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5-02-21杨春仙

新课程·上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意识探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兼具应用性的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形成问题意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时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习惯接受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任务。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单是能够感知到问题,更是对问题本质理解挖掘的过程。个体形成问题意识,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质疑探索精神。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提出:“如何将8块比萨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并在不断交流学习中碰撞出新的想法,进一步深化对问题学习的理解,这也代表着学生开始迈向社会,学会解决问题的开端。

(二)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更注重逻辑性,学习的内容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

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枯燥单一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去发现数学规律,探究数学奥秘,而不是枯燥死板地学习。

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并不是对单一公式定理的理解,而是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你有50元,想买3支铅笔和2本笔记本,每支铅笔5元,每本笔记本15元,这些钱够不够?”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不仅需要进行加法、乘法运算,还需要分析预算与支出,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因素包括教学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课程设计等。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无法为学生提供主动提问、探究的机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难以养成独立思考、提问的习惯。只有发散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才能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数学知识不再只是公式定理,而是实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形成知识脉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指导,不愿意主动思考,从而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完成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及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而不是固化地套公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挖掘问题,懂得独立思考,学会反思总结,才能有效形成问题意识。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设计的例题要灵活,不能仅靠套公式,而是要发散学生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测量操场的面积?”学生需要自己提出测量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计算,使教学立体起来,不再依赖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

(一)被动接受知识

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他们习惯听教师的讲解,不会主动提问,也不会主动思考。在大部分数学课堂中,教师只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学生关注的重点只在于如何进行约分以及通分,而不是思考“为什么分数可以进行通分和约分”,不会去研究分数背后的数学原理。这种典型的被动学习非常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问题的理解。

(二)缺乏质疑、探究精神

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究精神,也没有探究的欲望,他们只考虑如何快速得出答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在解决“方程”问题时,学生只会根据教师传授的解题步骤进行操作,不会去思考是否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这种缺乏质疑精神的表现,会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陷入思维定势,从而无法灵活、从容面对。

(三)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很多学生过于依赖他人,习惯等待小组其他成员提出观点、提出解决办法以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用他人的成果。例如,在解决“几何图形面积问题”时,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只会依赖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思路,而不会主动探究如何去求面积,使得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课外作业缺乏实践探究

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作业设计中会加入一些实践活动。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会关注怎样完成作业,而不会思考作业中蕴含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在“统计图表”课外作业中,学生只会根据作业要求绘制图表,却没有思考画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的实际意义。这种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会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很难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购物中,计算不同商品的总价,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实用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学案例:超市购物情境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解加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导入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超市图片,问:“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你们通常买些什么?”

引入问题:“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超市购物活动。假设我有100元,想买一些水果。请看这张价格表:苹果5元/斤,香蕉3元/斤。你们能帮我计算一下,如果我买2斤苹果和3斤香蕉,总共需要多少钱?”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巡视,适时提问:“你们是如何计算的?有没有其他的购买组合?”

分享结果:各组分享他们的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如果我只买1斤苹果,剩余的钱能买多少斤香蕉?你们能找到更多的组合吗?”

问题互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了深化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带领学生参观市场、超市等,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通过体验式学习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培养数学探究精神。

2.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情境。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变换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的方式更加立体化、视觉化,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形态,理解数学概念。多媒体情境还可以模拟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发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问题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VR技术,帮助学生沉浸在数学模型中,用真实的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案例:分数的探究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精神。

教学步骤:

导入主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分数,问:“同学们,谁能说说分数在生活中出现过的例子?”

引导提问: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认为分数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准备分享。

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设立“问题墙”“问题角”,鼓励学生将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问题竞赛,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选择有创意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加他们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2.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即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在问题意识培养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模式,让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讨论,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多样性。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如“如何用最少的步骤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分工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问题,还能够在学习中挖掘新问题,达到培养创新思想和问题意识的目的。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数列”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以下数列的规律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

教学案例:数列的探索

教学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步骤:

导入主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列“2,4,6,8”,问:“同学们,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观察:学生思考后,教师继续引导:“能否找出下一个数字?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除了这个数列,你们还能设计新的数列吗?请分享你们的想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探索中形成新的问题。另外,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逆向思维的概念,让学生从结果出发,推导问题形成的过程,通过反向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

2.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探究式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会对实验更加感兴趣,并勇于参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过程,并在任务结束后懂得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提升问题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项目中发现的实际问题。

(四)培养反思能力

1.引导学生总结问题

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问题,达到反思的目的。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后,梳理自己的思路,反思发现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完成一个数学项目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这些问题给你哪些启示?这些项目问题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反思日志”或者“学习笔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记录自己的问题,梳理学习过程,记录心得体会。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反思引导学生在总结中发现问题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挖掘创新潜力。教师还可以引入“自我评价”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深刻认识自身,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自己的进步。

2.设计反思性问题,促进深度思考

反思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进思维碰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如何将分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场景用到统计?”等。反思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他们在思考中形成问题意识。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突出重点问题的手段。传统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情况,分析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角色贡献等,从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模式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地识别学生在思考中的不足,方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例如,在一个小组项目中,学生需要设计一个方法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师不仅要评估最终结果,还要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情况和角色贡献。完成项目后,教师可以通过面谈或书面评语给学生提供具体反馈,如“你在数据收集上很细致,但计算方法可以更优化”。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自我反思,挖掘自己学习中欠缺的地方。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解决单一评价带来的片面性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问题,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

2.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反思和评价归纳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反馈不仅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还是对他们思维过程的指导与支持。例如,在完成数学项目或任务以后,教师可以通过面谈、书面评语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建议,指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在探究中出现的思维亮点。通过这种反馈模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更愿意参与到思维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中,也能够不断改进自身,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教育已经从基础数学知识的讲解变为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表现,并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反思能力以及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的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作者单位: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中心校)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意识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