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冷语文凭热

1987-08-24王敏之

中国青年 1987年5期
关键词:青年工人进厂文凭

王敏之(团委书记):近几年来,我们厂一直存在着这么一种状况:不少青年工人热心追求各种学历和文凭,而对钻研技术提不起兴趣。这种状况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认识?今天请大家来谈谈看法。

赵丽(检验员):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我们工人不爱学技术。就拿我来说吧,是搞成品检验的。我觉得根本就用不着费心学什么技术。你想,每天手里拿着卡尺和塞规,一种活儿一个尺寸,你就量吧。合适,产品就合格;不合适,就是废品。有活儿就量,没活,儿就呆着,压根儿就没什么技术,三五分钟就毕业了。如果说我对学技术冷漠,那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张友康(车工):小赵说的有道理。我是技校毕业的,开的是车床,按说算是技术工种吧。可我进厂5年了,干的活儿不说千篇一律,也是大同小异。我知道,以前的老工人都有几手绝活,可现在没用了。随着科学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逐渐代替手工劳动,以后每个操作者的劳动都是简单的重复。我现在开的是前年从国外进口的车床,我每天把半成品工件往床子上一卡,再一按电钮,等一分半钟,再把加工完的工件取下来就齐活了。你们说,这有技术吗?听说咱厂还要从美国、西德进口一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也许到那时,活儿都不用卡了。

再有,要是设备坏了,找机修工、电工,也用不着你抽那根筋。技术问题是技术员的事。工人就是干活,定额完成了,就是好工人。不是自夸,象我这样的,居然还带了批徒弟。我真不知道我这个“师傅”能教给他们什么。

周京生(机修工):老实说,我干的工种确实有不少技术可学。进厂5年,咱对工作是够卖劲的了。一般的维修问题难不倒咱,就是老师傅对咱也看得起。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挺光荣。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就是干得再好,还不就是个机修工,工资也高不了,地位也变不了。有些人,进厂比我晚,技术比我差得不在点儿下,可人家这几年拿了个文凭,舒舒服服调到科室里去了。所以,去年我也报了个业大,学的是法律。我反正抱着这么一条理:如果我干一辈子机修工,那厂里是不会重视我的,但我要是拿个文凭,人们就会对我另眼看待。

乔小边(磨工):不管怎么说,你还是上了学。我呢?那年有个学院招收统计专业,我要报考。头几问我:“你不是磨工吗?专业对口吗?”我死说活求,他说:“你找书记去吧。”找到书记后,书记说:“你找主任去。”这一踢皮球,报名日期就过去了。

周京生干部上学有优惠,工作环境也比咱强。冬不冷,夏不热。我们呢?象是天生的炸油饼出身,从上到下都是油。我常想,什么时候工人能象干部那样,就有干头了。

赵丽:有学历的分房也合适。中专加一分,大专加两分,大学加三分。我们一拨进厂的,就因为我学历分数欠两分,现在还在体验“牛郎织女”的生活。张友康:别的我不想,为了孩子,我也得上学。要不,孩子长大了一问,“爸爸,你给我讲讲这道题。”我说什么?儿子!还是你给我讲讲吧。那多跌份儿。

吴立军(电焊工):我想拿文凭倒不是为了别的,就是瞧着咱厂里管理太差,非整治一下不可。

李琼(仓库保管员):春节的晚会大家还记得吧。你看人家演员个个都有两下子。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我呢?一个库管工,什么都不会,一上班,就知道入库、出库,单调极了。我倒不怎么想拿文凭,大路活儿的技术用处也不大,只是想千方百计学个“冷门”专长,改变现在的处境。现在工人居什么地位,我不清楚。在我身边,没听过一句这样的话:让我的孩子以后当工人。都是什么“师”啊、“家”啊、“者”啊等等,好象工人,尤其是满身油垢的工人,正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我建议:报刊应宣传当工人光荣。

李克力(办事员):我认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还不高。尽管社会上有一些人单纯追求文凭,但不能以此全面否定追求文化、追求科学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现在有人公开宣扬,学半天也没用,回来还得干粗活。猛一听,似乎有道理。其实,这是文盲在新时期的复活与呻吟。实现“四化”离不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一点,我看是不可动摇的。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或专业水平的标志,为什么不能追求呢?我主张,每人至少应获得一张中专以上的文凭。即便是清洁工、售货员,也应如此。否则你的思想就是狭窄的,你的谈吐、你的素养代表不了当今中国青年的面貌。文化水平是干什么工作都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家不要忘记,中国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左珊叶(工艺员):学文化倒没什么错,关键在于作为个工人,首先得好好学技术,这是咱的本分。再说,没有文凭的人不见得文化水平就低。我觉得现在一些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的原因,在于没有一种严格而有效的晋级制度。我在车间时,有个青年工人在画线上有独到之处,技术水平相当于五六级工,经验还上过报,连老工人也佩服,可他一直拿着三级工的工资。我想,如果有一个合理的升级制度,工人是会钻研技术的。

王敏之:时间不早了,我看咱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吧。今天大伙儿说的都是心里话,虽然有些话并不一定对。暂时没有一致的认识也不要紧,以后咱们可以再谈。我有个想法,这类问题恐怕不止咱们一个厂子里有。我准备把今天的记录整理一下,寄给《中国青年》,希望能登出来,请全国的青工朋友们帮助我们开开思路。

猜你喜欢

青年工人进厂文凭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千芝雅全球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条设备进厂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抓小偷
千芝雅新上2条日本瑞光卫生巾生产线和1条婴儿拉拉裤生产线
宣钢汽运预报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继续维持坚挺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