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精彩展现
2025-02-21郑艳
“知识的花朵,常常盛开在直观的土壤上。”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在具体形象与抽象逻辑之间徘徊,而直观教学法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具体的实物搭建学生理解概念的桥梁,使他们在具体的实物中感悟数学的智慧,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直观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比”这一单元教学中,直观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首先,比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直观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在比的应用方面,直观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直观教学法在比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直观导入,开启比的探索之旅
直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时通过实物对比,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差异,这种视觉冲击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比的概念是从对不同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同时,以生活中常见的苹果为导入素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降低了学习难度。
(一)实物对比,引发好奇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将小苹果放在讲台上作为参照,再把大苹果放在旁边。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苹果与小苹果在大小上的差异。
(二)引导猜测,激发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小苹果看作一份,那么大苹果大概有这样的几份呢?学生纷纷观察并开始猜测,有的认为大苹果大概有两份小苹果那么大,有的觉得有三份。
(三)实际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大苹果和小苹果摆放在一起,让学生更直观地比较。经过实际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大苹果大约有两个小苹果那么大。此时,教师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猜测大苹果与小苹果的大小比例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比就是对两个量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比的存在,还能提升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直观认知,深入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利用铅笔和图形进行直观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比的含义和性质。铅笔的长度对比简单直观,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直观图形则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比,通过边长比和面积比的计算,进一步加深对比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铅笔对比,初识比
活动:教师拿出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一支长15厘米,一支长10厘米。将两支铅笔平行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它们的长度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支铅笔的长度关系,引出用比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黑板上写下长铅笔与短铅笔的长度比是15:10。
紧接着,教师发放一些实物,如不同长度的小棒、不同颜色的卡片等。让各小组通过摆弄这些实物,尝试找出它们之间的比。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展示他们找到的比,并说明是如何得出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然后,教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线段15厘米和10厘米,通过直观的角度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概念,引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深入理解,比的性质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纸条,分别代表两个数的比,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长度比为2:3的纸条。提出问题:“如果要改变纸条的长度,但保持比值不变,可以怎么做呢?”
各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将纸条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如都扩大2倍,此时长度比变为4:6。学生兴奋地发现,虽然纸条的长度变了,但它们的比值不变。接着,又有小组将纸条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如都缩小到原来的一半,长度比变为1:1.5,比值依然不变。
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操作过程和发现。通过这样的小组互动和直观展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更深刻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图形直观,加深理解
活动: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比的认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4厘米,另一个边长为6厘米。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正方形,思考它们的边长关系。用比来表示边长关系,进而计算面积比,通过图形的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认识比。接着,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紧接着,利用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引导学生从边长比过渡到面积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应用,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魅力
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是为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实例,发现比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不同比例的调配饮料、地图上的比例尺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其中的比,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解决问题,运用比
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提出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5颗糖,小红有25颗糖,小明和小红的糖数之比是多少?如果要使他们的糖数之比变为3:5,小明需要增加多少颗糖?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答案,然后小组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比例的调配饮料和地图上的比例尺等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比,使学生明白比不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中,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直观巩固,强化比的知识掌握
通过化简比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直观的练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一)化简比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比,让学生化简这些比。例如,12:18、24:36、16:24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化简这些比。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通过找出最大公因数进行约分的方式来化简比。然后,各小组展示化简结果,将这些比化简为最简比,并说明化简过程和依据。
(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比来解决。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4:3,已知长为12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又如,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15,求乙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化简比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比的知识,加深对比的理解和掌握。)
五、直观总结,梳理比的知识脉络
直观总结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所学的比的知识,加深对比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明确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回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适时引导和补充,让小组概括总结比的概念、比的化简方法以及比的应用等知识点,确保学生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梳理。
(二)系统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的概念、比的化简方法以及比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总结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直观拓展,延伸比的学习领域
教师布置拓展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比,并自主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比的应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一)调查生活中的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生活中的比。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寻找其中存在的比的关系,如让学生观察超市里不同商品的价格比,或是校园中树木的高度比、操场的长宽比等。
学生回到课堂后,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分享他们发现的生活中的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自主设计问题
为了延伸比的学习领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示例,如“如果两个数的比是3:2,已知其中一个数是12,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形式,自己设计关于比的问题。
学生设计完问题后,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互相交换解答。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好的问题进行展示和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比和自主设计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比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实践反思,深挖比的教学启示
直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反思。直观教学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资源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实物演示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的形象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深了学生对运算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过度依赖直观教具可能会影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找到合适的直观呈现方式。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直观教学法,适时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精挑细选:确保直观教具的典型性与针对性
在直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具至关重要,要确保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直观教具。教师选择教具时,首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知识点和难点,再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挑选贴近生活的教具。例如,在比的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准确体现比的概念和性质,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直观教具。如在教授“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明确数量关系的实物,如不同颜色的铅笔,红色铅笔有6支,蓝色铅笔有4支,通过对比两种铅笔的数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6:4这个比的含义。如果教师选择的实物对比关系不清晰,就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误解。所以教具选择要直接指向教学目标,避免学生产生困惑和误解。它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顺利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轻松步入知识的殿堂,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巧妙引导:实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直观教具的表面观察上,而要引导他们从直观感知逐步迈向抽象思维。例如,在利用图形展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直观感受边长的比例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图形,如何通过数字计算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比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学会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看直观教具而不进行思考,可能会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无法深入理解比的本质。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直观感受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多元拓展:增加直观教学的多样性
丰富多样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例如,除了实物展示,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比的变化过程。如用动画演示两个圆的半径比从1:2逐渐变为2:3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比的变化对图形大小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形,如绘制不同比例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长与宽的关系,理解比在图形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比的概念和性质,避免单一教学方式带来的枯燥感。这种多样性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索比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不同的直观教学形式中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合作共进: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也能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比的知识。当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直观教具所呈现的比的关系时,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相启发。例如,在进行实物对比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学生合作找出不同颜色小球的数量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从直观的实物中提取出比的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这种合作共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五)动态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例如,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直观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直观教学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直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反映某个直观教具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及时更换为更简单直观的教具。学生对某种教学方式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调整能够确保教学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
编辑:赵文静