基础研究成果。第二种是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现象、新原理、新效应的发现。第三种是通常意义上的应用研究成果。这三种类型,高校都应具备,而更有推广、开发价值的是后两种。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也要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化、加工为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重点大学,要善于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成为活跃的高新技术的源头,成为科研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方面军,成为培养“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校办企业家”的摇篮。要强化校办产业,有条件的逐步向校办企业集团发展。校办产业要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和样板。要通过校办产业走内外联合的路子。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的对接。要建立相应的中介组织,为科研与生产对接提供经常的及时的服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把科教兴省战略进一步落到实处。发挥高校科研优势,重点扶植体现学科优势的高科技项目,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一支应用开发和成果推广的专职科研队伍,努力把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果好的科研成果直接投向经济建设,为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吉林省副省长(长春130054)

责任编辑:聂海清

猜你喜欢

高教产学研办学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增刊)》公布最有影响力工程机构全球排名等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省高校高教所(室)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